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穿越歷史的文化之旅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作為千年古鎮的滸墅關,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淵源,作為古鎮的教育人,保護和傳承滸墅關的歷史文化,有著義不容辭的責任與使命。正是基于這樣的考慮,我校決定成立這樣的課題組,開展這方面的研究,編制滸墅關鄉土校本教材,開設鄉土校本課程,嘗試著為保護和傳承滸墅關的歷史文化作出自己的貢獻。
關鍵詞:滸墅關 鄉土文化教育 校本教材 《尋夢關上》
作為千年古鎮的滸墅關,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淵源,作為古鎮的教育人,保護和傳承滸墅關的歷史文化,有著義不容辭的責任與使命。正是基于這樣的考慮,我校決定成立這樣的課題組,開展這方面的研究,編制滸墅關鄉土校本教材,開設鄉土校本課程,嘗試著為保護和傳承滸墅關的歷史文化作出自己的貢獻。
在開展滸墅關鄉土文化校本課程開發與實踐的研究過程中,雖然遇到了一系列的困難,但讓我們這些70、80后們深深地感到,肩負責任的重大。從小本鄉本土長大的我們,似乎對故鄉的歷史文化了解的太少,太生疏了,作為教育人,這樣的遺憾不能再留給下一代,這是我們的使命與光榮。開發的過程似乎是一場歷史的穿越,實踐的過程又好似是一次旅行。這場穿越歷史的文化之旅,對于我們所有參與者而言,是一次再學習,再認識,再提升,此外就是良多感慨!
薄薄的一本小冊子,蘊含的歷史文化無窮無盡。如何進一步完善它?如何充分地用好它?這可是個大話題!滸墅關鄉土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踐需要不斷挖掘,不斷地探索。完善它,要豐富充實它的內涵;用好它,要不斷擴展它的外延,作為國家歷史文化教育體系的有益補充。豐富內涵需要我們編寫者具備豐富的歷史文化知識,博覽群書,以適合小學生的表現形式展現出來。而展現的過程更需要我們實施者聯系家鄉之外的相關的歷史文化知識,更深入地展示我國各個時期、地域的歷史、文化、建筑、習俗、傳統、資源等,讓學生感受祖國的偉大,從小培養熱愛祖國的情感。
《尋夢關上》,從小處說,著眼熱愛家鄉的教育;從大處說,立足熱愛祖國的教育。這是我們編寫本教材的出發點和立足點。它收錄了滸關名稱的由來及變化、建筑工程、資源特產、傳統習俗、抗日歷史、地理衙門……相對而言還是比較簡單的,與滸墅關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相比,還有巨大的進一步提升的空間,需要在已跨出的第一步的基礎上繼續豐富它的內涵,擴大它的外延。
一、一個地名就是一串故事
地名的淵源竟然與一只老虎有關!相傳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南巡‘’求吳王劍,發闔閭墓”,見白虎蹲虎丘山上,率人追趕20余里,虎不見的地方即名為“虎疁”。唐朝,忌諱虎,改名“滸疁”。五代時吳越王錢鏐忌“疁”,于是改名為“滸墅”。宋又稱“許市”。明宣德四年戶部設鈔關,景泰元年建關署,成為全國七大鈔關之一,遂名滸墅關。
俗話說:先有滸墅關,后有姑蘇城。可見,滸墅關這個千年古鎮故事之豐富,歷史之悠久,地位之獨特。而這些,不管是年輕的老滸關人,還是新蘇州人,知道者已經很少了。作為家鄉的教育工作者,應該有這個責任與使命,把這些充滿歷史文化氣息的一串串故事保留并傳承下去,這就需要我們去研究學習,翻閱瀏覽各種資料,收集整理各種傳說軼事,讓古鎮再續傳奇,讓古鎮有更多新的故事。
由此,我們可以想得更遠一點,更廣一點。以吳縣為例,這個地名的歷史沿革,從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實行郡縣制,建立吳縣算起,則有二千多年歷史。以蘇州許多街名的沿革為例,十全街:原名十泉街,因舊有十口古井得名。后改為十全街。觀前街:玄妙觀在宋代名天慶觀,故街名天慶觀前。因觀內遍栽桃樹,花時燦若云錦,所以又名碎錦街。到元代天慶觀改名玄妙觀,街名隨即改為玄妙觀前,后又演化為觀前街。通過擴大外延,進一步豐富學生的歷史文化知識,開闊學生的視野,培養熱愛家鄉的強烈情感,這是教育的本質,也就是根的教育。
二、每一處遺跡都是一個個愛國教育故事
大運河、蠶桑遺址、夜襲滸墅關火車站等遺跡,應重建而獲新生,但一批早已淹沒在歷史的車輪下的工程建筑都是蘊藏著一個個故事有待我們去挖掘。今天的大運河早已顛覆了我們對當年的運河的認知了,看著大運河川流不息的一艘艘輪船,想當年它就是江南河,河面窄而水流急,發展到今天的大運河,可以想象它有多少故事?蠶桑遺址,則更是有說不完的故事,教育家鄭辟疆1905年回國,任江蘇省立女子蠶業學校校長,從此與滸關結下不解之緣。
