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地方本科院校植物保護學教學改革實踐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植物保護學是植物生產類非植物保護專業開設的一門專業基礎課,課程具有很強的區域性和實踐性。為了適應地方院校培養創新應用型人才的需求,本著“精簡優化、加強基礎、突出應用”的原則,對地方本科院校植物保護學進行了教學改革實踐。通過科學合理精簡優化教學內容,加強植物保護學基礎知識和基本理論教學,突出區域特色的應用教學內容等3項改革措施,有效地提高了學生的應用和實踐能力,收到了良好的教學和實踐效果,為地方本科院?!爸参锉Wo學”課程改革提供了實踐經驗和新思路。
  關鍵詞:植物保護學;教學改革;實踐
  中圖分類號 G65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9)09-0140-3
  Abstract:Plant protection is a basic course for non-plant protection majors in plant production,which has strong regionalism and practicality in local undergraduate colleges.In order to meet the needs of training innovative and applied talents in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we have carried out the teaching reform of plant protection in local undergradu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on the principle of simplifying and optimizing,strengthening the foundation and highlighting the application.They have effectively improved the collge students'application and practical ability,and have achieved good teaching and practical results by three reform measures,which are scientific and rational streamlining and optimization of the teaching content,strengthening the basic knowledge and basic theory of plant protection,highlighting the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pplication of teaching content.This provides a new idea and practical experience for the practice teaching of plant protection in local undergradu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 words:Plant protection;Teaching reform;Practice
  2015年,我國地方院校啟動了創新應用型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模式,在這一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驅動下,地方本科院校對專業基礎課程的教學和實踐進行了全面改革[1]。植物保護學是針對農學、植物科學與技術、園藝、種子、草業、林學等非植物保護專業開設的一門專業基礎課程[2-3]。該課程以保護植物免受有害生物危害為目標,以提高植物生產的經濟效益,維護生態環境為宗旨,綜合利用多學科知識,研究和探索經濟有效治理技術和科學實施途徑,確保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應用科學[3-4]。因此,該課程與產業鏈和專業鏈的關系密切,容易實現教學內容和農林生產的直接對接,有利于創新應用型技術技能型人才的培養。
  但與此同時,地方本科院校專業基礎課程由于長期沿襲傳統的教學內容和方式,植物保護學課程存在教學內容重復、基礎知識重點不突出、教學內容與生產實踐嚴重脫節等一系列問題[5-8],導致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剝離、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無法對接的現象,嚴重阻礙了創新應用型技術技能型人才的培養[9-10]。鑒于此,榆林學院生命科學學院植物保護學課題組根據應用型地方院校的辦學定位和學生特點,本著“精簡優化、加強基礎、彰顯應用”的原則,對地方本科院校植物保護學進行了教學改革實踐。通過科學合理精簡優化教學內容,加強“植物保護學”基礎知識和基本理論,突出地方性的應用教學內容等3項改革措施,有效地提高了學生的應用和實踐能力,收到了良好的教學和實踐效果,為地方本科院校的植物保護學課程改革提供了實踐經驗和新思路。
  1 科學合理精簡優化教學內容
  植物保護學主要包括植物病理學基礎、植物昆蟲學基礎、植物病蟲害發生預測和防治策略、主要栽培植物病蟲害綜合控制和其他農業有害生物5大組成部分[3-4]。根據教育部地方本科院校相關專業的課程設置的最新計劃和原則,“植物保護學”課程的課堂教學控制在45個學時左右,在規定有限學時內,要讓學生掌握植物保護學各分支學科,如植物病理學、昆蟲學、雜草學和有害鼠類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論,以及病蟲草等有害生物的治理策略與技術,必須科學合理地精簡和優化教學內容。
  1.1 精簡教學內容 在保證植物保護學5大部分完整的基礎上,精簡學生原來學過、學生容易看懂和容易理解課程內容。例如,植物病害的病原這一章節,病原物(真菌、細菌、植原體、病毒、雜草等)的形態學、生物學特性等內容,在高中生物學、大學的植物學、微生物學等課程都已經多次重復,再講解只能讓學生陳冗乏味,影響課堂的教學效果。因此,精簡了真菌、原核生物的一般性狀、主要類群、生物學特性;病毒的化學組成、生物特性等內容,重點講解真菌、細菌、病毒和線蟲等病原物的致病特點和診斷特征。   1.2 優化教學內容 例如,在植物保護學的基礎理論,病理學部分,單純講解真菌、原核生物、病毒、線蟲、寄生性種子植物的基礎知識和理論,內容多而枯燥,造成學生注意力不集中,課堂氣氛的沉悶,教學效果較差。因此,對不同病原物引起的病害全部采用優化模式,即病原物的癥狀→診斷特點→侵染循環→防治技術,在這種模式下貫穿基礎理論和基本原理。另外,針對不同的專業,優化書本中的教學內容,選用不同的重點內容進行教學,對于植物科學與技術專業的植物保護學教學內容,選用作物病蟲害案例作為重點;對于園林專業的學生,選用園林樹木病蟲害案例作為重點;對于園藝專業的學生,選用果樹和蔬菜作為案例教學重點。
