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高中德育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新課標的革新要求高中階段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兩者相結合,既互相補充,又共同發展。并利于學生整體素質以及科學世界觀、良好價值觀的形成,德育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兩者形式各異,但將兩者有效結合,會提升整體的教育水平。伴隨著綜合素質教育的深入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教育成為至關重要的一部分,也是高中思想教育的關鍵。本文闡述了高中德育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相關區分、策略及現實意義。
  【關鍵詞】高中  德育  心理健康  融合
  【中圖分類號】G6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18-0064-01
  德育與心理健康于當代教育價值觀中成為新階段中的新態勢,德育是有著潛移默化性質的教學,不僅陶冶學生的情操,同時為學生人生觀的樹立指明方向。心理健康教育則更注重學生的本我,主要幫助學生排憂解難,促使學生保持良好的情緒,積極主動的融入各類教學活動之中。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將學生的內在與外在相連接,在求同存異中有效融合,深化教學改革,引導學生全面發展,提升綜合素質。
  1.德育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聯系與區別
  1.1兩者的相關區別
  首先,引用理論出處各不相同,教學領域有差別。心理健康教育以心理學為基礎,而德育教育以思想道德規范為基礎。其次,針對的主體不同,心理健康教育對學生的本我關注較多,運用多種方式將探究學生的內心活動,從進行良好觀念的傳授和不良意識的阻止,而德育教育面向于社會以及相關外部環境,促進學生通過自身的改變與社會形成穩定的聯結,讓學生于不同的層面與社會的主流意識形態相一致,一定程度上推動社會的良性發展。最后,教學立場的差異,心理健康教學時,學生處于主導地位,教師起到輔助的作用,在教學中,教師與學生的地位平等,兩方以對話交流的模式,對各種主題的現象、論點予以表述,在此基礎上,教師才可以起到真正的引導作用。但是德育是以教師為主體,教師發揮主觀能動性,將專業知識傳輸給學生,在權威教學中學生成為接受知識的客體,只有這樣才能指導學生不斷進步。
  1.2兩者的相關聯系
  德育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側重點有所區別,在一些形式上也略有區分。但是兩者之中存在內部聯系。德育教育為學生的各類社會性觀念樹立風向標,而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對學生的本我進行研究探查,通過個人差異的解讀來尋找教育方法。其中相聯系的是德育教育涵蓋了心理健康教育,并且心理健康是德育教育成果的展現,二者互相促進。同時這兩者的出發點都是以學生的長期發展為目標,盡可能的提升綜合素養。兩種教育模式在相互輔助的作用下指引學生設立健全的人格,學生在德育中形成正確的心理取向,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明確德育的發展方向,最終學生能夠對人生、社會和自我有清晰的認知,在綜合素質提升的同時樹立了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因此,高中階段進行德育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具有一定的可行性,為其他學科的高效教學奠定基礎。
  2.德育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相融合策略
  2.1.家校結合社會角度,針對德育及心理健康教育進行融合
  家庭是學生成長過程中的第二所學校,家庭教育不可或缺。高中生的德育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是一個漫長且艱難的過程,單一化的教學方式無法將兩者有效融合。因此,學校在德育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中,家長需要與教師相配合,學校要與相關教育部門、社會公益性團體等合作,共同組織開展高中生德育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邀請社會道德先進人物進行公益演講,學校建立心理專業組織針對不同學生類型進行輔導,學校帶來學生參與社區幫扶項目,例如保護樹木,探訪孤兒院,文明知識普及等活動,讓學生在其中領會到德育教育的核心,并通過觀察和理解對心理健康產生積極的影響,經過不同方面的支持培養優良的品質,提升思想水平。與此同時,教師應與家長進行溝通交流,設立家長委員會使家長合理參與到教學中,并及時轉達學生的情況,家長在平時的教育中要更加注重德育教育,并觀察孩子的心理變化,并與教師共議方法,德育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才能更有效的融合。
  2.2學校創設實踐情境,融入德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
  學校在教育融合的基礎上,要創設實踐情境,激勵學生參加社會性質的活動。讓學生在其中拓寬視野,增長見識,更重要的是學生需進行自我檢測,審視當下自身的道德品質是否端正,心理是否健康,結合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知識,調整自身的心理狀態,保持良好的心態,也鼓勵將社會道德需求轉化為自身擁有的品質,促進心理健康與道德素養共同進步。教師需要把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細化到各類實踐情境中,使學生產生情感共鳴,鍛煉學生心理素質時,加深對德育核心知識的感悟。在實際情景中教師合理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在德育教育中維護良好的心理狀態,為學生未來步入社會夯實基礎,指明方向。
  2.3將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教育雙向整合
  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教育雙向整合,是相輔相成的。首先,心理健康教育為德育教育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教學方式。在德育教育中,教師需要把握學生的心理,將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德育教學并成為重要內容。德育教育能夠使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相關方法,比如根據心理學的教學原理以及技巧來對學生的心理機制進行深入了解,以反映出學生的不足之處,進而引導學生心理行為走向正確的道路,促進德育教育工作的開展更加順利。其次,德育教育激勵心理學教育更快速的發展。心理健康教學時,可以充分利用德育教育的思維方式,在實踐中將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結合,使學生掌握明辨是非的方法。最后,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最優融合點在于為學生健全人格的建立提供保障。心理健康教育作為建立人格的橋梁,能夠根據學生的差異性人格特質,進行不同層次的影響,從而慢由外在特性轉化為內在品德。雙向整合的過程就是相互融合的過程層層遞進,最終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品質與道德。
  3.德育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現實意義
  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有利于學生內在機制的平衡,站在心理教育與德育教育的融合角度來看,心理健康教育對學生的自我意識反復強調,這種特質難以改變,這就需要德育工作在學生成長階段中進行潛移默化的影響,當學生的心理達到健康狀態,人格不斷升華,繼而道德層面也趨于上升,不但心理素質增強,學生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后,也能夠提升德育教育的核心素養。德育教育作為外部影響因素具有一定的強制性,與心理健康的發展結合,能夠順應學生不同階段的發展程度,從學生的內在角度出發,在規范行為時也為學生提供了發展方向,有助于敦促學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在一定程度上幫助學生認清自身心理狀態,在自省中前進。
  結束語
  上述觀點表明,德育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是學生全面發展的精神需求,亦是素質教育的體現。因此,高中階段教師在探究兩者的聯系時,也要找出相應的結合方式,在不斷實踐中將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互補互助,將中心思想滲透到教學中,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同時促使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參考文獻:
  [1]何文元.淺議心理健康教育與高中德育工作的融合[J].新課程(下旬),2017(03).
  [2]朱小兵.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德育工作中的應用實踐探究[J].文存閱刊,2017(24).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26096.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