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創傷患者并發靜脈血栓栓塞癥的影響因素分析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目的:分析骨創傷患者并發靜脈血栓栓塞癥的相關影響因素。方法:以2018年3月至2019年2月在我院接受骨科手術的90例患者為研究對象,依據患者是否合并靜脈血栓栓塞癥將其分為兩組,其中對比組(n=45)患者未合并靜脈血栓栓塞癥,觀察組(n=45)患者合并靜脈血栓栓塞癥,回顧性分析2組患者臨床資料,分析靜脈血栓栓塞癥的相關影響因素。結果:對比組與觀察組患者性別、有吸煙史、有飲酒史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年齡、手術時間、制動時間、高血壓、糖尿病以及CRP、D-dimer、FIB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患者年齡、手術時間、制動時間、高血壓、糖尿病以及CRP、D-dimer、FIB等為骨創傷患者并發靜脈血栓栓塞癥危險因素,必須及早采取針對性預防措施以降低靜脈血栓栓塞癥形成率。
關鍵詞:骨創傷患者;靜脈血栓栓塞癥;影響因素
靜脈血栓栓塞主要引發原因為靜脈中血液異常凝結并影響靜脈腔血液流通,進而造成靜脈回流障礙。骨科手術時間較長且患者需要長時間制動,因此,患者出現靜脈血栓栓塞癥的形成風險明顯升高,嚴重影響患者術后康復,同時也會加大其精神負擔和生理不適感,不利于其身體機能改善和恢復[1]。此次研究旨在分析和研究骨創傷患者并發靜脈血栓栓塞癥的相關影響因素以便采取針對性預防措施,有效抑制靜脈血栓栓塞癥發生率,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 以2018年3月至2019年2月在我院接受骨科手術的90例患者為研究對象,骨折類型包括股骨骨折、脛腓骨骨折等。納入標準:入組患者對本研究享有知情權并簽署同意書;能夠正常交流以及溝通。排除標準:由于其他原因引發的靜脈血栓栓塞癥患者;多發性神經疾病患者;免疫功能障礙患者;肝腎心肺等功能異常患者;惡性器質性病變患者[2]。依據患者是否合并靜脈血栓栓塞癥將其分為兩組,其中對比組(n=45)患者未合并靜脈血栓栓塞癥,男性24例,女性21例,年齡29-83周歲,平均(50.3±6.4)歲,觀察組(n=45)患者合并靜脈血栓栓塞癥,男性26例,女性19例,年齡28-87周歲,平均(51.3±6.2)歲。比較對比組和觀察組患者臨床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且本研究獲得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1.2方法 回顧性分析2組患者臨床資料,包括性別、年齡、手術時間、制動時間、是否有高血壓或者糖尿病、是否有吸煙史、飲酒史、血栓史以及C反應蛋白(CRP)、D-二聚體(D-dimer)、纖維蛋白原(FIB)水平。
1.3檢測指標與方法 在兩組患者空腹狀態下抽取2ml肘靜脈血,以枸櫞酸鈉為抗凝劑,對血漿進行分離并進行FIB以及D-dimer測定,另外抽取2ml肘靜脈血,進行血清分離后測定CRP。應用PT導出法檢測FIB、應用散射比濁法檢測D-dimer,應用散射比濁法檢測CRP。
1.4統計學分析 此次研究進行數據資料分析采用SPSS17.0統計軟件包,表示計量資料,(n,%)表示計數資料,以t、χ2檢驗比較組間差異,若組間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結果
對比組與觀察組患者性別、有吸煙史、有飲酒史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年齡、手術時間、制動時間、高血壓、糖尿病以及CRP、D-dimer、FIB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討論
骨創傷患者由于機體受到刺激,受傷部位保持制動或者持續牽拉狀態,導致靜脈血循環速度明顯下降,而且骨損傷后患者容易出現肌肉組織腫脹等不良反應,導致血管壁受到壓迫并造成靜脈血循環速度明顯減慢,血液處于高凝狀態并出現血液瘀滯現象,從而導致靜脈血栓栓塞癥形成,一旦栓子發生脫落現象,引發肺栓塞以及死亡的風險較高,對患者生命安全構成極大的威脅[3]。
此次研究中,對比組與觀察組患者性別、有吸煙史、有飲酒史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年齡、手術時間、制動時間、高血壓、糖尿病以及CRP、D-dimer、FIB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骨創傷患者合并高血壓、糖尿病會加大其靜脈血栓栓塞癥形成風險,長期制動容易導致血管壁受壓并加大血栓形成率。D-dimer、FIB能夠對機體內凝血和纖溶狀態做出準確反映,作為凝血系統的中心蛋白質,FIB濃度升高時會導致蛋白凝膠形成不完全,而且由于纖溶酶結合量明顯減少,進而導致纖維蛋白凝膠表面纖溶酶生成量減少并降低纖維蛋白溶解能力,在血栓形成中可發揮促進作用。一旦機體出現凝血纖溶亢進,血液中D-dimer水平明顯升高,因此,進行FIB以及D-dimer檢測有助于及早診出血栓形成性疾病[4]。CRP為主要由肝臟合成的急性期反應微量蛋白,屬于臨床常用炎性標志物,在慢性炎癥判斷中有著廣泛的應用,機體出現炎癥等異常反應時,血清CRP水平顯著升高,CRP可與干擾素、脂多糖等共同發揮作用并表達單核細胞組織因子,進而促進血栓形成[5]。
綜上所述,骨創傷患者并發靜脈血栓栓塞癥危險因素因素包括患者年齡、手術時間、制動時間、高血壓、糖尿病以及CRP、D-dimer、FIB等,必須及早采取針對性預防措施,合理安排手術時間,術后為患者加強運動指導以及肢體按摩等護理干預措施,加快血液循環和流通,根據患者病情好轉情況為其制定訓練方案,有助于降低靜脈血栓栓塞癥發生率。同時對患者加強心理護理和健康宣教,提高其自我護理能力,及早為患者提供溶栓治療,有效改善其預后。
參考文獻:
[1]劉月.骨科創傷術后病患并發下肢深靜脈血栓的預防以及治療措施研究[J].中國保健營養,2018,28(7):98.
[2]侯穎周.461例發生下肢深靜脈血栓患者的相關影響因素分析[C].中國醫院藥學雜志,2016:380-380.
[3]張建立.骨創傷后深靜脈血栓形成的相關危險因素分析[J].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6,3(3):497-497,500.
[4]高劍川.骨創傷后深靜脈血栓形成的危險因素分析[J].大家健康(上旬版),2017,11(5):130-131.
[5]文峰,張志文.研究分析骨創傷后深靜脈血栓形成(DVT)的相關危險因素[J].健康前沿,2017,26(8):264.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2960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