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以信息技術推動語文課堂核心素養教育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一、時代背景
  2014年3月,我國《教育部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要求“提出各學段學生發展核心素養體系”,以此推進深化課程改革?;A教育改革走到今天,到了一個重要的歷史節點,需要我們對素質教育的諸多問題進行再認識、再實踐。”
  在新時代的背景下,我們必須認清所謂“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是指學生應該具備的,能夠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是關于學生知識、技能、情感、態度、價值觀等多方面要求的綜合表現,是每一名學生獲得成功生活、適應個人終生發展和社會發展都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養,其發展是一個終生持續的過程,可教可學,最初在家庭和學校中培養,隨后在一生中不斷完善。
  二、信息技術是語文核心素養培養的催化劑
  (1)語言構建與運用。利用信息技術利于收集材料激發習興趣,網絡環境語文學習其內容發展性特點要球培養閱讀能力寫作能力,需要廣泛涉獵科學知識。要想切實提高語文聽、說、讀、寫、用能力,用現代教育手段搜集語文資料能使學生接觸現代信息,領略先進與文明結晶,拓寬思路闊眼界,促使學生自主、自發、內容式的不斷充實自身。新課程素養教育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習式語文課堂教程優化,新模式構建都要立足于學生主體服務,主體發揮教程主體能動性,積極思考知識理解、聯想、轉化、遷移程達能力,提高運用媒體能力,營造自主遨游遐想空間,樂于學習,樂于自我提問,樂于自想自說,樂于與專家交流,主動探究求知。在充分自主學習課堂的情景下,從基礎問題出發,讓學生在優美的環境下進入自主學習的氛圍,自主動力強化和具體嘗試相形并用。
  (2)思維發展與提升。能在閱讀與鑒賞、表達與交流、梳理與探究活動中運用聯想和想象,豐富自己對現實生活和文學形象的感受與理解,豐富自己的經驗與語言表達;能運用批判性思維審視言語作品,探究和發現語言現象和文學現象,形成自己對語言和文學的認識;能自覺分析和反思自己的言語活動經驗,提高語言運用的能力和思維的深刻性、靈活性、敏捷性、批判性、獨創性。運用多媒體教學是我們的好幫手。恰當地運用信息技術比傳統的教學手段更富有表現力和感染力,它可使學生快速、高效的獲取知識,發展思維,形成能力。讓學生在自我提問的背景下進行課文的學習,提升思維的發散,增強代入感,能克服抽象,使其形象化、具體化。高中課堂的教學必須把抽象的內容具體化,這才符合人類認知規律: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從而使學生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并能運用所學知識去分析一些現實問題,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審美鑒賞與創造。運用信息技術教學可以變教學抽象的講述為直觀形象的演播,使學生情不自禁地“披文以入情”,產生“樂學”的情緒。因此,審美鑒賞與創造是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其語文素養形成和發展的重要表征之一。應該能感受漢語漢字獨特的美,表現出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感情;能感受和體驗語言文字作品所表現的形象美和情感美,能欣賞、鑒別和評價不同時代、不同風格的語言和文學作品,能運用語言祖國語言文字表達自己的審美體驗,表現自己對美好事物的情感、態度和觀念,表現和創造自己心中的美好形象,具有創新意識。
 ?。?)文化傳承與理解。我們在超越歷史的同時如何面向未來,“后集成”時代文化資源的信息化自然成為必由之路。目前,在對文化資源數字化的深入理解的基礎上,在文化基礎資源記錄、獲取、注冊、整理、保存、管理、檢索、發布等不同環節均進行了系統性建構和不斷的探索,這實質上是一個國家“文化數字化典籍”的過程。一方面,精細化、專業化的資源解構能力是必不可少的;另一方面,跨學科水平的提高和自身能力和學術利益,文化藝術研究和文史哲等人文類學科研究與信息技術體系的融合也是非常關鍵的因素。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世世代代所繼承發展的、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歷史悠久、內涵博大精深、傳統優良的文化,它是中華民族幾千年文明的結晶。
  21世紀核心素養得到有效的落實,需要建立一個連貫的支持系統,既包括在教育系統內政府教育部門、各地區教育相關部門、學區、學校、以及課堂教學等多層級的支持,也需要教育系統以外的研究機構、社會組織、企業、社區、家長及社會公眾等多方面的廣泛支持與協助。特別要給予教師強有力的專業支持,探索基于21世紀素養的教師專業發展的途徑,加強教師研修的有效性;同時,要充分發揮現代網絡技術在大規模、個性化、互動性方面的優勢,推動21世紀核心素養教育的落實。打造促進21世紀素養教育的可復制、可推廣的系統解決方案。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21797.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