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融入全球供應鏈體系的實踐、問題及建議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打開國門,主動開放,積極參與全球供應鏈分工,在全球供應鏈體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逐漸由全球供應鏈的重要參與者、受益者發展成為重要貢獻者。但在參與全球供應鏈和價值鏈分工中,包括美國在內的跨國公司是全球供應鏈的主導者,中國在全球供應鏈體系中處于弱勢地位。在當前全球供應鏈面臨貿易保護主義、單邊主義等嚴峻挑戰的形勢下,中國應以更加積極的姿態融入全球供應鏈體系,力爭在優勢產業領域形成中國主導的全球供應鏈分工新格局,為維護全球供應鏈體系的穩定和高效運轉做出貢獻,推動經濟全球化朝著更加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方向發展。
關鍵詞:全球供應鏈 全球價值鏈 供應鏈安全 國際分工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程度加深,中國參與全球供應鏈的廣度和深度不斷加強,在全球供應鏈和產業鏈中的地位逐步提升,逐漸由全球供應鏈的重要參與者、受益者發展成為重要貢獻者。盡管近年來受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國際貿易摩擦和爭端上升影響,經濟全球化進程有所放緩,國際分工格局正在重塑,但全球供應鏈分工體系已經形成,趨勢不可逆轉。這要求中國展現大國擔當,以更加積極的姿態推動企業深入融入全球供應鏈體系,構建中國企業主導的全球供應鏈分工網絡,提高全球供應鏈安全水平和參與全球供應鏈規則制定的話語權,打造全球競爭新優勢。
一、全球供應鏈的內涵及發展趨勢
?。ㄒ唬┤蚬湹膬群?
全球供應鏈(Global Supply Chain)是指在世界范圍內將從生產到消費的各個分散的環節有機整合起來,實現產品設計、采購、生產、銷售及服務等全流程協同的經濟組織形態。在數字經濟時代,全球供應鏈的內涵特征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客戶需求驅動。全球供應鏈以客戶需求為起點,供應鏈核心企業根據客戶需求,實施供應鏈計劃、協調和控制,建立以客戶為中心的數字化供應鏈網絡運營體系,快速響應客戶需求,確保更具有彈性的用戶體驗,提高客戶滿意度。
二是全球配置資源。全球供應鏈是國際貿易和投資的重要載體。全球供應鏈的核心企業通過國際貿易、國際投資和電子商務平臺等形式,整合不同國家和地區的有效資源,在世界范圍內進行原材料和零部件的采購、產品的研發設計、加工組裝、物流和銷售等供應鏈環節的組織和配置,實現全球供應鏈的有效運轉。
三是大規模協同?;ヂ摼W和信息技術的發展和應用,泛在、高速、互聯互通的信息網絡成為全球供應鏈重要的基礎設施,供應鏈組織形式向平臺型企業主導延伸,平臺使全球供應鏈協同與整合的高流動性、高依存性大幅增強,協同深度和廣度不斷拓展,從過去的企業間、產業間有限環節、有限流程協同走向跨行業、跨區域、跨國界的大規模供應鏈協同與共享。
?。ǘ┤蚬湴l展趨勢
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全球范圍加速演進,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區塊鏈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和廣泛應用,推動全球供應鏈加速重構,形成了數字化、平臺化、服務化等新趨勢和新特點。
一是全球供應鏈正迎來數字化變革。在數字經濟時代,物聯網、大數據、區塊鏈、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快速發展和應用,推動供應鏈發展到與互聯網、物聯網深度融合新階段,全球供應鏈迎來數字化變革。數字化供應鏈(Digital Supply Chain)是對傳統供應鏈的變革,其以客戶為中心,以數據為核心要素,將上游供應商、下游經銷商(客戶)、物流運輸商及服務商、零售商以及相關金融機構進行垂直一體化整合,構成一個可視化、透明化的供應鏈網絡,實現供應鏈上下游企業間、供應鏈相關企業與政府部門間的數據共享,以及產業與產業之間的整合、優化和協同,消除了整個供應鏈網絡上不必要的運作和消耗,促進了供應鏈高效運轉,有利于實現降本增效、提質升級、協同創新。相關資料顯示,有效的數字化供應鏈整體能夠推動企業收入增長10%,采購成本下降20%,供應鏈成本降低50%。例如,許多世界500強企業開始使用區塊鏈技術來打造更高效的采購合約系統。
