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閉式負壓引流在骨外科創傷治療中的應用分析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目的:分析在骨外科創傷治療過程中采用封閉式負壓引流的臨床效果。方法:調查對象以我校附屬醫院骨外科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收治88例患者,采用隨機分組法將其分為常規組和研究組,每組各44例,對常規組患者采用傳統換藥治療,研究組患者采用封閉式負壓引流治療措施,經過治療后對比2組患者治療效果和并發癥發生率差異。結果:通過對所選患者一般資料和治療效果分析表明,研究組患者治療有效率顯著高于常規組,并且研究組患者治療期間并發癥發生率也顯著低于常規組,p<0.05,有統計學意義。結論:在骨外科創傷臨床治療期間采用封閉式負壓引流措施可有效提高患者治療效果,同時對患者預后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封閉式負壓引流;骨外科創傷;并發癥發生率
引言:骨外科屬于醫院中最為重要的科室之一,此科室收治的患者具有病程長和恢復效果較差的特點,由于大部分患者還會引起神經、肌肉和肌腱損傷,治療過程中還會出現感染現象,從而對患者生活質量造成嚴重影響,嚴重者甚至會威脅患者生命安全[1]?;诖耍疚闹饕槍峭饪苹颊咧委熎陂g采用封閉式負壓引流措施的臨床效果。具體研究結果匯報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調查對象以我院骨外科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收治88例患者,采用隨機分組法將其分為常規組和研究組,每組各44例,其中常規組男女比例為29:15,患者年齡范圍在16歲至70歲之間,平均年齡為(49.17±3.22)歲,患者主要致病因素為交通事故、機器壓傷、運動扭傷和重物砸傷,人數分別為17例、13例、4例和10例,并且其中軟組織受損11例、開放性骨折24例,其余9例為骨筋膜受損;研究組男女比例為27:17,患者年齡范圍在16歲至72歲之間,平均年齡為(49.55±3.52)歲,患者主要致病因素為交通事故、機器壓傷、運動扭傷和重物砸傷,人數分別為18例、12例、3例和11例,并且其中軟組織受損11例、開放性骨折25例,其余8例為骨筋膜受損。納入標準:所選患者均符合骨外科收治標準,患者及家屬均簽署知情同意,本研究取得醫院倫理委員會同意,排除其中資料不全,伴有精神類疾病患者。對比2組患者一般資料,p>0.05,有可比性。
1.2治療方法
對所選的88例骨外科創傷患者采用相同的清創和換藥措施,并對患者壞死組織、潰爛組織等及時進行清除,并使用生理鹽水、雙氧水以及新潔爾滅對傷口進行反復沖洗,最后利用0.05%的碘伏對患者創面進行濕敷,每天早晚各一次,每次時間需要控制在10至30min之間[2]。
1.2.1傳統治療措施
對所選44例常規組骨外科患者采用傳統換藥措施進行治療,主要治療方法為以下幾點:首先,在患者入院后需要對其傷口進行及時處理、止血、消毒,防止出現感染;其次,根據患者傷口的具體情況按時更換敷料,并對患者實施抗生素治療,降低患者治療期間感染發生。同時還需要定期進行病原學檢查和藥敏試驗,直至患者傷口處長出新的肉芽;最后,對患者創面進行植皮手術或對其創面進行二期縫合,以此提高患者治療效果。
1.2.2封閉式引流措施
對所選44例研究組患者采用封閉式負壓引流措施進行治療,主要措施為:對患者創口面積、形狀等進行測量,接著裁剪一塊面積稍大于患者傷口的VSD泡沫,并將患者傷口覆蓋。對于需要兩塊及以上敷料的患者需要將敷料串聯起來。需要注意的是在引流管上增加側孔數量,保證每一條引流管都能夠貫穿所使用的敷料,然后將所選材料覆蓋在患者創面上縫合,接著在患者創口上涂抹75%的乙醇,從而降低傷口感染的發生率。直至患者傷口風干后,選擇創口薄膜對其創面處進行覆蓋,并將負壓吸引機進行妥善連接,將壓力調節到70~120mmHg,最后對患者創口處的封閉情況進行檢查,不可出現漏氣現象。為了有效提高治療效果,還需要將剪去末端針頭的輸血器插入泡沫敷料中,在此過程中需要保證敷料中都存在側孔軟管。然后將軟管連接在負壓引流器上,接著在輸血器末端連接3L的生理鹽水,將流速調節至20至40滴/min,每隔一小時完全開放一次閥門,并且每次沖洗時間需要控制在20s左右,從而使流出的液體顏色不再渾濁[3]。
1.3觀察指標
