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非暴力溝通是師生溝通交流的金鑰匙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  隨著學生主體意識的增強,教師和班主任的溝通能力需要與時俱進。在教育學生的過程中,懂學生、會溝通會表達比愛學生更重要。非暴力溝通就是一把師生高效溝通交流的金鑰匙。教師和班主任要轉變思想觀念,意識到在與學生溝通中存在的“暴力”,努力改變思維模式和語言習慣,要學習“非暴力溝通”并不斷運用、反復實踐于教育教學,直至能融會貫通。通過非暴力溝通,使師生之間的關系變得和諧而融洽。
  [關    鍵   詞]  非暴力;溝通;教師;學生;班主任
  [中圖分類號]  G715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9)15-0116-02
   人們常說:教師是靠一張嘴吃飯。其言外之意就是教師的主要工作除了上課外,教師還需要在課下與學生溝通交流,尤其是班主任更是整天與學生磨嘴皮子。如何讓師生間的溝通交流有效而愉悅,這就需要教師學會溝通的技巧——非暴力溝通。既要懂學生,更要會表達,當然這一切的前提是我們是愛學生的。
   一線的教師和班主任總是感覺到現在的孩子很難管教:教師對學生苦口婆心、滿腔熱情,學生卻充耳不聞、敬而遠之;教師批評學生、糾正錯誤時,學生會扭頭就走,甚至怒目相向……教師和班主任開始反思:我們是很愛學生的,擔心他們學不會知識和技術才管教他們的,怕他們做人走彎路,才批評他們的……但是我們卻忽略了一個問題: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的思想也在發生變化,作為“00后”的學生其主體意識越發增強了,而我們教育工作者的思想觀念和行為習慣卻沒有與時俱進,與新時代的學生溝通的能力明顯滯后,我們總認為自己的所作所為所言所語都是為孩子好、為學生好,殊不知,可能我們的無心之言卻傷害著孩子的心靈。愛孩子、愛學生,卻又不懂孩子、學生,更不會表達溝通,因此學習如何懂學生,了解學生,怎么與學生有效溝通是當下教師和班主任的一個重要課題。
   首先,教師和班主任要意識到在與學生的溝通過程中是存在有“語言暴力”的。
   在教育學生的過程中,我們教師經常把“你怎么又沒寫作業”“你為什么老是遲到”“上課怎么老瞌睡,昨晚是不是又玩手機了”“你再這樣,把你父母叫學校來”……這樣的話語經常掛在教師嘴邊,可如此的溝通方式能起到好的教育效果嗎?答案是否定的。
   更有甚者,海藍博士回憶自己中學時:有位數學老師讓我在黑板上給全班同學解一道數學題。題解完后,老師皺著眉頭,帶著輕蔑的眼神和表情說:“這個題解得是什么?連放屁都不如,放屁還有點味道,你這解法什么味道都沒有?!崩蠋煹恼Z言和神情像一根鞭子抽打著十幾歲的孩子的心靈,我感到莫大的屈辱,羞愧難當,真恨不得有個地縫鉆進去。類似這樣的教育案例在我們身邊也是不勝枚舉的,可想而知,聽到這樣的說話學生能對教師不反感嗎?這樣的溝通肯定會造成心靈的傷害,這樣的表達是“暴力行為”嗎?
   是的,這就是“暴力”,是一種“語言暴力”。話一出口,隨風而散,卻落在了我們心靈深處。俗話說: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在我們的教育教學過程中,絕大多數教師認為自己從不體罰學生,依法執教,從不對學生使用武力,不會拳腳相加,根本與暴力扯不上關系。其實暴力,不僅僅是指行動和肢體的暴力,更是指語言的暴力、表情的暴力。教師往往站在道德的制高點上對學生加以評價,有時候冷嘲熱諷甚至對學生的不良行為加以批評、指責甚至是辱罵,任意打斷學生的解釋、隨意給予結論和評價,都會讓學生的情感和心靈產生緊張、郁悶甚至是抵觸心理。這種隱形的暴力往往是連自己都很難察覺得到,政策法律更管不著的,發生的頻率也就會比較高。這種“暴力溝通”的方式只能使溝通雙方陷入僵局,要么以暴制暴,要么以冷制暴,教育效果是無效的甚至是負效的。
   其次,教師和班主任要學習有效的溝通技巧——非暴力溝通。
   其實,靜心細想,任何溝通都要涉及雙方,如果你不考慮對方的需求和感受,那么這種溝通就是無效甚至是負效的。作為教師和班主任,從內心來說都希望通過教育溝通讓學生有所收獲,改掉毛病,可往往是話一出口,就偏離了初始的預想,往往是不歡而散。教師在與學生溝通前,一定要考慮自己說出來的話會不會起到好的教育效果,該怎么表達學生更容易接受,什么時候說、怎么說、說什么都關系到教育的效果,這就需要我們學習“非暴力溝通”。
   《非暴力溝通》是馬歇爾·盧森堡博士關于有效溝通的經典名作。它包含以下四個要素:
   1.觀察,不帶評價的觀察。這是“非暴力溝通”的第一步,即準確無誤地客觀陳述正在發生的事情或對方在干什么。
   2.感受,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感受。一事當前,我們需要在了解自己內心的感受后向對方表達真實感受,并體會他人的感受。在表達感受時,“示弱”可以預防沖突的產生或解決問題,使溝通得以順利進行。
   3.需要,明確說出自己的需要。感受和需要是緊密相連的,我們的感受根源于我們內心的需要,特別是當我們的需要、期待沒有得到滿足時,更要告知對方傷心難過的感受是出于內心何種需要。
