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化習題講評提高復習效果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中圖分類號】G633.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12-0285-01
習題講評是化學教學中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環節。但是目前,在中學普遍存在“照卷講題”“就題講題”,甚至“對答案”等不良現象。試卷講評既不能從培養學生能力、加強概念辨析以及錯因分析著手,也不能展示命題人的命題思想。學生往往會出現一錯再錯的現象。在化學復習階段的教學中,習題或試題的講評對學生化學知識的升華、學習方法的歸納、解題能力和基本素質的提高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上好講評課是提高能力,提高學生素質的有效途徑。結合自己多年來的教學實際,也談一下在化學復習過程中,如何上好習題講評課。
一、總體要求
1.找準薄弱環節 明確矯正目標。
教師通過對試卷的批改和對學生答卷的透徹分析,找出學生帶有共性的知識上的薄弱環節或缺陷。這樣才可以加強講評的針對性,減少盲目性。一般地,對學生普遍出現的疑難問題或典型錯誤,要進行重點講評,要不遺余力地和學生一起分析出現問題的原因,最后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引導學生通過習題把知識串聯起來,注意知識間的前后聯系,使學生對以前學到的知識進行優化整理,漸漸積累靈活多變的解題方法,力爭講一題,使學生會一串,懂一片。能舉一反三,觸類旁通。準確全面及時地獲取反饋信息,有針對性地矯正內容,是上好一節講評課的前提。
2.著眼雙基 回扣課本。
試題考雙基,考能力,對題目中涉及的基礎知識要告訴學生在課本中的位置。要把知識點相連成線,再由線到面,形成網絡。對學生概念性的錯誤,在講評時需將與此概念有關的知識都要引出來,不能就題論題。
3.精選變式 當堂鞏固。
問題歸類。逐個題來統計學生的得分與失分,對失分率高的題目認真分析失分的原因并進行歸納、分類,有針對性地分析學生的錯誤情況,了解其思維過程,找出錯誤根源所在。老師可以把上次測驗中失分率高的題目及易錯題等加以變化,讓學生再次得到訓練,會一題,懂一類,訓練學生隨機應變、舉一反三的能力,以達到觸類旁通的效果。
二、具體實施
1.講審題。
審題是解答題的關鍵和前提。學生在做題時出現的錯誤,很多都是由于審題上不清造成的,對題目中起限制作用的條件和一些隱含條件,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對于有些“似曾相識”的題目更不可掉以輕心,要特別注意挖掘題目中所包含的知識內涵。
2.講思路。
講試題題型的特點和解題的思路。引導學生思考試題在考查哪些知識點,這些知識點之間有什么聯系,解題突破口在哪?用什么方法解題最好。要弄清學生是怎么想的,要舍得在思維過程上花時間,同時要引導學生在做題的基礎上,善于總結突破口。
3.講規律。
教師應該教給學生如何將類似的習題或有關聯的知識總結歸納,得出規律。例如烴燃燒的規律,鹽類水解規律,鹽溶液電解規律,混合溶液pH計算的規律等。掌握一些規律性的東西,會給解題帶來很多方便。
4.講技巧。
大多數化學試題的解答都有技巧可循,常用的方法如守恒法、差量法、平均值法、討論法、特殊值法等。教師應結合所講評的試題作重點介紹,以提高解題效率,節省時間。一些特殊技巧題應重點講解,另外還應該鼓勵學生用更新更快的方法解題。
5.講變化。
講評中不能就題論題,要借題發揮,善于將原題進行變形,對某知識點從多角度、多側面、多層次和不同的起點進行提問。
6.講規范。
有些學生化學基礎不差,考試時往往得不到高分,究其原因就是解題不規范造成的。教師應通過習題講評要求學生做到:思維方法要規范,語言表達、方程式的書寫、單位的使用要規范,解題格式要規范,解題步驟要完整。教師要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時時處處做出示范。
7.講《考綱》。
教師對于講評的試題中所涉及物知識點,要向學生講清《考綱》怎樣要求的,與相關知識的聯系,這個知識點從另外的角度出題還有什么題型,過去做的哪些題是考這個知識點的等。這樣可以使學生做到心中有數,減少復習的盲目性,少走彎路,少用無用功。
8.講補練。
要依據學生習題或試卷中出錯率或空答率較高的題目,講評后還要擬出相應的練習題作為鞏固練習和補償練習。補償練習題的選擇和編擬應避免單一化和重復,多采用靈活多變帶有新意的題目,只的這樣設計出的題目才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學生樂于去做。
總之,我們進行素質教育也好,進行創新教育也好,都應該有的放矢。習題講評要從培養學生能力上著眼,在知識的整體性上把握。法國教育家朗格說:“教育的途徑不是傳授已有的知識,而是把人的創造力誘導出來,喚醒人的生命感、價值感。”作為一名化學教師,要從根本上改變以書本知識為本位,以教師為中心,以傳授知識點為主的教學模式,以學習者為主,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努力使化學教育適應新世紀社會發展的需要。
作者簡介:仝瑞喬(1984.09-),男,籍貫:山東青島,民族:漢,學歷:本科,職稱:中學一級,研究方向: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3121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