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學科核心素養的高中生物課堂提問現狀與策略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本文基于生物學科核心素養的內涵,以高中生物教學為例,通過對課堂提問模式的分析,構建生物核心素養培養體系,并針對教學現狀,提出了優化高中生物課堂提問教學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高中生物 提問教學 核心素養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9.09.023
一、生物學科核心素養
學科核心素養是知識、能力、態度或價值觀的融合,它是學科與人的價值的集中體現,是最關鍵、最重要的共同素養,是通過學科教育而習得的。高中生物學科的核心素養一般包含四個層面,即生命觀念、理性思維、科學探究、社會責任。
學生的生物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需要生物教師在教學中靈活采用多元教學方法,其中課堂提問教學是有效的教學方法之一。筆者對課堂提問存在的問題進行了梳理,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優化課堂提問行為的對策建議,以期通過對課堂提問的優化達成培養學生綜合運用學科觀念、方法、知識與技能解決實際問題所表現出來的必備品格與關鍵能力,即學科核心素養。
二、課堂提問現狀
課堂提問是一種常規教學行為,教師應精心設計問題以期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但在教研活動中發現部分教師課堂提問存在許多不足。
(一)課堂提問缺乏應有的思維價值
提問的問題應該體現出一定的思維價值,給不同學生一個思想馳騁的翅膀,問題中既要有低認知水平問題,又要有高認知水平的問題。①有些教師為提問題而提問題,為討論而討論,過于形式化,所提問題缺乏思維價值,學生的思維無法順利展開,學生討論也很難形成必要的結論,學生往往回答的只是課本上的公共知識,對學生的思維活動沒有產生必要的訓練。②也有一些提問缺乏指向性,給學生的思考造成了困難,學生不知如何回答,造成思維混亂。③還有一些提問所提問題較單一,問題之間缺少聯系,無問題轉換、過渡,問題之間缺乏層次感,沒有從整體上把握問題的變換與組合。④有些教師常常忽視問題的類型差異,對于評價性、創造性等開放性題目,仍采用“一言堂”的方式,預設一個“標準答案”,以此作為評價學生回答的標尺,最終打擊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創造力。
(二)課堂提問缺乏對學生作為生命體的考慮
部分教師在授課時,把講課看成是完成一項任務,沒有把學生作為一個活生生的人考慮,只是把他們當作知識的容器。教師根據課程目標,將講課僅限于該講的知識點“講完了”。一旦這種教學觀念占主導地位,教師就不再關注學生是否理解、能否應用、有無啟發,在這種觀念的影響下,提問會出現隨意性大的現象,如候答時間過短,叫答隨意性大,理答只是直接給出答案,而教師卻自認課堂嚴謹充實。另外,面對一些開放性、創造性問題的時候,學生常常給出一些“千奇百怪”的答案,這就要求教師結合不同情境下提出合適的問題,鍛煉學生創造性思維,提高學習積極性。但部分教師往往錯過了這些教育的機會,甚至在無意中挫傷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變成了課堂的“客人”而非“主人”,學生作為生命體沒有得到應有的尊重,學習效果自然很難達成。
(三)課堂提問缺乏對實踐探究的要求
新課程改革以來,教育考核機制單一的局面漸漸發生變化,但是部分學校仍然把學業成績作為主要考察指標。在這樣的情況下,教師為了讓學生在短時間內獲得更高的分數,常常采用知識灌輸的方式,反復強化訓練的形式進行教學,對課堂提問設計往往不考慮實踐探究需求。更有甚者,對學科實驗這類操作性強,探究性要求高的教學資源,不能很好的利用,不引導學生針對特定的生物學現象進行觀察、提問、實驗設計、方案實施以及結果的交流與討論,而是仍停留在講實驗的層面,致使學生動手能力、實踐能力、合作能力都很難得到培養。
(四)課堂提問缺乏對社會責任的要求
生物學科的社會責任是指基于生物學的認識參與個人與社會事務的討論,作出理性解釋和判斷,嘗試解決生產生活中的生物學問題的擔當和能力。學生應關注涉及生物學的社會議題,參與討論并作出理性解釋,辨別迷信和偽科學;主動向他人宣傳健康生活、關愛生命和保護環境等相關知識;結合本地資源開展科學實踐,嘗試解決現實生活中與生物學相關的問題。但由于教育評價機制的單一化,過分強調學生成績,致使教師為了提高學生成績,放棄了一些很好的培養學生社會責任的資料和機會。
