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以情達情細思品讀培養語感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語感的培養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教師在教學中通過讀前創設語言環境,指導學生讀中細細品讀篇章和讀后積累操練素材,從而促進學生的大腦進行主動積極的思維,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和陶冶而形成語感。
   關鍵詞:情感;品讀;語感
  中圖分類號:G63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9)02-0036
  語感(linguistic sense)是對語言學習的經驗的累積達到一定程度后轉化為的靈感,即一種對語言的直覺(a sort of language inspiration resulting from the accumulation of experiences in language learning),是人們直接地感受、領悟、把握語言文字的一種能力(于海影,2016)。好的語感可以提升學生對一個新語種的敏銳洞察力和理解力。學生自襁褓時便生長在母語環境,耳聞目睹,浸泡其中,因此學生的母語語感無需質疑。然而英語作為第二語言,在語感的形成中缺少了這種先天的“語言習得機制”,因而教師如何在英語教學中幫助學生彌補這樣的 “先天不足”來培養他們的語感就成了亟待研究和解決的課題。
  現行使用的“新目標Go for it!”教材中有大量源于學生的學習生活、富有時代感和現代氣息的中西方文化、歷史背景的閱讀篇章,這些材料可以很好地成為學生語言輸入的資源。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利用好“新目標”,以本為本,為學生在其讀前、讀中、讀后的閱讀過程中創設語言環境,使學生在感知、感悟、體驗和操練語言的過程中提升核心素養,繼而形成語感。
  一、身臨其境,秣馬厲兵
  讀前活動是閱讀課的熱身和導入階段,需要激發學生自主閱讀的興趣,啟動與閱讀文本相關的背景知識,從而激活學生的思維靈感,使閱讀過程順利展開(黃維強,2017)。教師需要為課文閱讀材料的教學創設有效的情境,以此激發學生的語言儲備及母語語感,使學生主動地進行頭腦風暴,進而達成真正理解閱讀文本的目標。
  1. 關聯背景,激發學生情感
  文化背景知識是英語文化的一部分,它在消除文本的時代隔閡,幫助學生對文本內容的理解等諸多方面都起著不容忽視的作用。因此,教師選擇或指導學生搜集與話題相關聯的圖片、影像或文章等資料,不僅可以豐富教學內容的語境素材,還可以通過多元化的信息輸入,為后續篇章閱讀創設情境、引發學生共鳴及語言的輸出做好鋪墊。
  “新目標”八下Unit 5 Do You Remember What You Were Doing?一文中涉及Dr. Martin Luther King 被殺及the World Trade Center被撞擊事件。這兩件事都是美國歷史上的重大事件,它們的發生對美國甚至整個世界的影響都是深遠的。對于絕大多數中國初中階段的學生,美國的歷史及政治知識空白得就像一張白紙,再加上本身的見識與理解能力都很欠缺,因此這樣的一篇文章對于學生來說很難有情感的共鳴,更不可能有深刻的理解和表達,因此課前的背景鋪墊至關重要。
  因而,教師在讀前可以設置各種學生活動,比如:通過學生誦讀演講名篇I Have a Dream中的片段可以使學生對于Dr. Martin Luther King的人物特征和被殺事件背后的起因有初步的了解;觀看“9.11”事件的新聞圖片、視頻和事發現場的人物采訪實錄等使學生“穿越”時空,回到事件發生的年代和現場從而再現還原歷史。這些讀前活動可以把學生引入文章相關聯的情境之中,觸動學生的情感,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在提升學生文化意識素養的同時,學生內心深處所蘊藏的情感之泉也悄然涌動,從而為語言感覺的培養埋下伏筆。
  2. 鋪橋搭路,引發學生共鳴
  語言的運用離不開真實情境的創設,只有將語言知識與情景有機地結合起來,語言才能被正確、流利、恰當地使用(溫愛英,2016)。因此在展開英語閱讀前,教師不僅要掃除生詞給學生造成的障礙,還要通過鋪墊,借助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及體驗,激發學生語感,從而更好理解文本,引出后續的語言輸出。以課外讀物What Will Sam Do?為例:
  What will Sam do ?
  One day, Sam was riding his bike to the baseball game. He had to be on time. He was the pitcher. Just ahead, Sam saw a little boy who had fallen off his bike. His knee was bleeding, and he was crying. Sam asked him if he was okay, but the boy couldn’t speak English. Sam knew the boy needed help getting home. If he stopped to help, he might be late for the game. Sam thought about it. He knew he had to do the right thing.