滸墅關作為蘇州西大門,滬寧線上的重要車站。1939年夏,剛開進蘇南地區的新四軍江南抗日義勇軍 (簡稱“江抗”)第二路一團決定攻打滸墅關這個日軍據點。部隊決定由一營攻打滸墅關站。6月24日晚,隊伍先解除了東橋鎮偽軍警察的武裝,由自幼生長在滸墅關的青年為部隊帶路,部隊很快摸黑到了火車站附近的牌樓村。凌晨1時,兩支隊伍進入陣地后,一部爬上了滬寧鐵路,一部按預定計劃炸毀了鐵路橋,使無錫方向的敵援軍無法增援,另一部原準備炸毀黃花涇鐵路橋阻止蘇州方向前來增援的日軍部隊。在不到一個小時的戰斗中共殲滅日軍一個排。由于滸墅關站被焚毀,鋼軌被破壞,滬寧鐵路被迫停運3天。戰斗勝利的消息不脛而走,上海報紙上競相刊載這次戰斗,極大的鼓舞了人們的抗日熱情。如今,滸墅關老火車站還有一塊“夜襲滸墅關紀念碑”。
通過教師對學生的教學,我們可以從更寬廣的視角來啟發學生??梢杂懻摯筮\河的開挖過程,了解它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價值,對中國南北經濟文化的交流的價值等。蠶桑遺址則更是有講不完的故事,創辦學校,培養人才,創建蠶種場,影響了整個蘇南地區的蠶桑事業,甚至是影響了我國的蠶桑事業。夜襲滸墅關雖比不上抗日歷史中的平型關大捷、臺兒莊戰役等,但作為抗日力量的一部分,仍然可以永載史冊。電視上抗日題材的影片不計其數,但對小學生來說,身邊的故事更有教育意義。由此,我們可聯想到與運河齊名的長城,可以聯想到近代一批“實業救國”、“教育救國”的英雄人物,聯想到一批為爭取民族獨立而犧牲的英雄們…… 三、每一個傳統習俗就是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滸墅關,素有“魚米之鄉”之稱!歷史上盛產稻米、小麥、油菜籽,放眼望去,成片成片的綠色、金黃色,如今幾乎消失了。千年的農業文明正在逐漸被工業文明取代,但在人們的記憶中,對豐收的渴望,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從來沒有停止過。年糕、粽子、青團子、酒釀、烏米飯、臘八粥……與農令時節相對應的各種時令特色小吃至今保留,只是不用再親歷親為自己動手,而是作為商品購買了。雖少了些豐衣足食的樂趣,但蘊含的歷史文化氣息仍歷久彌新。節令稻米習俗既反映了吳地稻米文化,又體現了當地老百姓的忠、孝、節儉的優良傳統,聰明智慧和心靈手巧,更是體現了對農業豐收后喜悅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記得小時候我們這兒的立夏節,有兩種當令食品。一是人們都要吃煮雞蛋或咸鴨蛋,認為立夏吃雞蛋能強健身體。立夏蛋,是立夏那天最經典的食物。人們還會把煮好的蛋,挑出整只未破的,用彩線編織成蛋套,掛在孩子胸前,或掛在帳子上。小朋友們還要拄立夏蛋(就是碰蛋),那是這天最快樂興奮的事,拄蛋以蛋殼堅而不碎為贏。二便是烏米飯了,它對兒時的我們有著巨大的魅力,那烏黑油亮的烏米飯端上桌的瞬間,就是孩子們最幸福的時光。烏米飯原為中國民間節日食品,唐代即有。每逢農歷四月初八,我們這兒家家戶戶都會吃烏米飯,自我記事起,已成習俗。烏米飯的烏色來自烏飯樹,這種植物經常見于江南鄉間的,有個好聽的名字叫做“南燭”,翠綠的葉子開著白色的花,把葉子碾壓后就流出來黑色的汁液。三四月間,一些上了年紀的婦人們就會到我們這兒的大陽山、真山、樹山等地采一桶烏飯樹葉來,糯米淘洗干凈后,便浸入黑色的漿汁里一整夜,潔白飽滿的糯米粒便被染得烏亮,這時候就可以入鍋煮飯了。開鍋后的烏飯都要被裹成午飯團,一方竹簾,鋪上一塊濕紗布,用飯勺把烏飯攤在白紗布上,放入些許白糖,用竹簾連同著白布一卷,烏飯就成團了,然后用干荷葉包住,色澤烏黑發亮,噴香撲鼻。現在,很少自家做烏飯的了,然而這種味道卻沒有消失。
四、每一棟建筑都浸潤著勞動人民的勤勞與智慧。
文昌閣位于滸墅關鎮興賢橋南大運河西岸土丘上。文昌閣始建于明萬歷23年,東臨運河,三面小河環繞,現存建筑為清代重建,近年又重新修建,居高臨下俯瞰運河,地勢險要。十九世紀60年代太平軍駐守滸墅關期間,將文昌閣作為扼守運河的營壘和屯儲糧草之地,構筑軍事設施。北面沿河正門之內還筑有類似月城的磚壘,東南角有辟門,下通水池,門上有陽文磚刻“草園”兩字。太平軍進駐過的文昌閣前后兩殿及兩廂尚存,均為清代硬山頂建筑,屋頂還可見到太平天國特有的龍鳳紋瓦當、滴水?,F為蘇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從這些建筑上,我們可聯想到今天的海關,聯想到蘇州的文廟及愛國詩人范仲淹,聯想到蘇州中學。繼而可以聯系到古代建筑大師蒯祥,當代建筑大師梁思成、貝聿銘等。想到這些怎能不讓我們的學生自豪,怎能不為自己是滸關人而驕傲,怎能不為自己的祖國自豪!這需要我們的實施者——教師充分聯想,擴展知識的外延,提升《尋夢滸關》的品味,因為小冊子中浸潤著勞動人民的勤勞與智慧。
學無止境,教亦無止境。鄉土校本教材的開發無止境,需要我們繼續努力,不斷研究,充實內涵。課程的實施也是如此,需要我們不斷探索,不斷聯想,擴大外延,發揮它應有的功能。對這場穿越歷史的文化之旅留下深刻的印象,真正達到培養學生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為實現偉大的中國夢作出應有的貢獻。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3354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