   4.請求,提出具體的請求,越具體越好。即清楚地告訴對方你希望他做什么,越具體越好。如果請求不具體,對方可能不知道怎么做才能滿足你的需要,甚至可能導致對方誤解你的真實意圖。
   “非暴力溝通”的四要素是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并不是彼此孤立的,四要素的使用需要反復實踐、才能夠舉一反三,做到融會貫通。在使用非暴力溝通的初期,我們經常會顧此失彼,甚至回到原有的暴力溝通狀態,這很正常,這需要很長的一段時間不斷練習使用,當我們對“非暴力溝通”的精髓心領神會,理解并能運用好這四要素,就能幫助我們找到與學生良好溝通的金鑰匙,有效應對并解決學生問題,使師生之間心意相通、和諧交流。    再者,教師和班主任要將非暴力溝通運用于教育教學過程,并反復實踐,融會貫通,能內化為教師的職業素養。
   “非暴力溝通”看似簡單,實踐起來并要運用自如還是不容易的。因為“非暴力溝通”背后更多地指向思想觀念、思維模式和行為習慣的轉變。它需要教師和班主任有意識地改變我們的觀念、思維和習慣,同時要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反復實踐,不斷練習,逐步領會,螺旋式地提升溝通能力,才能融會貫通,內化為教師的職業素養。
   比如:老師布置3道題,學生做錯了2道。有的教師就會說:“這么簡單的題也不會,真是笨?!边@樣的說話方式實際是在表達教師的主觀感受(我不滿意,連不該錯的都錯)和評價(你很笨),并非是在指出學生的錯誤(觀察)。對觀察結果的正確陳述應該是“這次布置的3道題,你錯了2個”。
   非暴力溝通并非要求我們不做任何評論,而是強調區分觀察和評論的重要性。即使要評價也不要絕對化,不要上升到人品和道德層面去。如果將評價和觀察混為一談,別人就會傾向于聽到批評,并反駁我們有逆反心理。非暴力溝通提倡在特定的時間和情境中進行觀察,并清楚描述觀察結果。如“麗麗在一分鐘踢毽子比賽中踢了10個”,而不是說“麗麗踢毽子太差勁了”。
   大多數人在不順心時習慣于考慮是別人的錯,聽到批評時一般會辯解、反駁或反抗;在溝通中不習慣從需要的角度考慮問題。非暴力溝通則強調通過觀察和傾聽來體會對方的感受和需要。當別人批評、指責自己時,不是條件反射式地反駁對方,而是通過傾聽,幫助對方從雜亂無章的表述中找到真實的感受和需要,同時能誠懇、清楚地表達自己。這樣溝通雙方的真誠和愛才能自如流露,從而避免沖突和暴力。
   最后,教師要明白非暴力溝通的目的是幫助我們在誠實和傾聽的基礎上與學生建立良好的關系。
   非暴力溝通的目的不是為了改變別人來迎合我們。相反,非暴力溝通重視每個人的需求,其目的是幫助我們在誠實地表達自己和全身心傾聽他人的基礎上與學生建立和諧的關系。
   作為教師尤其是班主任,不僅要向學生誠實地表達自己,更要學會全身心地傾聽學生,放下已有的判斷和想法,一心一意地體會他人。我的一個學生整日愁容滿面、經常請假、不服管教,有一次,我請孩子來我辦公室坐一坐、聊一聊。
   教師:我看到你今天在教師發呆,是嗎?
   學生:哦。
   教師:是不是心里有什么事?愿意跟老師聊一聊嗎?
   學生(抬頭看了老師一眼)低下了頭。
   教師:父母關系好嗎?
   學生:不好。他們經常吵架,好像快要離婚了。(有點哽咽,淚流滿面)我爸在外面欠了賭債,好像十來萬了,我媽說我爸外面有人了,我爸也懷疑我媽有外遇,他們經常吵,最近吵得更兇了……
   教師起身,給學生拿紙巾擦淚。
   教師:孩子,老師能感受到你的痛苦。
   ……
   從這次溝通以后,這位學生比以前尊重老師了,也不那么桀驁不馴了,也許教師的認真傾聽讓他感受到了真誠的關心與善意,總之,我們的關系更親切更和諧了。
   非暴力溝通的學習和運用需要我們有足夠的耐心和時間。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我們的第一反應常常是習慣性的反應,因此,運用非暴力溝通有時是很別扭的事,我們可以把節奏放慢一些,在說話前先想一想,有時,我們甚至可以停下來,什么也不說。
   當然“非暴力溝通”并不是萬能的,它只是一種有效的溝通方式。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每個學生的成長環境、家庭教育、以及個性稟賦都不相同,在教育學生的漫長道路上,教師和班主任還需不斷學習,努力實踐。
   參考文獻:
   [1]馬歇爾·盧森堡.非暴力溝通[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9.
   [2]李鎮西.做最好的班主任[M].桂林:漓江出版社,2014.
   [3]海藍博士.不完美才美·情緒決定命運[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16.
  編輯 張 慧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924012.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