  在閱讀中,學生明白Sam必須做出自己的選擇,可對Sam內心的糾結與矛盾,一般學生卻無法感知和體會。但如果教師在讀前進行適當鋪墊,效果就會不同了。在讀前教師通過學生剛剛結束的校運動會真實圖片,激發學生自身的體驗,由relay race這項團體運動順勢導出學生非常感興趣的basketball、soccer等team games,為學生鋪設出“teammates work together”的情境,體會“everyon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的不可替代性,把學生融入語篇的背景情感之中。在之后的閱讀中,當集體活動與路人突發的緊急事件發生沖突時,學生潛移默化地融入語篇的情感背景之中(張海波,2015),自然而然地與Sam發生共鳴。繼而當教師提出產出型(Productive)和評價性(Evaluative)的問題時,要求學生對Sam內心的展開討論及怎么建議Sam “do the right thing”時,教師就不會面臨學生無話可說冷場的尷尬了。   “新目標”中的閱讀教材中很多的文章話題新、內涵豐富。雖然很多語篇對初中生而言有一定難度,但只要教師為學生搭好梯子,創設情境,激發學生語感,就能為后期的篇章閱讀及語言輸出做好鋪墊,繼而培養學生語感。
  二、細思品讀,體驗語感
  經歷“初讀”,學生對文本已形成基本的框架。在此基礎上,教師可通過引導學生品讀文本,積極發揮學生的能動性來提升學生語言能力,從而促使語感的達成。品讀不同于一般的朗讀,顧名思義更重要的是精思細讀。在品讀時,需要學生結合固有的審美心理和生活經驗,好好思量,細致地理解文章的深層涵義,并展開聯想,使自己置身于文章情境中。
  1. 調整情感的表達
  品讀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融入不同的情感表達方式。在朗讀時,教師指導學生調整聲音的輕重、節奏的快慢和聲調的高低,使學生對篇章有更真切、細膩的感觸,從而促使學生將自己的情感體驗與語篇中的意境完美融合。
  正如前面所提及的Do You Remember What You Were Doing,由于學生對文章的文化背景有了一定了解,學生的情感有了渲染,語感好的學生自然而然地就能用一種沉重的語氣朗讀文章。而語感弱一點的學生則可能還是按照自己的朗讀習慣,只是讀而已。此時,教師通過學生的朗讀對比,指導學生對聲音、節奏和聲調進行不同的調節,學生就慢慢掌握了用多抑少揚的語調,多重少輕的語音,多停少連的語氣和平穩凝重的語流來烘托凝重的氛圍,表達悲傷的情感。雖然課堂的教學時間有限,但只要教師在課堂上抓住教學的契機,引導學生學會用語言準確地表達不同情感,長此以往,學生的語感也就逐漸形成了。
  2. 尊重學生的創造
  安德森等(2009)認為,認知領域的思維目標有:記憶、理解、應用、分析、評價和創造,其中后四個是高階思維層次。在品讀的過程中,學生除了細思斟酌作者的意圖,更重要的是自己學會分析、評價和創造。我們應該尊重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尊重學生對文章的理解和把握,盡可能地鼓勵學生多層次、多角度的去把握文章中的人物特征。
  “新目標”八年級下冊Unit 6中的Hansel and Gretel,文章的最后兩句是一個來自糖果屋的老婦人聲音:
  Who is that?  Who is brave enough to eat my house?
  筆者請了幾個平常極富表現力的學生來細細品讀,一開始學生只是用極度夸張的聲音表現一個猙獰恐怖的巫婆,然后筆者問:Is the woman angry? Why? What is a wicked woman like? 學生在思考中就開始了不一樣的聲音。筆者及時地抓住教學的契機,鼓勵學生用不同的方式進行品讀。學生用聲嘶力竭的吼聲塑造了一個歹毒邪惡的巫婆,用柔和婉轉的細語塑造了一個陰險狡詐的巫婆,隨后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自然而然添加人物的不同笑聲及語氣詞。此時,小小的課堂變成了學生創造的天堂,在輕松愉快、極具誘惑的氛圍中,在同伴的肯定評價中,學生躍躍欲試,主動要求朗讀表演。最后學生很自然地加上自己產出的語言,挖出作品中隱性的人文內涵。
  教師對學生創造性朗讀的欣賞是提升學生英語學習興趣最好的良方。學生在成就感和滿足感的驅動下,就會有意識地把有口無心的朗讀變為用心去體會的品讀。學生一旦能聲情并茂地品讀出這篇文章,他對文章的理解也絕不可能停留在膚淺的表面,長此以往,必定積淀下良好的語感。
  三、駕輕就熟, 應用語感
  在品讀文章后,學生還需通過長期有目標地背誦句型、段落和篇章以達到記取、儲存和積累語言的目的,從而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和陶冶而形成語感。
  1. 日積月累添素材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出口成章源自胸有成“竹”。教師既要為學生準備趣味性強、語言豐富、情感夸張的文章,也要提供日常生活中涉獵的購物、請假、旅游,甚至是科技文化等相對枯燥的文章,并通過各種有策略的任務學習激發他們模仿、背誦和學習的熱情。