二是供應鏈平臺成為全球供應鏈的新形式。隨著信息技術和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和應用,大數據、物聯網、云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等現代信息技術在供應鏈中應用程度不斷加深,全球供應鏈的組織形式從原來以跨國公司主導逐步向平臺型企業主導延伸。以平臺型企業為核心的跨行業、跨區域、跨國界的產業供應鏈平臺,通過協同不同國家、不同區域、不同產業、不同企業實現資源整合、優勢互補,聚合供應鏈交易服務業態,突破時空限制鏈接全球資源,構建緊密合作的全球供應鏈網絡,實現一體化供應鏈運作,輻射帶動越來越多上下游企業向規?;?、集群化、專業化方向發展。例如,在鋼鐵行業,國內最大鋼鐵電商平臺——找鋼網利用互聯網搭建供應鏈服務平臺,橫向整合供應鏈,利用平臺大數據為上下游企業提供融資、物流、倉儲加工等供應鏈綜合服務,不僅幫助鋼廠精準了解市場實際需求,促進企業轉型升級,而且實現了鋼鐵產業供應鏈上下游企業協同發展,提升了鋼鐵供應鏈效率。
三是全球供應鏈服務外包趨勢不斷增強。隨著供應鏈在企業間、產業間、國家間擴展和延伸,影響供應鏈質量的因素更加復雜,對供應鏈服務、供應鏈金融和供應鏈管理方案的需求日益增加,促進供應鏈服務外包快速興起,供應鏈服務業態創新發展成為全球供應鏈發展重要趨勢。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報告顯示,在包括企業內部運營、企業服務、供應鏈管理在內的全球業務流程外包市場規模結構分配中,企業服務外包約占42%;運營外包占23%;供應鏈和需求管理外包約占35%。全球業務流程外包(BPO)市場主要分布在北美和西歐,其中北美是最具潛力的BPO市場,BPO收入約占BPO全球總收入的60%以上。亞太地區BPO收入雖然僅占全球總收入的15%左右,但是BPO增長最快的市場。全球供應鏈服務外包有效降低了企業成本,提升了供應鏈服務高效性、專業性、及時性。 四是全球供應鏈安全受到各國廣泛關注。隨著經濟全球化發展持續推進,區域經濟貿易協定不斷升級,供應鏈管理也從國內企業間協同合作發展到區域或全球企業間協同合作模式,全球經濟進入供應鏈協同時代。據英國《金融時報》報道,來自不同地方的中間產品和服務經由全球供應鏈進入成品生產,全球供應鏈在全球貿易中的占比接近80%,其中包括約12萬億美元的中間產品和服務貿易。隨著全球供應鏈日趨復雜,企業面臨自然災害、意外事故、政治風險、恐怖襲擊等系列風險與日俱增,供應鏈安全問題已成為國家和企業關注的焦點。例如,2012年,時任美國總統奧巴馬簽發了《全球供應鏈安全國家戰略》,該戰略主要有兩大目標:一是促進商品的高效和安全運輸,即促進合法貿易及時而高效的流動,同時維護和保障供應鏈,使之免受不正當的利用,并減少其在破壞面前的脆弱性。二是培養一個有彈性的供應鏈,即一個準備應對且能承受不斷變化威脅和危害,并可以從中斷中迅速恢復的全球供應鏈系統。2013年,美國又對《全球供應鏈安全國家戰略》進行了補充和完善,強調通過制度和措施加強全球供應鏈系統的安全、效率、彈性活力。與此同時,美國各級政府、國會、軍方等也紛紛強調供應鏈安全,如2018年4月18日,美國聯邦通訊委員會(FCC)發布擬通過防止通信供應鏈的國家安全威脅的新規,禁止使用普遍服務基金(USF)采購對美國通信網絡或供應鏈構成國家安全威脅的商品或服務。特別值得注意的是,貿易保護正成為全球供應鏈的最大威脅,近年來隨著貿易保護不斷升溫,全球供應鏈面臨的危險不斷增大。例如,當前正在愈演愈烈的中美貿易戰正在威脅全球供應鏈。高盛發布的報告顯示,中美貿易戰使得兩國都改變了貿易政策,這些政策轉變可能會對過去25年以來全球已經形成的供應鏈體系造成較大沖擊。
二、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主動融入全球供應鏈的實踐