  2 強化基礎知識和基礎理論教學
  植物保護學的內容主要包括基礎知識和理論,應用技術、植保器械、藥品及技術的推廣等方面[2]。只有學生掌握了植物保護學的基礎知識和理論,才能為應用技術、植保器械、藥品及技術的推廣提供支撐。因此,強化植物保護的基礎知識和理論教學是該課程教學的重要環節之一。對于地方本科院校來說,植物保護學主要的基礎知識和理論包括:植物病理學的基本概念與基本理論知識,昆蟲學的基本概念與基本理論知識,有害生物治理的原理與方法。
  2.1 雙語教學 將植物保護學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論等重點內容納入雙語教學,將其制作成植物保護學雙語教材,植物保護學雙語教學內容見表1。讓學生在課前對照課本相應的章節進行預習;隨后將教材中的基礎知識和理論制作成圖文并茂的雙語課件,上傳到網絡平臺上,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進行學習,最后,待學習和掌握課程基礎知識和理論后,循序漸進引導學生的閱讀簡單專業英語資料;逐漸培養學生用雙語學習和交流基礎知識和理論的能力。
  2.2 將教學內容基礎理論知識部分融入常見病害防治的經典案例 讓學生用案例來理解和總結基礎理論知識。例如,真菌性病害的理論部分,教師不是課堂上照本宣科全部講解很多真菌性病害的理論知識,而是以番茄白粉病、棉花黃萎病、馬鈴薯晚疫病、小麥條銹病等病害為案例,先講讓學生觀看田間地頭錄制的視頻和錄像,發揮學生的主管能動性,自主總結真菌性病害的病原、癥狀、診斷特點、侵染循環、生活史、致病機理和防治技術,教師最后做總結,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3 突出區域特色的應用教學內容
  對于地方性本科院校來說,主要是培養服務地方的應用型人才,因此,其主要教學內容一定要“接地氣”,即突出地方特色或區域特色,同時兼有應用和實踐性。地方本科院校在植物保護學的下篇——主要栽培植物病蟲害治理這一部分,在教學內容和案例的安排上,盡量結合院校所在區域的特點,突出區域特色的應用型教學內容,盡量安排學生熟悉區域的農林作物為主要內容和案例進行講解和實習。一方面學生經常能接觸到相對熟悉,另一方面學生想去驗證也比較方便,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以榆林學院為例,地方本科院校主要栽培植物病蟲害綜合治理重要教學內容見表2。
  對于榆林學院來說,突出地方院校的區域特色和應用型教學內容,主要講解玉米、馬鈴薯、綠豆、谷子、棗、山地蘋果等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同時結合植物保護學課程實習,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做到能夠根據實際情況,查閱相關資料,診斷病害,拿出一套切合實際的防治方案。將來學生就可以觸類旁通,學習小麥、水稻、花生、梨、煙草等其作物的病蟲綠色防控技術。在草害和鼠害方面,主要是根據區域內常見的成災的草害和鼠害的識別與防治,例如對于榆林的陜北地區大田作物常見草害和鼠害的識別和綠色控制技術。
  需要強調的是,課堂教學內容不是一成不變的,要圍繞新理念、新問題和新科研成果,結合生產和科技的前沿,來組織教學內容。例如,在棗樹的病蟲害防治方面,近年來,棗樹出現了綠盲蝽、棗飛象、棗實蠅、黑頂病等新的病蟲害。因此,在備課時可以將這些新的病蟲害納入到教學內容中去,同時讓同學們思考這些病蟲害出現的原因,成災的機理等。一方面讓學生了解植物保護領域出現的新問題和研究的最新進展,另一方面拓寬了學生專業知識的面和深度,培養了其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4 結語
  在國家《關于引導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的指導意見》出臺后,根據地方院校的學生特點和辦學地位,榆林學院植物保護學課題組秉承“創新應用型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的宗旨,對地方本科院校植物保護學進行了教學改革實踐。通過科學合理精簡優化教學內容,加強植物保護學基礎知識和基本理論,突出地方區域性的應用教學內容,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拓寬了知識面,提高了雙語能力,而且有效提高了學生的應用和實踐能力,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當然,地方本科院校植物保護學的課程改革是一個長期的系統工程,是一個不斷探索和挑戰的過程。在今后“植物保護學”的教學和實踐中,仍需要不斷的探索和總結,為提高植物保護學的教學質量不懈努力。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關于引導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的指導意見[Z].教發[2015]7號.
  [2]花蕾.植物保護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9.
  [3]葉恭銀.植物保護學[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3.
  [4]徐洪富.植物保護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5]齊慧霞.提高園林植物保護學教學質量的探索與實踐[J].河北職業技術師范學院院報,2001,15(1):49-51.
  [6]紀春艷,凌冰,潘汝謙,等.“植物保護學”教學優化與實踐[J].河北農業大學學報(農林教育版),2017,19(1):84-87.
  [7]李如飛.淺談PBL教學模式在植物保護教學中的應用[J].教育教學論壇,2016(27):190-191.
  [8]張海燕,王麗艷,趙長江,等.《園藝植物保護學》蟲害部分實驗教學改革的探討[J].安徽農學通報,2013,19(7):162-163.
  [9]劉銅,候巨梅,左豫虎.園林植物保護雙語教學的實踐與探索[J].黑龍江教育:教研究與評估,2012(2):19-20.
  [10]秦新生.農業院校校園植物資源在教學實踐中的充分利用——以華南農業大學為例[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4,39(11):229-233.
  [11]丁愛云.植物保護學實驗[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ㄘ熅帲簭埡昝瘢?
  基金項目:榆林學院課程建設項目:植物保護學雙示范(編號:SY1401)和卓越農林人才教育培養計劃改革試點項目(實用技能型)。
  作者簡介:閻雄飛(1975—),男,山西長治人,博士,副教授,從事植物保護方面教學工作和有害生物生態調控方面的科研工作。
  收稿日期:2019-03-14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36075.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