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調式系統的發展及無調性和聲連接的使用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在西方音樂浪漫主義后期以前,作曲家創作的作品大多都是建立在大小調的和聲功能系統上來進行創作的。其實從貝多芬中后期的作品中就可以發現,在那時的和聲理論就已經得到了發展。直到浪漫主義中后期,作曲家熱衷于突破傳統和聲理論,半音化和聲連接不協和和聲(例如四度疊置和弦)得到了廣泛地使用。到了20世紀,音樂家的創作手法甚至可以認為超越了傳統,不過使用和聲概念來創作的作曲家也不在少數(例如拉威爾),但是和聲連接已幾乎脫離開了大小調體系。筆者在創作中發現,調式系統的使用與發展是有一定原因的,并且和聲的連接會影響到調式的效果。如果能夠深刻理解調式及和聲的思維,會使作曲技巧大大提高。
關鍵詞:調性系統;和聲連接;無調性
生活在當下聽慣了流行音樂的我們對音樂的審美與認知幾乎已經被西方音樂的大小調系統的觀念所同化。因此大部分時候聽到一些沒有符合期望的“意外進行”(例如交替大小調借用和弦或是爵士音樂的一些半音化和聲連接)就會感到很新奇。也許作曲者在創作的時候會有意的用到一些有一定定義的非調內和弦的連接來產生一些特殊的音響效果,也可能是使用無意間彈到的認為很好聽但說不上道理的和聲連接。但如果我們將對音樂的認知完全清空之后再重新感受音樂,也許我們會認為和弦是可以存在的,但是調性到底是什么?之所以大小調系統被西方的音樂家廣泛地使用,非常可能是因為它們更容易讓人接受并且不會過于突兀,但是這樣理解就會局限我們對音樂的認知。經常聽且經常演奏流行音樂的音樂學習者一定會知道流行音樂有許許多多的和聲連接模板以及和聲大致的走向,但如果我們把思路逆轉過來,如果傳統的大小調和聲體系只是前人認為大部分人更容易接受而規定的模板呢?那么音樂是不是變得更加多樣化。
一、傳統思維的調性觀念
大小調體系在巴洛克時期就已經很完善,在古典主義時期得到了廣泛使用,而在大小調體系被廣泛使用之前,教會調式(也稱中古調式)早已存在,例如多利亞、弗里吉亞與利底亞等,他們之所以在之后的音樂發展中不如大小調式是因為大部分作曲家更傾向于使用包含具有與主音相差半音的導音的屬和弦的調性,也就是自然大調與和聲小調。
從巴洛克時期到古典主義時期,教會調式很少被使用,但是在浪漫主義時期之后,許多音樂家更青睞于使用教會調式的和弦,因為這樣會讓近年來聽慣了大小調式音樂的聽眾們感覺新奇。其實并不是新奇,只是較少使用的和弦得到了更自由地使用。
在20世紀無調性音樂出現之前,作曲家與觀眾們也許還是更喜愛協和的音響效果,早在巴洛克時期,三全音就被認為是音樂中的“魔鬼”,因為其非常不協和。其實從某種角度來講,判斷一個調性是否更容易讓人接受也可以通過觀察一個調性具有的三全音的數量來決定。
首先我們先以大小調式為例,最常用的就是自然大調與和聲小調,自然大調只包含一個三全音(例如C大調:B-F),而和聲小調包含著兩個三全音(例如a小調:B-F與D-G#),因此作曲家更傾向于使用旋律小調,因為可以減少一個三全音。
到了20世紀,許多音樂家開始發展或是“獨創”一些不只包含七個因的調性。例如非常著名的八聲音階(Octatonic Scale),它經常被巴托克等作曲家使用來創作音樂。但是同樣為音階,但為什么它的“無調性感”會如此的強呢?因為它包含著四個三全音(以C為主音舉例:C-F#、D?-G、E?-A、E-B?)。
因此我們可以大致來總結:所謂的調性概念本身也是人總結的,人們的聽覺更青睞大小調式體系是因為它們像兩個非常易于接受的“模板調性”,而其他調式的音階不會使用太過令人期望的和聲連接或是使用的和聲連接太不協和,就更容易被人成為“泛調性”或“無調性”。
二、無調性和聲連接
在上文中也有所提到,其實本身無調性的概念并不一定真的“沒有調性”,而是是否符合大多數人的審美要求。因此,除了一些使用精巧的數學計算而寫出來的音樂意外,大部分音樂還是具有調性的,只不過是會依據調性是否流行或是調性變化是否頻繁等。那么如何去使用無調性和聲連接呢?
首先需要明確和聲的定義,最初也是最被人接受的定義應該是:和弦是由音的三度疊置而成的。當然后來也出現了變和弦以及四度疊置和弦等等。然而為什么提到的是無調性和聲連接而不是無調性和聲呢?因為和聲往往會依賴與一個調性。如果沒有絲毫的旋律進行,和聲可以認為是所屬調性不明確。但是如果出現了旋律,甚至旋律會具備調性及調式的特點,那么便可看出和聲所屬的調性及調式。
因此,無調性和聲也可以認為成:連接的兩個和聲所屬調性不同或不能明確產生調性的特征,并會產生調性突變的感覺。調性所使用的調式的概念上文也提到過,最常使用的調式其實就是指是不是大多數人所熟悉的大小調式。那么明確這一點,也就懂得了如何使用無調性和聲連接。
三、結語
在絕大多數情況下,和聲還是依賴于調式的,只是調式有很多種,且每種調式的使用頻繁程度也不同。作曲者如果只是把目光放在使用最廣泛的大小調式,創作思路就會被局限。那么首先去感受和聲的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感受不同和弦的連接,且和聲不應只屬于同一個大小調之內。其次就是嘗試在大小調中使用中古調式的和弦,不能只把目光放在它們的功能性,而要多感受它們與調內和弦連接時產生的感覺。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3050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