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介入治療效果及其影響因素分析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 目的 分析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患者應用介入治療的效果以及相關影響因素。方法 72例接受介入治療的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患者, 患者均接受降血脂等常規治療以及介入治療。觀察記錄患者的治療效果, 比較患者治療前后跛行距離、踝肱指數(ABI), 并對患者進行隨訪, 分析介入術后復發相關影響因素。結果 治療后, 患者的跛行距離(284.5±17.8)m明顯長于治療前的(138.2±17.1)m, ABI(0.85±0.07)明顯高于治療前的(0.42±0.10), 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72例患者介入術后復發21例, 復發率為29.17%。單因素分析顯示, 纖維蛋白原升高、高脂血癥、糖尿病、高血壓以及吸煙均為介入術后復發的影響因素(P<0.05)。結論 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患者應用介入治療能夠取得理想的治療效果, 采取有效的降脂、戒煙以及降糖措施, 可降低術后病情復發率。
【關鍵詞】 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介入治療;臨床療效;影響因素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9.09.036
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主要病理表現為血管狹窄、閉塞等, 容易引發壞疽、肢體缺血性潰瘍等表現, 介入治療可減輕外科手術創傷, 治療效果理想[1]。此次研究旨在分析2016年5月~2017年9月本院收治的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患者應用介入治療的效果并分析相關影響因素, 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隨機選取2016年5月~2017年9月本院收治的72例接受介入治療的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患者, 排除惡性腫瘤患者、重度臟器功能異?;颊摺⒛δ苷系K患者[2]。其中男39例, 女33例;年齡42~86歲, 平均年齡(58.6±5.8)歲;病變動脈:27條腘動脈及以下血管、19條股動脈、32條髂動脈。
1. 2 方法 所有患者均接受血脂、血糖、血壓控制治療以及抗血小板治療, 同時配合介入治療, 為患者實施下肢動脈球囊擴張。手術前為患者行下肢血管造影以了解其下肢動脈狹窄和閉塞情況, 并采取球囊擴張方法。將微球囊置入患者膝下動脈并進行經皮腔內血管成形術。在患者健側股動脈置入6F導管, 5F造影導管自患者下肢動脈狹窄部位穿過, 置換加硬導絲后將球囊導管跟進, 確定下肢靜脈具體閉塞情況以及狹窄情況后進行擴張, 若擴張后動脈狹窄率仍>30%, 則需要應用血管內支架置入治療[3]。若患者出現完全性閉塞則需要應用血栓旋切術進行血管疏通治療, 然后進行內支架置入治療, 術后為患者提供抗凝治療[4]。
1. 3 觀察指標 比較患者治療前后跛行距離、ABI, 并對患者進行隨訪, 分析介入術后復發相關影響因素。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3.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治療效果分析 治療后, 患者的跛行距離(284.5±17.8)m明顯長于治療前的(138.2±17.1)m, ABI(0.85±0.07)明顯高于治療前的(0.42±0.10), 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 2 介入術后復發患者的單因素分析 72例患者介入術后復發21例, 復發率為29.17%。單因素分析顯示, 纖維蛋白原升高、高脂血癥、糖尿病、高血壓以及吸煙均為介入術后復發的影響因素(P<0.05)。見表2。
3 討論
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主要引發原因為:動脈粥樣硬化導致患者下肢動脈受損, 進而引發下肢供血不足影以及動脈狹窄、閉塞等病變。近年來, 我國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的發病率逐年提高, 國外>75 歲老年人群中患病率接近20%[5]。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是導致下肢截肢的主要原因, 占所有截肢患者的 40%~60%[6]。依照不同病變血管解剖位置, 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可分為膝下動脈病變、股腘動脈病變以及髂動脈病變, 會導致患者下肢功能嚴重受損, 病情嚴重者甚至會面臨截肢以及死亡等風險。臨床常用治療方式主要包括介入治療以及血管旁路手術治療, 介入治療具有重復性強、創傷小等特點, 術后并發癥發生率較低且恢復速度較快。
此次研究中, 治療后, 患者的跛行距離(284.5±17.8)m明顯長于治療前的(138.2±17.1)m, ABI(0.85±0.07)明顯高于治療前的(0.42±0.10), 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72例患者介入術后復發21例, 復發率為29.17%。單因素分析顯示, 纖維蛋白原升高、高脂血癥、糖尿病、高血壓以及吸煙均為介入術后復發的影響因素(P<0.05)。作為血液中重要凝血因子, 纖維蛋白原為動脈粥樣硬化的重要危險因素, 及早采取有效的降壓措施可使動脈粥樣硬化發生率得到降低。高血糖會引發血小板功能異常、激素水平異常以及血管內皮細胞功能紊亂等, 進而引發動脈粥樣硬化。吸煙易加大血管介入術后再狹窄發生率以及靶病區病變血管重建率。
綜上所述, 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患者應用介入治療能夠取得理想的治療效果, 為了降低術后病情復發率必須及早采取有效的降脂、戒煙、降糖措施, 指導患者適量運動, 使術后病情復發率得到控制。
參考文獻
[1] 劉一強, 王天玉, 杜麗娟. 介入手術治療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效果及術后復發相關因素. 中國老年學雜志, 2015, 35(14):4048-4049.
[2] 任洪, 晏明鵬, 陳杰, 等. 介入手術治療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效果及術后復發相關因素. 醫學食療與健康, 2018(3):51.
[3] 馬紅云. 下肢動脈硬化肢體閉塞癥介入術后中藥涂擦護理體會. 中國實用醫藥, 2016, 11(11):224-225.
[4] 張海龍. 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介入治療效果及其影響因素分析. 中外醫療, 2016, 35(32):46-48.
[5] Diehm C, Schuster A, Allenberg JR, et al. High prevalence of peripheral arterial disease and co-morbidity in 6880 primary care patients:cross-sectional study. Atherosclerosis, 2004, 172(1):95-105.
[6] Claesson K, K?lbel T, Acosta S. Role of endovascular intervention in patients with diabetic foot ulcer and concomitant peripheral arterial disease. International Angiology, 2011, 30(4):349-358.
[收稿日期:2018-09-19]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6/view-1488409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