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主動打開國門,不斷開放國內市場,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并重,積極參與國際分工,融入全球供應鏈體系,在全球供應鏈體系中扮演著重要角色,逐步使中國制造、中國經濟成為全球供應鏈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ㄒ唬┐蜷_國門開放國內市場,積極參與全球供應鏈分工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確立了改革開放的方針,中國對外開放開始從興辦經濟特區向開放沿海、沿江乃至內地由點到面地逐步鋪開。先后設立深圳、珠海、汕頭、廈門、海南5個經濟特區,開放天津、上海、廣州等14個沿海港口城市,建立了一大批經濟技術開發區和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并以此為載體,充分發揮勞動力豐富廉價的比較優勢,大力吸引外商直接投資,主動承接亞洲“四小龍”、日本、美國、歐洲轉移出來的勞動密集型制造業、資本與技術密集型產業非核心技術工序和零部件生產,并通過“三來一補”(來料加工、來料裝配、來樣加工和補償貿易)的形式,從制造業低端環節融入全球供應鏈分工體系,在珠江三角洲、長江三角洲等地區形成了完備的制造業產業鏈、價值鏈和供應鏈,成為跨國公司主導的全球價值鏈和供應鏈生產網絡的重要節點。到20世紀90 年代中后期,我國已形成了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在這一過程中,中國憑借巨大的市場潛力和完善的產業供應鏈配套能力,通過不斷擴大行業開放,已成為全球最具競爭力和吸引力的投資目的地之一。2010年以來,中國每年實際使用外資都超過1100億美元,連續20多年穩居發展中國家首位。截至2017年底,中國累計吸引外商投資企業超過90萬家,在華投資地區總部、研發中心超過2800家。越來越多的跨國企業已把中國作為其全球供應鏈采購、生產、組裝和運輸的中心。
與此同時,中國全方位發展對外貿易,積極拓展參與全球供應鏈分工的廣度。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中國積極履行關稅減免承諾,關稅總水平由2001年的15.3%降至9.8%。其中,工業品平均稅率由14.8%降至8.9%;農產品平均稅率由23.2%降至15.2%。特別近年來,中國主動擴大進口,多次下調汽車、藥品、部分日用消費品等進口關稅,開展汽車平行進口試點,推動更多國家產品進入中國市場。例如,在平行汽車進口方面,我國已在上海、深圳、天津等17個地區開展汽車平行進口試點,2017年全年汽車海關進口量為121.6萬輛,其中平行進口汽車為17.2萬輛,占汽車進口總量的14.2%。2018年11月在上海召開的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進一步把中國市場和國際市場聯系在了一起,為全球企業帶來了機會,拓展了企業海外供應鏈合作模式。
?。ǘ╅_展對外投資合作,推動企業“走出去”參與全球供應鏈資源配置
對外直接投資是全球供應鏈發展的基礎。2000 年以來,在中國“走出去”戰略的倡議下,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開始境外投資活動,延伸中國制造供應鏈,積極融入全球供應鏈體系,形成面向全球的貿易、投融資、生產、服務網絡。一方面,中國依托優勢產業產能基礎,推動一批鋼鐵、水泥、有色、汽車、機械、紡織、化工等中國企業在境外建設生產基地,以產業鏈配套、供應鏈協同等方式推動國際產能合作,積極在更大范圍、更大空間配置資源,推動全球產業鏈高中低端深度融合。另一方面,中國支持本國商品、服務、技術、標準“走出去”,推動全產業鏈優化布局,部分中國制造企業已在全球設立研發設計中心、運營中心、物流中心,深度融入全球價值鏈和供應鏈體系。例如,在鐵路裝備制造業,中國與40多個國家和地區展開合作,技術裝備遍布100多個國家和地區,鐵路裝備“走出去”正在逐步從初期的產品和設備供貨向設計引領、技術帶動、施工建設、運營維護的全產業鏈、供應鏈輸出轉變。此外,以園區輸出模式的境外投資,是中國企業融入全球供應鏈體系、拓展全球市場的重要方式。自2006年中國推動設立第一批境外經貿合作區以來,在“一帶一路”倡議的推動下,中國境外經貿合作區迅猛發展,境外園區建設的覆蓋地域范圍、涉及行業領域、合作共建模式等得到快速提升。境外經貿合作區已成為中國企業參與全球供應鏈資源配置的重要平臺。截至2017年底,中國企業共在44個國家建設初具規模的境外經貿合作區99家,累計投資307億美元。其中,中白工業園、埃及蘇伊士經貿合作區、埃塞俄比亞東方工業園、巴基斯坦海爾—魯巴工業園、馬中關丹產業園等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境外經貿合作區,帶動發展中國家融入全球供應鏈體系,促進了中國與東道國共同發展。 ?。ㄈ┩苿尤蚬溁A設施互通互聯,帶動更多國家融入全球供應鏈體系
