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在品讀中培養學生語感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基于語言自身所具有的相關特點,幫助學生完成對文章精美傳神之處的找尋,在教學的過程中將細節之處利用起來,借此引導學生完成對課文的賞析以及揣摩,能夠有效培養學生的語感。基于此背景,教師應引領學生在感受性品讀中體味語感,在反復性品讀中萌發語感,在體驗性品讀中積累語感。
  [關鍵詞]閱讀教學;品讀;語感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9)16-0061-02
  語感是指人們對于語言的一種感覺,它是能夠通過長時間的語言實踐來培養的一種心理能力,能夠將感性與理性統一起來。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一定要重視學生的語感培養,同時還要鼓勵學生進行大量的擴展閱讀,通過不斷的積累來提升學生的語感。
  一、在感受性品讀中體味語感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生在進行學習時應當借助自身的體驗來完成自己對于知識的構建。”葉圣陶先生也說過:“如果在學習的過程中假使學生對某篇文章的了解較低,教師這時候就需要引導學生將自己的心力充分利用起來,借此幫助學生對文章進行嘗試性的了解……在進行嘗試性了解之后,如果學生對此擁有了一定的理解,學生就能夠對自己有疑惑的地方有了基本的感知,然后教師就能夠依據學生的疑惑點進行針對性的引導解惑,這樣的教學方式下,學生就會自然而然地產生一種快感?!被谶@個原因,教師在進行閱讀教學時,一定要對課文進行深層次的解讀,一定要避免先入為主的情況出現。教師應當對學生保持信任,在教學過程中幫助學生從自身的語感出發來完成和文本之間的多形式對話。學生在教師的適當引導下,借助多種閱讀和思維活動,自然就能獲得語感的提升。
  例如,在教學《花鐘》一課時,一位教師在教學之初就向學生揭示了課題,并引導學生進行質疑,然后在學生思考的過程中幫助學生對問題做進一步的梳理,如“花鐘到底是什么”“花鐘名字的由來”“花鐘的特點”等,之后再要求學生基于這些問題來完成全文閱讀任務。在學生對于課文有了一定的理解之后,這位教師適時地提高要求:“通過閱讀,大家之前心中所存在的疑惑有沒有打消?”此時,學生都積極地將自己內心所存在的疑惑和理解說了出來。“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苯處熞龑W生借助自身的閱讀來完成對課文的領悟,一方面能夠幫助學生完成對課文的通讀,另一方面還能幫助學生了解到豐富的語言信息。
  二、在反復性品讀中萌發語感
  小學生由于自身的年齡較小,自控能力比較薄弱,精力無法長時間集中。因此,小學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就應當多方面、多角度地幫助學生完成閱讀,以使學生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小學語文教師在展開閱讀教學時,可以要求學生對一篇文章進行反復品讀,將自身的情感逐漸代入到課文閱讀中,再加上教師的點撥,讓學生熟讀成誦的教學目標自然就能達成。
  例如,在教學《陶校長的演講》一課時,一位教師在課堂之初就引導學生對文章內陶校長的“四問”進行了多次朗讀,借此幫助學生在朗讀過程中完成了對生字和生詞的理解和學習。同時,這位教師還要求學生對演講稿的特點進行分析,并要求學生對“每天四問”的價值進行總結,讓學生意識到在學習的過程中反省和鞭策的重要作用。除此之外,教師還提出了若干具有特點的問題,使學生明白了這篇課文的寫作思路:(1)說出陶校長第一問的重要性。(2)通過對這篇文章的閱讀學習,大家能夠發現的演講特點有哪些?(3)大家可不可以對陶校長后面的幾問進行意思上的總結?(4)在對文章進行閱讀之后,大家能夠從文章中學習到什么?學生對教師提出的問題進行了相對應的思考和解答,課文的背誦在思考中就水到渠成了。
  三、在體驗性品讀中積累語感
  我國的歷史文化十分悠久,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選詞煉句是亙古不變的寫作傳統。其實,我國古人在寫文和讀書時就對誦讀與涵泳十分注重。古人常常是“吟安一個字,捻斷數根須”“力求一字穩,耐得半宵寒”。在當下的小學語文教材中,很多文章都存在著這樣的語言,有的使用的是科學語言的表達方法,特點是生動精確;有的使用的是生活語言的表達方法,特點是明白簡潔;有的使用的是文學語言的表達方法,特點是優美豐富。小學語文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的過程中,一定要避免學生在感知語言時理解僅僅只停留在文字的表面的現象,而要幫助學生對文字進行深入地理解與探究,幫助學生完成對課文深層次的閱讀,即讓學生對語言的內涵進行深層次地品味與探究,借此發現課文語言的內在規律,從而使學生能夠對語言所包含的情感有所感知,對課文語言的表達方式有所領悟。
  例如,《愛如茉莉》這篇課文的文字其實是非常煽人淚下的,學生在閱讀學習時,內心一定會生長出非常濃厚的情感意識。尤其是下面這一段話的描寫:“病房里,那簇茉莉顯得更加潔白純凈。它送來的縷縷幽香,裊裊地鉆進了我們的心中?!逼鋵崳谧值淅锩妗般@”所能夠表達的表面意思大多都是“進入,穿過”。可是在作者筆下,為何茉莉的香氣能夠悄悄地鉆進人們的內心呢?對于課文中這種含蓄的語言表達方式,教師一定要引導學生進行深入地品味和仔細地揣摩。其實,我國的漢字語言所能夠表達出的韻味都是十分深厚的,作者利用“鉆”字其實已經將文章的意境描寫得非常適宜。學生在對文章進行進一步探索之后就能夠明白,如果將“鉆”單純地應用到現實表達中是行不通的,因為幽香是不能直接鉆入人的心間的,打動學生內心的,其實是爸媽對我們無私的愛。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可以嘗試引導學生使用“飄”來完成對于“鉆”的替代,借助這樣的方式讓學生認識到“鉆”字的使用其實表達的是作者對父母純潔的愛的牢記,但是“飄”這個字代表的僅僅是花香。教師在此時還應當適時地要求學生根據自己的體會加以述說,將其與自己的日常生活結合起來,從而在生活經驗與文本含義間搭建起一座溝通的橋梁。當學生將“鉆”這個字的深層次內涵挖掘出來之后,教師就可以適時地告訴學生,這樣的使用方法便是作者對于詞的活用。教師此時還可以提及課文里面“我見從媽媽口中掏不出什么秘密”的“掏”,以及“我趕忙把‘這也叫愛’這句話咽了回去”的“咽”,借此幫助學生感悟到我國語言文字的精妙。
  基于這個原因,教師在對精彩詞語進行教學時,不應當僅僅讓學生學習字典里面的解釋,使語言理解僅僅停留在表面,還要引導學生與課文語境相結合,借助對課文的思考和體悟來完成對字詞意思的理解。課文的濃縮往往來自于其含蓄的語言,它包含著課文的精華,教師可以借助對這些語言的鑒賞,幫助學生構建起更加成熟的思想。
  總的來說,在開展閱讀教學的過程中,教師一定要引導學生對文本進行深入的閱讀,搭建起課內學習和課外學習的橋梁,使學生的語感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
  [ 參 考 文 獻 ]
  [1] 程和平.層層品讀,培養語感[J].語文天地.2017(11).
  [2] 林子躍.小學語文教學中語感的培養策略[J].小學語文教學.2018(9).
 ?。ㄘ熅?劉宇帆)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4893240.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