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學生語感的培養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語感是衡量一個人語文能力的重要標記,因此語文特別強調對學生語感的培養。下面就自己在教學中培養學生語感的做法發表一點陋見。
關 鍵 詞:語感 培養方法
如何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語感能力呢?我想,加強語感實踐和語感分析兩個方面的訓練是提高學生語感能力的主要途徑和方法。
一 、加強語感實踐訓練
語感實踐就是讓學生接觸和使用具體的語言材料,通過聽、讀、抄、背、講和寫,對學生的感官反復進行言語刺激,使學生大腦皮層的細胞之間逐漸形成牢固的聯系系統。這種聯系系統的熟練化、技能化、自動化,就形成了敏銳、準確、豐富的語言感受能力。它是獲得良好語感的重要途徑和方法。加強語感實踐訓練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ㄒ唬┱b讀吟詠。
語感不是先天就有的,它是外部語言刺激和內在知識能力迅速交融的產物,它的獲得是建立在對語言現象條件反射般熟悉的基礎之上的,它具有直覺性的特征。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對典范的語言材料進行感受,從而獲得認知上的直覺能力。這種直覺感受最有效的途徑是大量反復的誦讀吟詠。中學課本中有不少文質兼美的抒情散文,教師在教學中應解放思想,減少一些繁瑣的講解,刪除一些重復的練習,淡化一些知識的傳授,適當地引導學生吟詠誦讀,以觸發學生的語感。
?。ǘ?養成良好的聽、說、讀、寫習慣。
葉老認為:“凡是技能,惟有在實踐中方能練就?!闭Z感是學習規范語言長期積淀的結晶,只有強化口語交際和讀寫的實踐,持之以恒,養成良好習慣才能形成對文章的感受能力,所以必須以學生為訓練主體,著力“口語交際”,尤其要突出的是“讀寫”。因為只有“博覽”才能給大腦皮層形成多側面語言刺激,逐漸形成語感。當然為了提高閱讀的效率,老師有必要在讀物的選擇、閱讀的方法等方面進行指導。“寫”,是調動頭腦中的語言信息來激發大腦皮層細胞之間的信息、回憶、交流、篩選,從而達到鞏固運用語言的目的,因此,教師應經常督促學生寫日記、周記、讀書心得,還應當重視語文的綜合性學習,使學生在不斷運用語言中,進一步實踐與積累,逐步培養語感能力。
二 、加強語感分析訓練
語感分析就是讓學生在語感實踐中,就語言材料的內容、形式和感受過程本身,以理性的方式作出分析判斷。
?。ㄒ唬┐Α⑵肺墩Z言
語感的會意性特征決定了人們要獲得語感,需要對語言材料進行反復揣摩、品味,從而具備認知上的會意能力。葉老曾說“一篇作品只讀一兩遍,未必理解的透,必須多揣摩?!蓖瑫r,他還說“讀者必須把捉住語言文字的意義和情味,才能有辨出真滋味來——也就是接近作者的旨趣的希望”。這些話都點出了揣摩、品位的重要性。例如《孔乙己》中“我到現在終于沒有見——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這一句,“似乎”表示“我”不能完全肯定孔乙己的死,“確鑿”是完全肯定的語氣。這有矛盾嗎?理解作者這樣說的用意,就必須引導學生細細揣摩。
?。ǘ┱w感知
語感的整體性特征決定了語感養成需要對語感材料從整體上進行感知,既要入乎其內,評點分析,品味語句,又要出乎其外,綜合相關內容,聯系寫作背景等從本質上認識語言材料,它要求認知者有更高的立足點和廣闊的視野,只有這樣才能準確地把握文章主旨,深刻體會作家情感和語言風格,從而獲得強烈的語感。
1、總體把握語言。如范仲淹《漁家傲》一詞。上片用“異”字來統領下文,并從三個方面分別描繪:大雁南飛,邊聲四起,孤城落日。在這樣的背景中,下片著重寫邊關將士生活的艱苦以及思鄉報國之情。他們離家萬里只好借酒澆愁,但功業未建,怎么能回家呢?悠悠的羌笛聲使他們胸中涌起強烈的思鄉之情,難以入睡,再加上朝廷的對外政策,使他們不禁發出壯志難酬的感慨。把這些內容聯系起來結合寫作背景來看,學生就會理解這首詞表現了作者決心守邊御敵的英雄氣概,也抒發了將士們壯志難酬的感慨和思鄉報國的情懷。這就從整體上感知了語言,既挖掘了意境,更透過語言把握了詞的主旨,如果缺乏總體把握語言的觀念,就可能“一葉障木,不見森林”,不能真正理解作品,也難以培養較強的語感能力。
2、品味文章的開頭和結尾。葉圣陶先生曾指出:“文章的開頭猶如一幕戲劇剛剛開幕的一剎那的情景”,“足以奠定全幕的基調,籠罩全幕的空氣、使人家立刻把紛亂的雜念放下,專心一致看那下文的發展”,“結尾有回顧開頭的一式,往往使讀者起一種快感”,好的結尾是要“文字雖完了而意義還沒有盡,使讀者好象嚼橄欖,已經咽了下去而嘴里還有余味,又好象聽音樂,已經到了末拍而耳朵里還有余音?!奔毤毱肺段恼碌拈_頭和結尾,對提高語感分析能力大有裨益。
3、了解作品中事件的背景,體會作者的創作意圖。如《孔乙己》中,孔乙己的故事是從“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幾聲”說起的,以下一連串寫到笑。特別是兩次寫到“都哄笑起來:店內外充滿了快活的空氣”。整篇小說簡直是用“笑”貫穿著的,這樣寫用義何在呢?這不是表明當時社會里人跟人的關系,冷漠無情到叫人窒息的地步嗎?為什么會冷漠無情到這樣的地步,小說里并沒有點明,可是我們從這一點想開去,就回明白:這無非是要我們從“笑聲”中去把握造成孔乙己悲劇的社會根源就是罪惡的封建社會以及吃人的并使人毫不覺悟的封建科舉制度。
總之,語感絕不是不可知的東西,它完全可以通過以上兩個方面的訓練為人們所掌握。在語文教學中注重培養學生的語感能力,是一個值得重視的課題,它對于改革語文教學,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2189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