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初中信息技術分層教學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普及,學生對計算機的認知程度、操作水平、接受能力等各方面不斷提升,但差異也越來越大。在初中信息技術教學中實施分層教學是從學生的差異來考慮是真正實施因材施教的一種教學模式和教學策略本文通過對分層教學在信息技術課中的實施闡明了分層教學為信息技術提供了一個可借鑒的教學方法,分層教學克服學生掌握知識水平兩極分化的矛盾,真正做到了以學生為出發點,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適應了學生對不同內容的學習需要,有效的解決了班級授課制的固有缺陷和因材施教之間的矛盾。
【關鍵詞】信息技術;分層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12-0239-02
課程改革實施以來,以人為本的理念強調在面向全體學生的同時,關注每個學生個體、尊重個體差異。但在實際教學中,存在各種差異的學生接受的卻是同一教學進度的教育,這直接造成有人吃不飽,同時又有人吃不了的情況。
中小學信息技術教學的主要目的旨在讓學生在初步了解計算機文化、掌握一些計算機基本知識和技能的同時,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信息意識和創新意識、有效培養學生對信息的判斷、收集、處理、應用和傳遞的能力,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創造能力,在開發智力、授人以漁的教學過程中實現素質教育,提高信息素養。然而在初中階段信息技術教學過程中,若想達到教學的預定目標,就必須正視學生的個體差異,從某種角度上講,就是必須讓每一個學生都能打到“魚”,盡管“魚”的個體存在差異,但畢竟都有所收獲。
實施分層教學就是根據學生學習認知水平,將不同的學生分成不同層次,針對各層學生的不同特點和基礎開展教學活動,其目的是適應學生的個性差異,滿足學生的不同要求,使學生從各自的基礎出發,進行有效的成功的學習。
早在兩千多年前,我國的教育家孔子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學原則,他承認學生在個性與才能上的差異,主張根據學生的個性與特長有針對性的進行教育,注重補偏救弊,促進學生的正常發展,而在美國的教育家布魯姆看來,學生是具有獨立人格、巨大潛能和個性差異的人,只要善于培養和提高學生的非智力因素,改善學生的興趣、動機、情感、注意力等,智力因素相對落后的學生同樣也可以取得好的成績。這些都為我們實施分層教學提供了理論依據,也都說明了實施分層教學的必要性。
分層教學強調了“教師的教要適應學生的學,不能以犧牲一部分人的發展來換取另一部分人的發展,學生的個體是一份寶貴的可供開發的教育資源”。它的核心是“面向全體學生,正視學生的個體差異,實施分層推進教學”。分層教學的理念是教會學生,這也正體現了“以學生為本”的原則。
分層教學既是一種教學策略,也是一種教學模式,更是一種教學思想,它的核心是面向全體學生,正視學生的個體差異,分層教學就是在教學過程中,針對學生不同的個性特點和心理傾向,不同的知識基礎和接受能力,設計多層次的教學目標,促進每個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充分的發展而采用的教學模式。下面是我在實施分層教學中的一點體會:
一、對學生進行分層
人與人的差異是客觀存在的,學生的個別差異主要表現在知識基礎、學習態度、情感、智能等方面,在信息技術課的學習中,學生的個別差異主要表現在:
1.學生學習信息技術的起點各不相同,有些學生接觸電腦早、基礎好,學習興趣高、接受能力強、自學能力也相當好,這部分學生的學習非常順;相反,有些學生接觸電腦的機會少,對電腦沒有興趣,接受能力也一般,課堂習慣又不好,部分學生的學習存在一定障礙。
2.學生自身能力、素質也存在較大的差異,如邏輯思維能力、觀察能力、動手能力等。
3.學習態度的差異,有的學生求知欲強,樂于積極主動的學習;有的學生則是被動的接受老師布置的學習任務,缺少求知的欲望,缺乏學習主動性。
從上面三個特點,我根據學生的智力、基礎知識、能力水平和情感態度等各方面的差異,將學生分為三個層次,并用學生們熟悉的網絡語言來稱呼他們。優秀生:學生電腦操作基礎好,接受能力強,自學能力強,思維活躍,學習興趣濃厚,稱之為A組“大蝦”;中等生:學生各方面都比較一般,課堂學習中能掌握教師所傳授的知識,但缺乏學習的主動性,稱之為B組“菜鳥”;后進生:學生基礎薄弱,甚至在初中前沒有接觸過電腦,學習態度和學習習慣存在一定問題,對知識學習沒有興趣,接受能力也比較差,稱之為C組“賢惠”。(網絡用語大蝦:指電腦水平較高的人;菜鳥:指電腦初學者;賢惠:閑閑的什么也不會的人)
按照分好的三個層次,每個學期開學伊始,我有意的將各層次的學生安排在機房的不同位置,并隨時根據學生的發展變化做出必要的調整,鼓勵學生由低層次向較高層次遞進。
二、教學目標的分層
教學目標分層的目的在于針對學生掌握知識的不同情況來設置各個層次的學生,在教學活動中所要達到的不同的學習目標,從而有針對性的教給學生不同水平層次的知識,以便學生吸收知識。對A組學生來說,在掌握了課本的基礎知識后,不應該讓他們的學習活動停止,應巧妙設計在課本基礎知識之上更大的發揮他們的特長及個性,進一步提高他們各方面的能力;對B組學生,讓他們掌握基礎知識的情況下,進一步開發他們的學習能力,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對C組學生,適當降低難度,促使他們打好基礎,耐心輔導,多加訓練。
三、備課分層
備好課是上好課的前提,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在備課過程中我按不同層次學生實際情況,分層次備課與學生實際相適應。認真鉆研教材、確定具體可行的教學目標,分清哪些屬于共同的目標,哪些不屬于共同的目標。在把握教學目標的同時,根據不同層次學生的認知水平,確定各層次學生的不同要求,對學有余力的A組學生要求他們除了完成共同目標,還可以再做一些額外的、難度較大的拓展性練習;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則要求掌握教學中最基礎的內容及操作。
四、課堂教學分層
課堂教學分層就是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開展有差異的教學活動。對于基礎差的學生應以模仿性學習為主,讓學生在模仿中慢慢找出規律,對于高層次的學生給其提出學習任務后,應采用任務驅動的方法,教師并不告訴學生完成任務的方法,而是讓學生自己去探索。這樣讓每位學生都能有所收獲。
總之,通過這種分層合作的教學方式,學生的學習更主動了,學生的能力也得到了充分的發揮,那些平時比較缺乏自信的同學,在自己的能力得到肯定的同時,也樹立了信心。而且這種以好帶差、以片帶面、體現自身能力為主的教學方式,其效果要遠遠優于教師一味的傳授知識。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3128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