三、優化課堂提問的策略
教學就其本身而言就是一門藝術,而課堂提問的技巧和方法則是開啟這座藝術殿堂的一扇窗子,在高中生物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十分重視對提問策略的優化設計和精心組織,提高課堂效率,構建高效課堂。
(一)生命科學的提問要體現生命性
課堂要成為生命與生命對話、交流的地方,成為生命積極思考、動手實踐、團結合作的地方,成為生命主動學習、提煉感悟的地方。教師應由傳統教學中的主角轉變成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協助者,由知識傳授者變為學生發展的促進者。除此之外,教師也要摒棄傳統觀念中的自己在學生中應具有權威性的觀念。教師應該把自己看作話題的提供者,對話環境的創設者,學生表達獨特見解的鼓勵者和欣賞者。
作為生命體本身,學習者要聯系自身實際、聯系生產生活實際,活學、活用。有效教學的課堂應該使每個學生都能自由地表達不同的聲音,讓不同的聲音都有存在的空間和權利。教師應該鼓勵學生大膽回答問題,鼓勵學生提出不同的意見,切忌用所謂的標準答案限制他們的思維。
大自然中到處都是鮮活的生物,所以生物學的學習不能局限于書本、課堂、實驗室,要把課堂延伸到大自然中、延伸到現實生活中,從結構與功能觀、進化與適應觀、穩態與平衡觀、物質與能量觀等出發,通過有效提問等教學手段幫助鍛煉學生理性思維能力。讓學生不僅僅是得分數,而更重要的是將來能夠更好的適應社會、成為社會和祖國有用的人才。 (二)提問要體現實踐性
生命科學的許多重大發現都來源于科學實驗,且與現實生活緊密聯系,因此要特別重視活動的設計與實施。教師不僅要重視課本上應知應會的實驗,還要不折不扣地完成書本上的一些探究活動和課題研究,重視校園外的社會調查實踐等,讓學生參與進來,針對特定的生物學現象進行觀察、提問、實驗設計、方案實施以及結果的交流與討論。在實踐中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對技能的掌握、對學科思想的領悟。
(三)要體現科學性
除了對科學知識的掌握之外,學生要學會科學的思維和方法,并通過對一些科學發現史(如:促胰液素的發現。)、數學模型的建立(如:種群增長模型的構建。)、物理模型的建立(如:DNA雙螺旋結構模型的構建,細胞膜流動鑲嵌模型的構建。)等內容的學習,了解科學家是怎樣思考問題、怎樣研究問題、怎樣分析現象得出結論的,積極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在探究的過程中學會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掌握科學探究的基本技能,體會科學探究的艱辛歷程,分享探究成功的喜悅;并且通過學習,領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質疑創新的科學精神,從而涵養自身的科學情懷,建立正確的社會責任感,懂得生命的價值與意義。通過結合對教材章節知識的提問使學生認識生物科學發展所產生的倫理與道德問題(如:賀建奎副教授操刀的“世界首例基因編輯嬰兒在中國誕生”消息所引發的巨大爭議)。
總之,課堂提問作為教師教學活動中常用的教學手段,對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發展學生思維能力、培養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等學科核心素養都有積極作用。然而,課堂提問這一教學手段仍然存在諸多問題,教師作為教學活動的領導者,應從自身出發,明確自身角色,學習先進教學理念,積極探索提高課堂提問的專業技能,從而促進學生發展,發揮課堂提問應有的功能,努力提高學生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施久銘.什么是核心素養-為了培養全面發展的人[J].人民教育,2014,(10):13-15.
[2]閆紅梅.課堂教學中提問的誤區及應然追求[J].教育探索,2009(10):51-52.
[3]陳羚.國內外有關教師課堂提問的研究綜述[J].基礎教育研究,2006(9):17-20.
[4]紹懷領.課堂提問有效性:標準、策略及觀察[J].教育科學,2009(25):38-41.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482504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