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農村中學語文課堂分層教學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義務教育階段的中學課程,必須面向全體學生。農村中學的學生個性差異明顯,因材施教對全面提升學生的素質是十分有效的。與此同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以學生為本,傾注愛心,讓學生自信自強。文章主要從學生分層、備課分層、課堂教學分層、作業分層、評價分層的角度入手,分析農村中學語文教學中的分層教學,以期能夠促進教學效率的提高。
[關鍵詞]農村中學;語文;因材施教;分層教學
[中圖分類號] G63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058(2019)15-0004-02
談到分層,筆者想起了不同種類的魚兒,它們雖在同一池塘里生活,但生活習性和食性卻存在較大的差異。例如在同一池塘中,鰱魚生活在水體上層,草魚生活在水體中下層,鳙魚生活在水體中層。在同一池塘內合理搭配不同種類的魚兒,可以有效地利用水體空間和各種天然餌料,提高放養密度,從而提高單位水面的魚產量。萬事萬物總是相輔相成的,魚兒能夠在同一水域優哉游哉的分層生活、共生共存、互相促進,那么在同一班級里能否對學生實施分層教育呢?答案是毋庸置疑的。
其實早在兩千多年前,朱熹就有言:“孔子施教,各因其材”。孔子弟子三千,其中賢人七十二,不愧為偉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因材施教是孔子在長期教育實踐中得出的一個經典教育原則,這一偉大原則使孔子在教育實踐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其對我們當今教育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啟示意義。在當前新課改背景下,農村中學也要進行適合學生的教學,也就是分層教學。
那么什么叫作分層教學呢?分層教學就是教師根據學生現有的知識、能力水平和潛力傾向,把學生科學地分成幾組各自水平相近的群體,并區別對待。這些群體在教師恰當的分層策略和相互作用中得到一定的發展和提高。農村中學的學生,有些來自教學設施陳舊和師資力量薄弱的村校,有些來自設備相對完善的中心校。要想讓每個農村學生得到良好的發展,就要把分層教學浸透到平時的課堂教學中。
既然如此,農村中學該如何開展課堂分層教學呢?這是筆者,一名在農村中學任教了21年的中年語文教師一直在摸索、探討的問題。在實施素質教育的今天,義務教育階段不能進行優差生的分班教學,實行的是平行班級教學。農村學生的基礎差異較大,語文教師要如何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科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要求,進而提高教學質量,讓學生在接受素質教育的同時,又能適應應試教育呢?筆者在近幾年的語文教學中,對分層教學這一模式做了一些嘗試,具體策略如下。
一、學生分層
1.了解學生,正視差異。實施分層教學,首先要了解學生,現代教育學家陶行知先生說:“培養教育人和種花木一樣,首先要認識花木的特點,區別不同的情況給以施肥,澆水和培養教育?!背Q哉f“十根手指有長短,荷花出水有高低”,在一個班級中,個體差異總是客觀存在的,教師不能忽視在學習成績、思想品德、行為習慣等方面表現差的學生,讓他們被群體漠視或歧視。教師要把微笑綻放給每一個優秀的學生,也要把溫暖傳遞給每一個有待進步的學生,以平和的心態正視每個學生的差異,清楚爛泥巴和些水泥沙子也是可以抹上墻的。
2.分好層次,適時調整。一般在開學之后經過了兩周時間的教學,和學生接觸多了,教師對每個學生的學習情況、性格了然于胸之后,就可以根據班級學生的性格特點、自主學習能力、學習成績、智力情況等因素對學生進行分層。為了保護學生的自尊心,一定要避免使用“差生”等不雅的詞語。如同一個長得不理想的大姑娘,明知自己對不起觀眾,但她總不樂意聽到別人說她“丑”吧。即使是下層的學生,教師也應給予一個響當當的、好聽的稱呼,比如“矯健生”“進取生”“奮發生”之類的,這樣學生就會心花怒放,沒準還真能夠奮發起來。筆者是這樣進行分層的:拔尖層——A組,是成績優秀、基礎扎實、主動學習的學生;邁進層——B組,是學習成績中等,有一定的基礎,學習積極性較強的學生;奮發層——C組,是學習成績不理想,學習積極性不高的學生。教師可成立多個學習小組,每個小組由不同層次的四名學生組成,并將同一小組學生的座位調整為前后桌。這樣安排的目的是方便同一小組的學生討論問題。分層不是一成不變的,過了半個學期或者一個學期之后,教師應該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其要求而進行合理的調整。