2013年以來,中國提出“一帶一路”倡議,致力于構建全面開放的新體制,繼續推動全球化,引領全球供應鏈向包容、共贏方向發展。其中,最大的貢獻就是推動全球供應鏈基礎設施互通互聯。中國圍繞“一帶一路”建設,加強“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基礎設施建設規劃、技術標準體系對接,籌建400億規模的絲路基金,發起了已有56個國家參與的政策性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致力于推動“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供應鏈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共建共享,逐步形成連接亞洲各次區域以及亞歐非之間的全球供應鏈基礎設施網絡。例如,中國積極參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港口建設,完善全球供應鏈基礎設施,促進全球供應鏈高效協同發展。在全球50大集裝箱港口中,中國投資建設的港口約占2/3。中國企業參與經營的港口項目遍及馬來西亞、新加坡、文萊、澳大利亞、緬甸、斯里蘭卡、巴基斯坦、阿聯酋等20多個國家。其中,中國參與建設瓜達爾港,通過“中巴經濟走廊”,促進西亞、南亞等海上諸國與中國新疆、阿富汗、中亞等內陸地區互聯互通,推動全球價值鏈發展和供應鏈聯接,促進更多國家融入全球供應鏈體系。
三、中國在全球供應鏈中仍未占據主導地位
?。ㄒ唬┲袊谌蚬溨械牡匚徽谔嵘?
經過改革開放40年的快速發展,中國已成為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工業門類最齊全的國家,擁有世界上最完整的供應鏈條。近年來,隨著中國制造業快速發展和自主創新能力的提升,中國企業在全球供應鏈中的地位正在提升。突出表現在:在創新方面,中國研發投入占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重增長較快,已由2012年的1.91%提升到2017年的2.13%,雖然與美國相比仍有差距,但是差距正在逐漸減小。同時,根據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的數據,2017年中國專利申請量超過日本位居全球第二,僅次于美國。在區塊鏈領域中,中國2017年申請了225項區塊鏈項專利,遠遠高于美國的91項。在部分產業領域,中國已經成為全球供應鏈的中心。正因為如此,在2018年5月、7月和8月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舉行的針對中國進口商品加征關稅的三次聽證會上,許多美國行業協會和企業都認為中國是全球供應鏈中不可替代的組成部分,中國具有優秀的技術工人和強大的供應鏈,在生產能力方面不可替代,無法把工廠搬出中國。
?。ǘ┲袊谌蚬滙w系中仍處于弱勢地位
盡管中國在全球供應鏈中的參與度和地位明顯提升,但由于長期以來中國主要是通過合同制造、外包代工、外包組裝、貼牌生產、跨國采購等方式嵌入全球供應鏈,融入全球生產、貿易、流通網絡中,包括美國在內的跨國公司是全球供應鏈的主導者,中國企業主要處于全球價值鏈中低端和低附加值環節。根據Goldman Sachs研究報告,一部蘋果手機的利潤構成中,美國蘋果公司依靠硬件設計和軟件開發獲得49.4%利潤;日本通過提供光學元件和顯示面板獲得34%的利潤;韓國通過提供顯示面板、感應模組、存儲器等,獲得13%的利潤;中國僅能配套非核心的玻璃基板、聲學部件、結構件、組裝等最后獲得了4%的利潤。同時,在全球供應鏈體系中,以美國為首的發達國家占據技術專利的核心地位。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發布《2017年世界知識產權報告:全球價值鏈中的無形資本》顯示,全球銷售的制成品近1/3的價值源于品牌、外觀設計和技術等無形資本。中國雖然專利申請數量居世界首位,但是在關鍵技術和核心技術專利較少。在汽車、新能源、通信、醫藥、人工智能等領域的基礎專利基本上都是國外大公司尤其是美國公司掌握。中國企業每年要交納大量的知識產權許可費,2017年中國對外直接交納的知識產權許可費達到286億美元,其中,中國對美支付占中國對外支付知識產權使用費總額的1/4。在通信領域,中國很多智能手機廠商的利潤遠低于對外付出的專利費。
