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數學情境創設之“三性”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情境教學是近幾年在數學教學中一種普遍的教學方法。小學生的思維以形象思維為主,較為簡單直觀,而數學是一門邏輯性強、具有高度抽象性的學科,在小學數學課堂上采用情境教學法,有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數學知識,培養學生的綜合學習能力,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教學情境的創設要有針對性、真實性和有效性。
【關鍵詞】小學數學;情境創設;“三性”
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創設情境,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學習數學”這一教學理念已被廣大教師所接受和認可。情境是指某種場合下的一種氛圍,是人的身心投入在一定情景的一種狀態。 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我們常常要從生活實際中創設一些場景、 畫面、實物或實物模型,讓學生進行觀察、比較、分析,從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研究問題,這便是數學課堂教學中的情境創設。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情境創設必須具有明確的目的性,圍繞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而展開。那么,情境創設中應注意什么呢?
一、情境創設的針對性
華裔學者崔琦說過:“喜歡和好奇比什么都重要?!痹趯W生不同的年齡階段,所表現出來的認識特點是不同的。小學低年級的學生,他們更多關注的是“有趣、好玩、新奇”的事物,因此,可創設一些有針對性的情境,使他們感覺到學習數學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從而愿意接近數學。如果我們把教材中所反映數學問題的一幅幅畫面編成簡短的小故事,使學生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就能增強課堂教學的趣味性,有效地調動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中去。還可自編一些有針對性的童話故事、謎語,來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如我教 “商不變的性質”時,給同學們講了“猴王分桃的故事”:花果山上環境秀麗,氣候宜人。一天,猴王給小猴們分桃子,猴王對一只小猴說:“給你6個桃子,平均分給3個小猴吃?!毙『锫犃诉B連搖頭說:“太少了,太小了!”猴王又說:“好!給你60個桃子,平均分給30個小猴,怎么樣?”小猴子還得寸進尺地說:“大王,再多給一點吧!”猴王一拍桌子,顯得很大度地說:“那好吧!給你600個桃子,平均分給300個小猴,你應該滿意了吧!”“這才差不多!”小猴子高興地笑了,猴王也笑了。聽了故事,同學們也情不自禁地笑了。我接著問:“你們說,誰的笑是聰明的一笑呢?為什么?”這樣有針對性地把“商不變”的性質隱含于有趣的童話故事中,能恰到好處地引導學生自己去發現商不變性質的規律所在。
高年級的學生容易被富有挑戰性、實用性的數學情境所吸引,因此,我在教學過程中經常創設一些生活情境。因為數學來源于生活,生活無處不存在著數學,把應用性的數學問題生活化,可以讓學生從直接的生活經驗與背景中,親身體驗數學。這不僅有利于學生理解情境中的數學問題,而且有利于學生體驗到生活中數學是無處無在的,從而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初步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如,當我教完百分數應用題后,我創設如下有針對性的應用情境:“國慶節那天,我了解到我們班小明同學的媽媽進了兩批水果,售完后,兩批水果得到同樣價錢,我問她是賺了還是虧了,她說:‘第一批水果熱銷,提價20%賣出,第二批質量不夠好,降價20%賣出,總算兩批水果賣出不賺也不賠。’同學們,你說小明的媽媽說得對嗎?”此時,課堂氣氛活躍,同學們各抒己見,有列式計算的,有估算的,也有同學說不給出賣多少錢,不能計算,還有的說設賣a元,甚至有的干脆設賣300元。經過一輪激烈的辯論,最后終于塵埃落定—是賠了。此情境貼近生活,讓學生用數學的觀點和方法分析、判斷和驗證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有針對性地抓住問題的實質,從而達到解決問題。這樣,既鞏固了百分數應用題數量關系,又受到了思想的熏陶,體驗到了數學對生活的價值,增強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二、情境創設的真實性
數學來源于生活,又寓于生活?,F實生活中蘊含著大量的數學信息,所以教學中要創設聯系生活實際的情境,合乎客觀,具有真實性,讓陌生的材料熟透化,抽象的知識趣味化,讓學生感到親切和需要。如六年級綜合實踐活動中有一節“商場購物”的教學活動,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學習情境:我拿出二大三小五瓶雪碧,大瓶2000ml,單價7元,小瓶250 ml,單價2元,告訴學生這是老師剛從商店買回來的飲料,學校門口有幾間商店,不同商店有不同的優惠方法:甲商店,買大送?。灰疑痰暌宦删耪?;丙商店,買滿30元八折優惠。你知道老師用了多少錢買回這些飲料嗎?今天同學們做一回顧客,根據你需要的數量,看到哪間商店最省錢,然后形成下列表格。充分交流互動后,學生發現當買的種類與數量不同時,會出現不同的選擇方法。以上創設的情境素材出自學生的身邊,是真實的,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和諧,這樣,學生學習就更主動,探究欲望更強烈。
三、情境創設的有效性
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有效的課堂”這一理念已成為廣大數學教師永恒的追求?!坝行У恼n堂”與情境創設的有效性是分不開的,情境創設的有效性為“有效的課堂”提供前提和條件,許多教師創設的情境只起到敲門磚的作用,學生僅僅在幾分的情境中得到參與和互動,剩下的30多分鐘還是脫離了現實的單純的數學學習。而有效的教學情境,應該是自始至終發揮一定的導向作用,讓學生把“動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與具體的數學知識的獲取有機地結合在一起。
如我在教學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時,為了讓學生自己去探索,發現,理解和掌握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征,我創設如下情境:讓每一個學生拿出課前準備好的番茄和小刀,先讓學生動手操作,切出一個平面。接著,用手摸一摸所切的面,體驗對“面”的真正認識。然后,又引導學生在已有面的右邊再切一個面,這樣兩個面之間就有一條相交的線,這條線我們給它一個名稱叫做“棱”。感知棱的形成后,又讓學生在已有兩個面的上面再切一個面,這時課堂氣氛活躍,高潮掀起,學生發現三個面交于一點,這個點就叫做頂點。最后,讓學生完成整個長方體的切割,進一步體驗、感知一個長方體有多少個面、多少條棱、多少個頂點。本節課自始至終發揮了情境的導向作用,活動連慣,內容詳實,過程新穎,把數學問題融入到現實生活中,將游戲活動與知識學習兩者緊密結合,使學生的數學學習不斷生成、張揚、發展和提升。
實踐證明,新課改下的數學課堂,教師應該多些創設與教學內容有關且有針對性、真實的、有效的教學情境,給學生一個充分觀察、分析、操作、判斷、推理的空間,讓學生體驗數學在生活中的價值,感受數學是有用的。
參考文獻:
[1]黃研.論小學數學情境及其有效創設[J].新課程·中旬,2017(01).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解讀[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3286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