  教師要指導學生,對背誦的篇章不但心中要有明確的篇章布局,還要通過段中分層(根據總分關系、并列關系等)的方式來加強主動記憶。在嘗試背誦時,學生要積極地調動各種感官,把自身情感融入文章所表達的情境畫面之中。為了使學生能在互相競爭的氛圍中完成素材的積累,教師可通過評選“閃記俠”“記憶之星”的方式來激發學生的好勝之心,也可在單元檢測的作文或課堂的show time 中,通過設計有助于學生運用所背誦的相關句型的問題,使學生在“應試”層面上體驗學以致用的喜悅。期間,對于不同學習特質的學生教師可以適當區別對待,部分學生可以大意背誦、精彩句型背誦或截取段落背誦即可。隨著儲備的不斷增加,學生通過不斷地對語言材料進行記錄、儲存、體驗來不斷地豐富語言審美感受,他們的語感也就水到渠成的形成了。
  2. 水到渠成展才華
  積累是表達的基礎,學生平時的背誦積累,正如那巖石下沸騰的巖漿,隨著學生積累的增加,隨時都可能噴薄而出。此時,教師需要提供的是噴發的“引線”。這樣的“引線”可以是班級英語角,也可以是英語課本劇改編,英語演講比賽等等。
  “新目標”英語九年級Unit7中的Mom Knows Best是一篇詩歌,筆者和學生們在母親節前夕把它改編成了一部舞臺劇。從最初的劇本改編、學生的分塊排練到集中排練,筆者做的只是對學生加以適當的指導和鼓勵。在這平臺上,學生的信心逐漸增強,熱情也日漸高漲,同伴的協作不斷地使學生成為彼此的語言支架(De Guerrero &Villamil,2000),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思維豐富了劇本的內容。定稿的情景劇圍繞著母親這條主線,由一個女生的獨白貫穿其中,串連了學生兩個電影配音片段、小組詩朗誦、男生獨唱,最后以合唱結尾。
  Mom Knows Best   Monologue:God could not be everywhere and therefore he made mothers. Youth fades, feeling droops, but mother’s love forever lasts. From yesterday to today, and even to tomorrow, mother knows best.
  Group poetry recitation:Poetry Mother written by the students themselves
  Monologue:Now, things start to change. I think I am old enough and I have my own ideas. Unluckily, those are all against my wordy mother’s willing.
  Movie dubbing:Two clips from movies about arguments between moms and kids
  Monologue:Tomorrow, I will be an adult, thinking back to these times.
  I am punished by teachers for my mistakes.
  I have no time to study for frequent parties.
  I?regret?talking?back rudely, not listening to mom.
  All that I was, I am or I will ever to be, I owe to my beloved mom.
  Mom?knows?best, and for me she wanted only the best!
  Chorus:Sing the song Dreaming of Home and Mother
  在濃厚的英語語言學習氛圍中,作為語言實際運用能力唯一支撐的語感使學生能夠聲情并茂地演繹故事情節,在情節高潮中去表露心態,宣泄情感。他們的核心素養在一次又一次的排練和舞臺展示中也得到了不斷提高。在贊賞和肯定聲中,學生們體驗到了前所未有的成功喜悅,這也極大地激發了他們學習英語的熱情,促進了語感的生成。
  四、結語
  英語語感的培養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它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在老師精心創設的情境中感受語境,在融入真情實感的誦讀中理解語言的內涵,并在實踐中不斷提升核心素養的基礎上才能達成。
  參考文獻:
  [1] 黃維強.在英語閱讀教學中融入思維品質培養的實踐[J].中小學外語教學,2017(11).
  [2] 溫愛英.一節培養學生思維品質的閱讀課[J].中小學外語教學(中學篇),2016(11).
  [3] 張海波.“激情”四部曲奏響英語閱讀篇章[J].英語教師,2015(9).
  [4] 安德森等(著),蔣小平等(譯)布魯姆教育目標分類學修訂版(完整版)分類學視野下的學與教及其測評〔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9.
  [5] 陳小萍.基于核心素養的高中英語深層于都教學實踐[J].中小學外語教學,2018(9).
  [6] 余文森.核心素養的教學意義及其培育[J].今日教育,2016(3).
 ?。ㄗ髡邌挝唬赫憬『贾菔邪布穼嶒瀸W校  310006)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60799.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