?。ㄈ┲袊鴺嫿ㄖ鲗У娜蚬溔悦媾R諸多挑戰
盡管中國制造業不斷發展壯大和“一帶一路”建設為中國深入融入全球供應鏈體系、構建主導的全球供應鏈提供了良好的基礎和機遇,但仍面臨諸多挑戰。
一是缺乏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供應鏈龍頭企業。從全球具有競爭力的跨國大企業發展情況看,全球各行業領先企業均為供應鏈運作的佼佼者,作為供應鏈上的鏈主企業,能夠整合、協同產業鏈上下游企業資源,形成自身核心競爭力。如在農業領域,美國ADM、美國邦吉、美國嘉吉和法國路易達孚四大糧商通過打造縱向一體化的供應鏈,整合從農資、農場種植、糧食物流、食品生產和銷售等環節,掌控了全球80%的糧食交易量。在工業領域,日本豐田、韓國三星、美國蘋果等國際巨頭,都是依靠穩定、高效的全球供應鏈體系幫助企業整合全球資源,在行業競爭中保持領先地位。相比之下,中國企業供應鏈管理水平相對不高、供應鏈競爭力較弱。在2018年“Gartner供應鏈25強”排名中,中國無一家企業入圍,凸顯了中國企業供應鏈管理水平相對不高的困境。同時,由于中國各行業缺乏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型企業,導致供應鏈上下游企業之間合作深度不足,供應鏈不協同的問題突出。例如,在制造業供應鏈中,由于長期以來中國制造企業以加工貿易為主,大多數制造企業經營規模和專業化協作和國際同行相比存在較大差距,國內企業之間比較細致、緊密的分工協作主要發生在產業集群中的中小企業之間,大企業與小企業之間的分工與協作關系較弱。而在以大企業為中心的分工網絡中,核心企業多為跨國公司。這導致制造業供應鏈協同管理能力不強,供應鏈庫存高、交貨時間長、反應欠靈敏,產能過剩矛盾突出。
二是企業“走出去”合作意識薄弱、協同性不強。長期以來,由于服務業發展水平相對滯后,金融企業與物流企業、對外投資企業、外貿企業的協同不夠,中國企業“走出去”主要以“單兵作戰”為主,企業供應鏈上下游脫節,“走出去”風險高、成功率低。近年來,盡管隨著中國服務業快速發展和信息技術廣泛應用,金融企業、物流企業以及專業化供應鏈服務企業快速成長,但由于這些服務企業國際經營經驗不足,特別是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經濟政治宗教環境缺乏足夠的認識和評估,難以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投資的制造企業實現有效協同,勢必對構建中國企業主導的全球供應鏈形成較大制約。 三是供應鏈基礎設施和供應鏈標準體系不完善。近年來,在“一帶一路”戰略實施的推動下,中國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建設取得了積極進展,但部分地區交通、信息、通關等基礎設施建設仍不夠完善,特別是中國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尚未完全形成,物流節點銜接不暢,多式聯運仍處于起步階段,不同運輸方式難以有效銜接,也影響了供應鏈效率。目前,中國港口集裝箱吞吐量80%以上靠公路運輸,海鐵聯運僅有2%左右,遠低于全球20%、美國40%的水平。根據《世界銀行物流績效指數(2018年)——聯結以競爭:全球經濟中的貿易物流》,2018年中國物流績效指數排名第26位,排名前30位國家和地區的物流服務及時性和物流基礎設施平均得分分別為4.11分和3.86分,分別高于中國單項得分0.27分和0.11分。同時,目前中國不同行業、不同環節之間的商品、信息標準不兼容,不同標準間數據傳輸和交互轉換的中間型平臺缺乏,制約了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區塊鏈等技術在供應鏈管理中的應用。
