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小學教育中數學教師課堂提問技能的對策探索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課堂提問是一項基本的教學手段,特別是小學教育中數學教師的課堂,更離不開提問環節,而社會不斷進步的今天,以教師提問、學生回答的傳統方式存在許多弊端,因材施教、寓教于樂的教學目標未能完全實現,需要進一步探索和創新。因此,本文就從小學數學教育為切入點,針對小學教育中數學教師課堂提問的技能問題進行相關的研究與探討。
關鍵詞:小學 數學 教師 課堂 提問
大家都知道,數學學習不是簡單的模仿與記憶,更需要結合實際去因材施教。當前,隨著社會文化不斷進步,人們對于小學教育的需求和期待越來越高,特別是數學作為一門僅以數字為主的學科,教師課堂提問的技能受到了廣泛關注。因此,如何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育的質量,如何使課堂提問活躍、新穎、有效率,成為教育機構關注的重中之重。[1]
一、小學數學課堂提問遇到的瓶頸
課堂提問是教師與學生之間最好的溝通橋梁,高效的課堂提問,是提升教學質量的重中之重。然而,當前的小學教育中,尤其是數學課堂,教師的提問大多數保留了傳統的教學模式,其達到的效果僅僅是提升了少數學生的思維能力,實現整體水平提升還存在幾點瓶頸問題:[2]
1.重視程度不夠
多數教師對提問的方式沒有給予高度重視,認為依照傳統的教學模式即可,無需改變和創新,且創新出來的新方法還需要反復推敲、課前做足功課,導致教師備課工作量加大。這些因素極大局限了教師課堂提問的思維。
2.方式傳統導致教師缺乏提問的動力
有的教師在提問時只是例行流程,提出問題或過易、或過難,還有的沒有留給學生獨立思考的時間,便給出了答案,導致學生思考的主動性被弱化,學習效率無法提高,教學成果不盡人意。
3.提出的問題缺乏針對性
教師在提問過程中沒有考慮到學生之間感知問題難度的差異性,提問難易程度把握不準確,教師也無法全面掌握學生整體學習情況,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二、提升課堂提問技巧的意義
我們常說“問題導入法”是教學中最有效、最直接的方式技巧,一個問題的拋出可以展開很多相關的問題分析,因此,有效提升課堂提問的教學策略、提高教師的提問技巧,并將其運用到小學教育的數學課堂活動中,有著重要的意義。主要體現在:
1.能夠最大程度提高學生課堂利用率
課堂注意力集中,是學生有效利用課堂的最關鍵因素,提高提問技巧,能讓教師與學生之間形成活躍有效的互動,從而促進教師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學生與教師拉近距離后愿意通過提問來解決遇到的難題。
2.能夠創新思維突破傳統課堂的限制
有吸引力的提問對于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活動有著積極作用,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動腦思考能力得到有效拓展,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和思維能力。
3.有助于整體教學水平的提高
創新提問技巧,就能夠使教學不再僅僅是有利于個體,而是帶動課堂整體效果的提升,有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和教學遠大目標的順利實現。
三、數學課堂有效提問的技能
小學教育中數學課堂的有效提問,要根據教學內容為學生精心設計,并針對小學生年齡特點,結合游戲、繪畫、互動、競賽等方式提高問答環節吸引力,活躍課堂教學氛圍,調動學生主動參與、愿意參與的積極性,最終實現寓教于樂的教學目標。
1.以情景切入法引入問題,做到有心而無痕
所謂“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因此,從心理學角度分析,小學生的特點是容易被故事、情景、游戲所吸引,單調枯燥的提問無法使他們專心探索。因此,課堂提問最直接的技巧就是改變原始的直接拋出問題,而是把問題精心設計出開放型、實踐性的生活情景、故事情節或游戲規則,對提高他們的注意力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時,情境切入也能幫助學生建立一定的知識鏈接,在實際生活過程中,學生能夠主動發現身邊的數學問題,并應用數學理論解決實際問題,這才真正把數學運用到生活,才是學好數學的真諦。
舉個簡單的例子,假設今天的教學安排是小數計算問題,如:3.5+1.5=?那么今天開課我們就可以找幾個同學上來做一個配對游戲,假設這幾個同學的編號分別為1、2、3、4、5、6,他們當中單號同學都代表3.5,雙號同學代表1.5,老師說一個數字,6名同學就要自己組合,使他們代表的數字相加等于老師要求的數字,比如,老師說組成5,那么就需要一個3.5和一個1.5的同學去組合,有限時間內完成組合且符合規則的給予獎勵,以此類推。
2.以分組討論法展開問題,做到深入而透徹
傳統的小學數學課堂上,往往都是老師站在講臺上,提出某個問題,下面的學生仰視著老師,舉手回答。這種以老師提問為主、學生回答為輔的模式,往往只能使一兩名優等生印象深刻,甚至會讓稍落后的學生失去信心,如果遇到有難度的問題,學生甚至會全體沉默,迫使老師點名提問,這并不是利于班級整體進步與發展的有利措施。為了改善這個問題,教師要主動走下講臺,學生可以自由組合,把傳統的提問改為分組討論,在小組中設置隊長、隊員,每名隊員都要有分工、有思路、有招法,最終由小組選出代表回答問題。如此,不僅能加強學生之間的交流合作,建立團隊意識,更能夠激發全員的思維,起到“頭腦風暴”的特效,從而激發課堂吸收率整體提升。
3.以循序漸進法分解問題,做到巧妙而通俗
受各方面因素影響,學生與學生之間是存在著明顯的個性化差異的,不同的學生基礎不同,知識“消化”能力也不同。如果教師在數學課堂提問環節一概而論,沒有考慮到這一差異性,將會限定學生的思維,造成個體能力差異較大的現象。因此,教師在課堂進行提問時,應充分關注這一點,把握好提問的難易度,根據學生基礎類別的差異采用不同的提問方式,通過循序漸進的方法把難題分解,采用畫圖、舉例、思維導圖等多元化方法巧妙地使問題通俗化,提高每名學生的主動參與性和思維活躍性,這樣理解快的學生能夠加強鞏固,理解慢的學生能夠透徹掌握,還能增強主動探索深層問題的積極性,從而促進整體教學水平的提升,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結語
教育是永恒的課題,它的創新和發展永無止境。在小學教育數學教學的課堂上,提問作為教師最主要、最常用的教學手段,在小學數學教學質量的追求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因此,小學數學教師應不斷提高重視程度,時刻把握學生特點,開展特色化教學模式,讓課堂提問成為達到教學目標的制勝法寶。
參考文獻
[1]張國理.巧妙提問構建高效數學課堂探研[J].成長之路,2018(10).
[2]伏林霞.淺談提升小學數學課堂提問有效性的途徑[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8(10).
作者簡介
黃光平(1969—),男,籍貫:四川省儀隴縣,學歷:大專,工作單位:攀枝花市仁和區金江中小學,職稱:中級教師。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3335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