對2組患者治療期間并發癥發生情況進行詳細統計記錄。同時分析2組患者治療的有效率差異。顯效標準:患者創面幾乎全部愈合,并且治療過程中沒有出現感染等現象;有效標準:患者創面面積明顯縮小,并且創面壞死部位得到有效改善;無效標準:患者創面無任何變化,甚至出現惡化現象,并且各種癥狀也沒有任何改善[4]。
1.4統計學方法
本研究過程中2組患者治療效果和并發癥發生率所產生的統計數據均由SpSS20.0軟件分析、整理,數據處理過程中定量檢驗采用t值,用()顯示;計數采用x2進行檢驗,用百分比(%)顯示,當p<0.05,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對比2組患者治療期間并發癥發生率差異
通過對所選88例骨外科患者治療期間并發癥發生情況調查顯示,常規組發生率為36.36%,而研究組患者發生率為4.55%,p<0.05,有統計學意義。詳見表1。
2.2對比2組患者治療效果差異
通過對治療效果分析表明,研究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為97.73%,常規組總有效率為88.64%,p<0.05,有統計學意義。詳見表2。
3討論
骨科創傷在臨床治療過程中屬于最為常見的疾病,大多數患者由意外造成的創面損傷,從而為患者行動造成不便。由于骨外科創傷一般會對患者深層組織、骨骼等造成損傷,臨床治療過程中比較難以愈合,特別是一些存在開發性骨折患者,經常會伴有皮膚或黏膜出現破裂和損傷現象,患者骨折部位由于長時間處于暴露狀態,因此極易出現感染,并對其深部軟組織造成損傷,增加患者醫療費用,延長病程。對于此類患者臨床上多采用手術治療,以此提高治療效果[5]。 隨著我國醫療技術的不斷發展,封閉式負壓引流技術在臨床上的應用也比較廣泛,尤其是在骨外科臨床治療中取得顯著的效果。相對于傳統換藥治療措施,其優勢在于能夠快速修復患者感染創面,清除和殺死患者創口表面細菌,以此達到加快創面愈合的效果。通過對封閉負壓引流技術在臨床上的應用研究顯示,其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主要因素在于:首先,引流管缺少一定的壓力,尤其是在患者創面面積較大時,則需要更多的引流管和敷料,而將所有引流管平均分壓下去則存在一定不足,從而導致引流液速度較慢;其次,在引流過程中由于分泌物干結,極易出現引流管堵塞現象,從而無法起到有效引流的效果,甚至還會引起患者創面出現感染;最后,在貼膜時極易出現滲漏,特別是一些表皮傷口較大,其覆蓋的支點嚴重不足,從而極易出現貼膜翹起和漏氣現象。對于以上存在的不足,在臨床治療中需要做到靈活運用封閉式負壓引流,例如在對患者實施創面引流時,需要對患者創面情況進行分析,從而選擇纏蛇法、夾餅法以及串珠法等,以此提高引流效果。同時還需要適當增加引流管和分壓值,從而起到良好的引流效果。通過對所選88例骨外科患者治療期間并發癥的發生情況調查顯示,常規組發生率為36.36%,而研究組患者發生率為4.55%;研究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為97.73%,常規組總有效率為88.64%,p<0.05,有統計學意義。
綜上所述,在骨外科創傷治療過程中采用封閉式負壓引流技術可有效提高患者治療效果,同時對加速患者創面愈合和改善患者創面環境有重要幫助。由此可見,封閉式負壓引流技術值得在骨外科創傷臨床治療中被廣泛應用。
參考文獻:
[1]趙阿美. 封閉式負壓引流聯合新型敷料治療慢性難愈性壓瘡的效果觀察[J]. 中國醫療器械信息,2018,24(02):145-146.
[2]仝鐵. 觀察改良封閉式負壓引流技術用于骨外科創傷治療的臨床效果[J]. 黑龍江醫學,2018,42(04):304-305.
[3]李秀華. 封閉式負壓引流技術及其在骨外科護理中的應用分析[J]. 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18,10(12):169-171.
[4]鄧妙鳳,梁秀明. 持續封閉式負壓引流在慢性難愈性創面患者中的臨床應用及護理[J]. 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8,12(15):92-93.
[5]鄭明生,楊國榮,黃騰飛,武燁曄,黃偉華. 復合封閉式負壓引流技術和常規封閉式負壓引流技術治療普外科難愈性傷口對比研究[J]. 中外醫學研究,2018,16(32):136-137.
作者簡介:河南中醫學院中西醫臨床學士,女,河南省新鄭市,1987年11月18日,漢,單位:鄭州工業應用技術學院。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2982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