四是全球供應鏈風險不斷加大、供應鏈安全面臨挑戰。一方面,當前全球供應鏈正面臨貿易保護主義的沖擊,中美貿易戰不僅影響整個東亞的生產價值鏈和供應鏈網絡發展,而且會對中國貿易增長形成消極影響,增加全球供應鏈風險。另一方面,“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地緣政治較為復雜,政權更迭頻繁,教派、種族勢力斗爭不斷,宗教極端主義、恐怖主義盛行,復雜的地緣政治格局使得我國企業在這些地區構建的供應鏈面臨較大風險。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發布的“2018年度中國海外投資國家風險評級”報告評級結果顯示,在報告納入的35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中,低風險級別(AAA-AA)的僅有新加坡一個國家;中等風險級別(A-BBB)有27個國家,占35個國家的絕大多數;高風險級別(BB-B)有7個國家。
四、構建中國主導的全球供應鏈的對策建議
在全球經濟進入供應鏈協同時代,要緊抓機遇,積極應對挑戰,有計劃、有步驟地推動企業深度融入全球供應鏈,建設協同創新的供應鏈,力爭形成以“一帶一路”為依托的中國主導的全球供應鏈分工新格局。
?。ㄒ唬┘訌娭袊鲗У娜蚬滙w系建設的頂層設計
從國家戰略角度,加強頂層設計,盡快制定國家供應鏈戰略規劃,特別是要針對“一帶一路”建設,加快研究制定《“一帶一路”全球供應鏈體系建設規劃》,明確在哪些領域、哪些行業、依托哪些企業形成中國主導的全球供應鏈體系,并系統開展中長期的供應鏈創新計劃、智慧供應鏈行動計劃、全球供應鏈安全計劃、制造業供應鏈升級計劃等一系列計劃,為構建中國主導的供應鏈體系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ǘ┡嘤龓有詮姷墓滮堫^企業
中國在全球供應鏈核心地位的建設依賴那些成功“走出去”的中國大企業。要提高中國在全球供應鏈體系中的話語權和重要地位,必須發揮領先企業的作用,推動企業深度參與全球產業鏈、價值鏈競爭、合作與分工。因此,要著力培育一批具有現代供應鏈運營能力的龍頭企業,鼓勵龍頭企業運用服務外包、現代物流、電子商務、渠道分銷、品牌運營、行業標準等技術和手段,拓展供應鏈協同的廣度和深度,提升供應鏈整合和可持續發展能力。支持具有供應鏈上下游整合能力的跨國企業發展,培育一批主導全球供應鏈的領先企業,發揮組織、整合、生產和服務功能,帶動技術、標準、產品和服務“走出去”,增強對全球供應鏈的整合能力。鼓勵有條件的企業通過參與跨國并購、股權資本合作等方式,獲取境外先進技術、研發能力、品牌和國際銷售渠道,建立健全全球研發、生產和營銷體系,提升產業國際化布局和運營能力。推動物流業、金融業與制造業聯動協調發展,將生產、制造、銷售和運輸等環節與物流相銜接,形成配套服務物流供應鏈體系和供應鏈金融體系,不斷提升供應鏈服務“走出去”能力。
?。ㄈ┩苿觾瀯莓a業對接并融入全球供應鏈體系
抓住“一帶一路”建設和國際產能合作發展機遇,積極推動企業深度參與全球產業鏈、價值鏈競爭、合作與分工,深入融合全球供應鏈體系。一是結合“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工業化所處階段和產業發展的實際情況,以產能合作為抓手,加快服裝鞋帽類勞動密集型產業,鋼鐵、煤炭、水泥等產能過剩的資本密集型產業,電子信息、裝備制造等優勢技術密集型產業向沿線國家轉移,通過推動上、中、下游全產業鏈深度合作,推動“一帶一路”產業合作由加工制造環節為主向合作研發、聯合設計、市場營銷、品牌培育等全球價值鏈中高端環節延伸,打造中國占據主動地位、優勢互補、互利共贏的全球供應鏈,形成“一帶一路”優勢互補的產業網絡和經濟體系。二是推進“一帶一路”沿線邊境經濟合作區、跨境經濟合作區、境外經貿合作區建設,鼓勵企業設立境外分銷和服務網絡、物流配送中心、海外倉等,建立基于當地市場的供應鏈體系,提高全球范圍內供應鏈協同和配置資源的能力。三是鼓勵有條件的企業通過參與跨國并購、股權資本合作等方式,獲取境外先進技術、研發能力、品牌和國際銷售渠道,建立健全全球研發、生產和營銷體系,提升產業國際化布局和運營能力。四是推動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的優勢產業,建立以中國為主導的全球價值鏈和供應鏈,深度參與并引領全球貿易治理,有效遏制貿易保護主義,打破發達國家主導的治理模式。
