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熊娃”過招,助“熊娃”逆襲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習慣是一點點培養起來的,對于一年級的學生來說,學習習慣更是零起步,比如聽講的習慣、學習不拖拉的習慣等。上課不會聽講,改錯就不會改,任務就不能按時完成,往往這些習慣是環環相扣,哪一個沒培養好,就會牽連到更多的方面,這也是最讓我頭疼的事情。
一百個讀者就有一百個哈姆雷特,讀書如此,育人亦然。有人說,不教一年級就不算真正體驗過小學老師的滋味,而我已經當了五年的一年級班主任,在與二百多個小“哈姆雷特”的過招中,他們由不知學習為何物的“熊娃”成長為堂堂正正的小少先隊員,而我的“招數”也得到了精進。
和顏悅色,小招發揮大功效
上數學課,學生卻在寫語文作業,面對這樣的狀況,該如何處置?我想,以成人的眼光看待必定覺得這是學生對老師的大不敬!可是蹲下身來,看看眼前的孩子,這可是剛上一年級的娃,他的心里絕不會有不尊敬老師的想法,他或許對語文格外地偏愛,但可能最大的想法是想早點完成語文老師布置的作業,回家就可以盡情地玩啦!捫心自問,如果自己是那個娃,如是想如是做,不是也合情合理的嗎?
數學課上,我正和學生在互動,發現小暢摒棄課堂上的思維碰撞,獨自在奮筆疾書,我悄悄走到他身邊,原來他又在寫語文作業。隨著我的駐足,教室里的交流聲戛然而止。有時候安靜比喧囂更能引起人的注意,小暢抬起頭,與我的目光相撞,手中的筆滑到了地上。曾因為這樣的事,批評小暢多次,可他轉眼即忘自己對我的承諾。既然效果甚微,那我耽誤全班的時間來說教也是無意義的,所以低聲跟他說:“小暢,一會兒我們要改錯的哦,不好好聽,你又不能在課堂上改完錯了?!薄昂玫模懒死蠋??!彼饝煤芡纯臁R饬现械呐u沒有降臨到自己的頭上,小暢在這節課剩下的時間中,聽講格外用心,將功補過。
同一個招數用多了,總會成為廢招。此時將呵斥批評變為和顏悅色的提醒,沒想到這個小招竟比大招還管用。
打親情牌,以情動人增動力
習慣是一點點培養起來的,對于一年級的學生來說,學習習慣更是零起步,比如聽講的習慣、學習不拖拉的習慣等。上課不會聽講,改錯就不會改,任務就不能按時完成,往往這些習慣是環環相扣,哪一個沒培養好,就會牽連到更多的方面,這也是最讓我頭疼的事情。
記得有一次,我一邊維持課堂秩序,一邊將問題用最淺顯的語言表達清楚,隨著學生們“聽明白了”的響亮回應,他們自己開始訂正。小軒抓耳撓腮,遲遲不能下筆,我只好走到他跟前小聲地將剛才講到的內容又重復了一遍,他這才開始動筆。不問也知道,他剛才又身在曹營心在漢了,班上又何止小軒一個人存在這樣的問題呢?有的家長怕孩子的學習跟不上趟,晚上回家會對孩子在學校沒有解決的問題進行輔導,加班加點,直到孩子懂了、會了為止,所以聽講不好也不耽誤成績,可是,這不代表沒有問題了,隨著所學知識越來越多、越來越深,差距就顯現出來了。聽講的習慣靠意志力是會有所改善的,關鍵要看孩子是否想專注。課下,把小軒叫到身邊,“小軒啊,老師的脖子疼,幫我捶捶好嗎?”小軒毫不猶豫地就用小拳頭在我的后背輕輕捶起來,還會問:“老師,你好點兒了嗎?”看來還是個細心的孩子呢?!班?,小軒真懂事,那你說媽媽晚上下班后累不累?。俊薄翱隙ɡ?!”我接著說:“那媽媽也想休息一下,但是小軒還有錯題不會改,怎么辦?”以前,小軒覺得媽媽幫忙輔導功課是理所應當,聽我這么一說,他思考了片刻,告訴我,他上課好好聽講,爭取在學校改完。
打親情牌,這招比之前提醒、催促的效果更走心,學生堅持的時間雖然不會長久,但比曾經長了許多。
化整為零,小步子也能進大步
中高年級一節課四十分鐘,學生能做到全神貫注都并非易事,更何況是一年級的孩子。很多老師說,給一年級上課真累,一節課講不了多少知識,但像打地鼠似的,按下了這個,另一個又冒出頭來。沙啞的嗓音是一年級老師共有的音色,我的嗓子也時常亮紅燈,總不能耽誤上課呀,得想想辦法。
其實,上課前十分鐘,還是比較好組織的,學生的注意力比較集中,過了十分鐘如果堅持同一個學習內容,他們就坐不住了。那我每節課就安排四個不同的學習內容或學習方式,以計算為例,我可以分成個人搶答、學生出題抽生回答、小組擂臺賽、根據算式編應用題等,讓學生在不斷變換的形式中體驗學習的快樂,快樂會帶給人滿足感,而滿足感是人人向往的,讓學生無暇做別的事,精力就集中起來了。
慢慢地就形成了我的課堂“四部(步)曲”,雖然步子小,但是走得穩,一小步一小步不間斷,學生也會有大進步。
崔蕾老師在《00后“熊娃”逆襲》一書中寫道:對很多事物的看法,老師和孩子之間不可能完全一致,這是正常現象,如果老師只一味強調自己的觀念,忽略學生的感受,就容易讓學生產生逆反心理,學生就會疏遠你、拒絕你,甚至討厭你。在與學生的不斷過招中,我覺得“百煉鋼”不如“繞指柔”,“攻心術”優于“攻身術”,所以我們要設身處地地從學生的角度去觀察和分析,了解學生的心情,找出與學生產生不同看法的原因,讓學生感到老師的理解,那“熊娃”的逆襲定會更愉快、更快速地來到。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2540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