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語文課堂有效性朗讀教學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朗讀是小學語文教學中一項重要任務,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有助于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使其受到情感的熏陶,從而達到美感、樂感、語感、情感的和諧統一。語文課程標準中對于朗讀在低中高3個學段中分別作了這樣的要求:“學習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边@正力顯了新課程提倡的“各學段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但在日常的課堂教學中,朗讀往往成為匆匆過客,缺乏有效性,學生的朗讀準確率低、流利程度差、缺乏感情等情況普遍存在。課改專家、華東師大崔允郭博士說:“教學有沒有效率,并不是指教師有沒有教完內容或教得認真不認真,而是指學生有沒有學到什么或學生學得好不好。如果學生不想學或者學習沒有收獲,即使教師教得很辛苦也是無效教學。同樣,如果學生學得很辛苦,但沒有得到應有的發展,也是無效或低效教學?!?
如何在閱讀教學中把學生引入最優的朗讀境界,真正在教學過程中落實教師的有效指導和學生的有效參與呢?
一、制定準確的朗讀目標,讀出層次
針對學生認知起點,注重朗讀指導的層次性、漸進性和規律性。有位教育專家指出對于一篇新授課文要把握好4個朗讀層次:①認讀讀正確,掃清朗讀的基本障礙;②課文讀得流利,感知語言的基本意思;③精讀有情感,培養有感情朗讀的能力;4)熟讀記于心,豐富學生語言積累。以下是筆者在教學《二泉映月》時的過程設計。
?。?)初讀課文,指導讀正確。①自讀課文,畫出課文中的生字,要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②指名分段讀課文,每人一段:正音,檢查生字詞的讀音,對于難讀或容易混淆的字詞重點正音;讀通句子,把課文基本讀上口。
(2)再讀課文,反復讀流利。①同桌練讀;②指名學生讀;③仔細觀察課文插圖,用自己的話互相說說阿炳為什么會創作出《二泉映月》。
?。?)品讀課文,學習感情朗讀。①再讀課文,不僅要把課文讀好,還要想一想有什么不懂的?②再讀課文并動動腦筋,看看能給問題找到答案嗎?③一起討論,研讀句子。如:“他想起了師父說過的話,想到了自己坎坷的經歷,……”為什么以前他不會想起,現在為什么想起來了?想起了自己怎樣坎坷的經歷?這與他創作出《二泉映月》有什么關系?④多種形式訓練學生感情朗讀,并通過指名讀、分組讀、比賽讀等方式展示。
(4)熟記成誦,強化閱讀積累。①教師提示誦讀方法,如看圖畫誦讀、看板書誦讀和借助音樂誦讀等。②檢查誦讀效果。采用多種形式檢查:可逐步不看書,熟讀成誦;可以同桌互讀,小組賽讀,全班齊讀等。③延伸課外,強化積累。激發學生把課文朗誦給家人和其他學生聽。這段預設的過程,指導學生以朗讀為主線,循序漸進,讀識結合、讀想結合、讀誦結合、讀演結合,能有效地達到教學目標。同時尊重學生的語感發展規律,讓學生自由讀、探究讀、合作讀、體會讀,真正把朗讀的權利交給學生,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二、運用多種朗讀方法,讀出樂趣
在朗讀教學中教師應竭盡所能地制造機會開展多樣化形式的朗讀,可采用個別讀的諸多形式和齊讀的方式讓學生進行朗讀,感受朗讀的樂趣。
三、激發真實的朗讀情感,讀出個性
感情朗讀是感悟語言的一種有效方法,真正意義上的朗讀應該是情感體驗的表現、心靈碰撞的激發。其實不同的學生因為知識水平、理解能力、感悟能力等因素的千差萬別,對文章的情感和意境的體會是不同的,朗讀的處理方式也各有特色,所以說“有感情朗讀是一種個性化行為”。學生在情境中讀得入情入境,仿佛自己就是文中的“我”。這樣一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體驗到成功的愉悅,又情不自禁地走進教師創設的情境里面,何愁學生沒有朗讀的激情,沒有自己的獨特體驗呢?
四、立足學生的發展,給予實效的評價
法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教學藝術的本質不在于傳授,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誰要是自己還沒有發展培養自己的情感,他就不能發展和培養別人的情感。”因此,依靠教師單方面的積極性,不爭取學生參與教學的主動性,是無論如何難以實現有效教學的。同樣,有感情朗讀的激發也在于教師評價語的激勵。
有效的朗讀教學,能使學生從中感受生活,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以及良好的朗讀習慣,對于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也能起到促進作用。葉圣陶先生說過:“語文課以讀書為目的,教師若引導學生善于讀,則功莫大焉?!彼栽谛W語文課堂教學中,重視并加強有效的朗讀教學,是非常必要的。這可以為學生以后的語言學習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更幫助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8452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