?。ㄋ模┨剿鹘⒒谌蚬湹馁Q易新規則體系
在當前國際經濟貿易形勢發生深刻變化、以信息技術為代表的新一輪科技革命浪潮興起的背景下,國際貿易規則正在加速重構。在形成國際貿易新規則的過程中,將各國跨國企業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全球供應鏈將發揮不可忽視的作用。因此,要圍繞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產業合作,加快推動中國標準、中國技術和中國服務“走出去”。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合作,著力提高跨境流通中運輸、支付、檢驗檢疫等環節的管理效率,提升技術、信息、標準、知識產權等國際化水平,形成與高標準的國際貿易投資規則相銜接的制度體系,增強中國在供應鏈國際規則和標準制定中的話語權和影響力,推動中國從貿易規則的旁觀者、跟隨者向制定者、引領者轉變,在全球經濟治理中發出中國聲音、提出中國方案和中國建議,提升中國在全球供應鏈體系中的主導地位和影響力。 ?。ㄎ澹┤轿煌七M供應鏈支撐體系建設
針對構建中國企業主導的全球供應鏈可能帶來的挑戰,要強化短板意識、風險意識,著力完善供應鏈基礎設施、技術標準和安全保障三大體系。
一是加快供應鏈基礎設施體系建設。加強交通樞紐、物流通道、信息平臺等供應鏈基礎設施建設,推進跨地區、跨國界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優化供應鏈基礎設施網絡。重點推進鐵路、航空、高速公路、航運等基礎設施建設,構建多層次、全覆蓋的綜合交通運輸網絡,形成暢通的對外物流通道。優化物流園區和配送網絡,加快城鄉高效物流配送體系建設,提升物流配送效率。鼓勵各城市加大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完善新一代高速光纖網絡,加快建設先進移動寬帶網,強化供應鏈應用支撐能力建設。
二是加快供應鏈技術標準體系建設。統一的技術、標準和管理規則是供應鏈有效運營的前提。要加快研究制定數據接口、通訊協議、語義標識等基礎共性、通用技術標準,加強數據信息標準的兼容,促進供應鏈數據高效傳輸和交互,逐步實現供應鏈相關國內標準與國際標準對接,形成圍繞中國產品供應鏈、中國企業供應鏈、中國供應鏈平臺的供應鏈標準體系。
三是加強全球供應鏈安全體系建設。針對中美貿易戰等日益增多的全球供應鏈風險,鼓勵企業建立重要資源和產品全球供應鏈風險預警系統,提高全球供應鏈風險管理水平,增強供應鏈彈性和快速修復能力。研究成立中國全球供應鏈安全評估機構,根據“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政治動蕩、宗教極端主義、產業政策調整、自然災害等風險因素,建立面向重點國別和產業的全球供應鏈風險識別、評估、預警評價指標體系,加強境外供應鏈安全預警與防范,提高企業在海外市場的風險防控意識和能力,提升全球供應鏈安全水平。
參考文獻:
1.周晉竹:《全球價值鏈重構的三大特征及對中國的挑戰》,《中國對外貿易》2017年第1期。
2.盧進勇等:《加快構建中國跨國公司主導的跨境產業鏈》,《國際貿易》2015年第1期。
3.王領、胡曉濤:《“一帶一路”背景下中國企業主導的全球價值鏈構建》,《云南社會科學》2017年第1期。
4.郭建鸞、閆冬:《“一帶一路” 倡議下國際產能合作風險與對策研究》,《國際貿易》2017年第4期。
5.黃先海、余驍:《以“一帶一路”建設重塑全球價值鏈》,《經濟學家》2017年第3期。
6.丁俊發:《“一帶一路”與全球供應鏈》,《全球化》2016年第7期。
7.蔡進:《“一帶一路”與國家供應鏈發展戰略》,《中國流通經濟》2016年第1期。
8.李文鋒:《以現代供應鏈提升國際產能合作水平》,《開放導報》2018年第2期。
9.何明珂、王文舉:《現代供應鏈發展的國際鏡鑒與中國策略》,《改革》2018年第1期。
10.關利欣、梁威、馬彥華:《現代供應鏈國際比較及其啟示》,《國際貿易》2018年第8期。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3748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