二、備課分層
備課時教師可以從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方面考慮分層。在教學中可使用目標教學法,如《背影》一課,筆者設計的目標是: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品味文本樸素平實的語言風格;2.感受文中的父子情深,引導學生珍愛親情,懂得感恩;3.學習本文抓住人物在特定環境下的特征進行細致描寫的特點;4.學習本文以小見大的寫法。目標1、2、3面向全體學生,目標4則針對A組的學生。教師還可以在教學中使用朗讀法、啟發式教學法、合作探究法、以寫促讀法,最后一個教法主要針對的是A組的學生。
三、課堂教學分層
教師想要合理地組織調控一節課的教學,就要以各層次學生的學習目標為核心,把握好以下的幾個方面。
1.提問分層。一般在講授知識時,提問B組生,利用他們認識上的不完善,發現問題,引導他們把問題展開,再進行知識的研究;在突破文章的重點、難點時就要發揮A組生的優勢,一兩句點撥就能讓優生得到更加深刻的理解。另外,教師千萬不要忽略了C組生,一兩個簡單的提問,給予他們一個微笑,或一個贊賞,也會讓他們如沐春風、喜不自勝。這樣,調皮搗蛋、甚至野蠻的學生也會安分守己起來。
2.合作討論的分層。合作討論這一課堂環節可以讓學生由被動的聽講者變成主動的參與者、合作者,從而學會傾聽別人意見,尊重他人意志。各組成員分工合作,共同解決問題:基礎知識的整理、資料的收集等交由C組學生完成;問題的展開、知識的研究等交由B組的學生完成;問題的突破,知識的概括、遷移等交由A組學生完成。如在《昆明的雨》的教學中,筆者提出問題:本文題為《昆明的雨》,卻未用大量筆墨直接寫雨,而是從一幅畫寫起,文中還寫了什么景物?什么人?什么事?這些與昆明的雨有什么關系?為了調動C組生的學習積極性,筆者就有意識地先請他們快速瀏覽課文,在文中畫出所寫的物、人和事,然后讓B組的學生進行補充完善,最后再讓A組生帶領大家一起討論得出結果,派組長或一名代表發言。當然,分層合作不是絕對的,合作的目的是人人參與、人人進步,有時也不一定要分得那么死板。教師要營造一個和諧、平等、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這樣才能真正做到把課堂交還給學生。 3.課堂練習的分層。課堂上還要有學生可以自主獨立解決的習題。安排的練習,既要有基本練習,也要有拓展提高的練習。語文的能力無非也就是聽、說、讀、寫能力。剛升上七年級的農村學生有相當一部分人的作文能力很差,別說要寫一篇文章,單是在用詞造句,語言的組織上就有所欠缺,所以筆者經常安排學生進行作文片段練習。也以《昆明的雨》的教學為例,筆者是這樣安排課堂練習的:在《昆明的雨》中,作者拾取生活中平常的事物,娓娓道來,使文章具有一種平淡自然之美。請選取你家鄉或某一處的某個獨具特色的景物,寫一寫,表達你的喜愛之情(運用一至三種修辭手法,注意細節描寫。100至150字左右)。要求A組的學生一定要運用三種修辭,并有細節描寫,而另外兩組的學生可在能力范圍內進行選擇。
四、作業分層
作業由淺入深,可分為三個層次:基礎題、提高題、拔尖題。一般來說,基礎題面向所有學生,拔尖題針對A組生,提高題針對B組生。結合同步練習,筆者的具體做法如下:全體學生要完成字詞拼音抄寫,每一單元后的作文練習,基礎知識運用題。B組生要完成能力提高題、個別疑難題。A組生要完成疑難題、個別提升題。有時也應該安排低層的學生做難點的題目,從而調動學生求知的積極性;適當增加優秀生的作業量,讓他們能夠體驗到挑戰成功的愉悅感。
五、評價分層
評價是對學生作業完成情況的反饋,對學生的評價可分為賞識性評價、鼓勵性評價和嚴格性評價,評語不僅可以用文字表達,也可以用圖畫表現。對作業完成得好的學生就進行賞識性評價,如“你讓我看到了一個陽光帥氣,懂得感恩的孩子”“字如其人,清秀端正”等,再畫上一個微笑的表情。對作業完成得一般般的可進行鼓勵性評價,比如“多讀多寫,你的文筆會更好的”“你是個聰明的孩子,你會做得更棒的”等。對作業完成得差的學生,通常是鼓勵和批評并行。所畫的表情要靈活多變,比如有個學生的作文老是抄襲,筆者就給他畫了一個大大的問號再加個齜牙咧嘴的表情,此后他就真的不敢再通篇抄了。對于字寫得潦草的學生,筆者不會在他們的作業上寫任何的評語,而是直接畫一個生氣的表情。有時還真發現,表情評語比文字評語的表達效果更好,也更受學生歡迎。
當代著名教育家魏書生講過:“每一名學生都應當在其自身的最近發展區域得到充分的成長與發展?!庇纱丝梢娨虿氖┙?、分層教學的重要性,但要更好地開展分層教學,單靠教師的努力還是遠遠不夠的,還要依靠集體,社會乃至政府管理部門等多方力量。希望每一個農村中學的學生都能夠得到有效的發展。
?。ㄘ熑尉庉?nbsp; 農越華)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483024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