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學科核心素養下的高中生物課堂教學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從文化基礎、自主發展、社會參與三個維度定義了中國學生在參與課程學習中所需要具備的核心素養。該理念個性化到生物學科中,生物學科核心素養包含了生命觀念、科學思維、科學探究、社會責任四個維度。這是教師教學理念的變革,為教師的教學活動指明了新方向。
【關鍵詞】學科核心素養 高中生物 教學變革
【中圖分類號】G633.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16-0178-02
生物學科不僅是高中教學的一大重要科目,更是新高考制度下的一大重要科目。但由于教師教學方法不到位,加之影視化教學理念的影響,目前的高中生物教學課堂其教學實效性并不高。學科核心素養的提出為教師解決當下高中生物課程教學問題提供了幫助,生物教師也應該積極按照學科核心素養進行多角度的教學變革。
一、立足于生命觀念,基于學生為主體實施教學
《普通高中生物學課程標準》強調以人為本,側重學生的主體地位,這要求教師開展教學時要盡可能的從學生出發,無論從教學手段還是教學氛圍上都要側重學生實施教學,以提高教學的有效性。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可以說是生物學科核心素養中生命觀念的召喚,為了極大的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教師可以通過多樣化的教學手段來把學生放置于課堂主體。
我在實踐中經常采用問題教學法、小組合作教學法等多種教學方法實施教學,將“教師主體”變為“教師主導”,將“語言傳授”變為“學生體驗”,以在直擊學生心靈下提高學生生物課程學習的參與度,更好地開展教學。
如在基因突變這堂課的學習時,為了深化這一概念的理解,我在學生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的基礎上設置一系列問題進行教學過程的層層推進:基因與DNA、染色體、堿基間有什么關系?堿基對的增添、缺失、替換的含義是什么?堿基對替換是否一定導致性狀的改變?什么情況下性狀會發生改變,什么情況下不會發生改變?堿基對的增添、缺失、替換可能有哪些類型?分別會有什么后果?什么時候發生基因突變?哪些細胞能發生基因突變?基因突變后可否傳給子代?為什么?基因突變有哪些特點?為什么會有這些特點?這些特點可以解釋自然界中什么現象?基因突變的意義是什么?基因突變與基因重組、染色體畸變有什么區別和聯系?通過對這一系列問題的解答,學生可以將本堂課內容從淺入深逐步進行分析,有效的突破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同時充分發揮學生作為教學主體的作用,教師始終處于主導地位,既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又通過學生的合作學習與小組討論,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造性,達到了高效課堂教學的目的。
二、立足于科學思維,基于模型與建模實施教學
理性思維包括很多,譬如歸納與概括、演繹與推理、模型與建模、批判性思維等。教師在開展教學時要立足于科學思維,側重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思維習慣和能力,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逐步發展科學思維。
通過指導學生進行生物模型和模型方法探究,自主構建出一些生物模型,利用生物模型和模型方法進行解題,能夠很好地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提高學生的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三、立足于科學探究,基于實驗探究實施教學
《普通高中生物新課程標準》教學中十分重視科學探究能力,而科學探究能力的養成主要依靠于實驗教學。實驗教學是高中生物學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篇章,也是高中課堂上培養學生實際操作能力的主要平臺,通過實驗教學學生可以直接從中獲取生物學的基礎知識和原理,并通過對實驗的操作過程加深理解,鞏固掌握所學的知識;通過實驗教學學生學習生物學的興趣和積極性可以有效的提升;在了解并實際操作過程中不斷形成并完善科學探究的態度和方法、思維與技能,通過實驗教學學生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及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都會有所提高,對于將來應用生物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提供了有效的幫助,所以教師要重視實驗教學,更要讓學生積極主動的去參與實驗活動。
四、立足于社會責任,基于培養學生的“有心”實施教學
所謂的“有心”指的是提高學生對日常生活及社會事件的關注度,并找出其中與生物學相關的內容,以便能夠用科學知識進行判斷和解釋;同時將社會責任意識與日常的課堂教學相整合,逐步建立學生的社會責任心。
要使得學生能對更多日常生活及社會事件的關注度有所提升,我認為首先教師應該在課堂教學中做到現實素材的不斷融入與更新,用來不斷調撥學生的神經,逐步建立他們的興趣,將他們從被動的接受逐步轉化為主動搜尋和持續的關注。在潛移默化學生的關注點的同時還可以提高課堂活躍度的,學生注意力更集中、課堂更高效。
結束語
總而言之,學科核心素養的提出為高中生物課堂教學指明了新方向。教師要通過實踐找尋教學新重點,通過變革讓高中生物教學課堂展現新魅力。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2554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