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我國傳統話語的生態智慧及生態倫理意蘊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生態話語能夠折射出發話者的意識形態、生態思想理念、生態倫理道德準則和生態價值觀。通過梳理我國傳統儒家、道家和佛家的經典生態話語,可以發現這些經典的傳統生態話語蘊含了豐富的生態智慧和生態倫理意蘊。“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制天命而用之…依正不二”等話語不僅蘊含了我國先圣對大自然深切的人文關懷,而且提倡一種平等的生態倫理思想和宏闊的生態宇宙觀;“少私寡欲…節用裕民”等話語體現了一種樸素的生態保護智慧;“參天地,贊化育…‘眾生平等”反映了萬物平等的生態倫理思想;“和諧…‘畏天”“無為”折射出極富啟迪意義的生態價值意蘊。開展我國傳統生態話語研究,可以促進我國傳統生態智慧的當代傳承,為解決全球生態問題提供更為豐富的思想源泉。
  關鍵詞:中國傳統話語;生態智慧;生態倫理價值
  中圖分類號:H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448(2019)01-0112-09
  一 引言
  德國著名的哲學家卡爾·雅斯貝爾斯曾經指出,公元前600年至公元前300年之間是人類文明的“軸心時代”,也是人類文明精神的重大突破時期[1] (P7-8)。在這個軸心時代,地球上北緯25°-35°之間,各個文明階段都出現了偉大的精神導師——古希臘有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以色列有猶太教的先知們,古印度有釋迦牟尼,中國有孔子、老子和孟子等等,這些思想家開始用理智的方法、道德的方式來面對這個世界,于是便產生了不同的宗教和信仰,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形態。直到今天,他們的思想原則一直影響著人類的現實生活。如今,全球自然環境日益惡化,不僅逐漸威脅到地球上各類生命形態的生存,而且給人類的生存和可持續發展帶來了巨大的挑戰。
  在人們遍尋諸多解決生態危機的思想良方之后,更多的學者將目光投向了中國的傳統生態文化思想,希望為解決全球生態問題探尋更為豐富的思想源泉。其中,國外的學者Tucker等人深入研究了儒家思想中蘊含的環境倫理思想,深入探討了儒家學說中天、地、人的倫理關系,認為儒家的生態思想為人類解決生態環境危機指引了更為可行的道路[2]( P68-75):Swearer探索了佛教的生態思想原理和實踐,重點關注佛教倫理思想對人類活動的影響[3](P225)。國內也有不少學者借鑒西方生態學的重要成果,開展我國傳統哲學思想的研究。喬清舉在其專著《儒家生態思想通論》中,系統地、多方面地論述了儒家生態理論和一些有意義的實踐經驗,并通過大量的儒家古代文獻,來論述儒家生態思想的豐富性[4](P8-10);蒙培元則探討了中國生態倫理的一些重要問題,按照時間順序,從儒、道、宋明理學、近現代哲學等多個層面對中國歷史上有代表性的人物及著作的生態思想進行闡釋[5] (P12-13)。近年來也有不少碩博論文針對我國傳統的生態哲學思想開展研究,如曲愛香分析了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和荀子的天人觀及其生態倫理[6](P5),薛江謀研究了星云人間佛教倫理思想的理論基礎、道德理論、道德實踐及其倫理精神和倫理特征[7](P2-4)。
  文獻研究表明,國內外的研究基本上是從哲學、倫理學的角度審視我國傳統思想中蘊含的生態觀,而從生態話語分析的角度來探索我國傳統話語的研究則極為鮮見。
  話語,根據法國思想家福柯的研究,是指與社會權力關系相互纏繞的具體言語方式,是特定社會語境中人與人之間從事溝通的具體言語行為[8](P68)。話語是真理、知識和權力的集中表現,是生活主體和對象能夠相互交融的地方。根據話語的不同性質,Stibbe區分了三種話語類型:有益性話語(beneficial discourse)、破壞性話語(destructive discourse)和中性話語( ambivalent discourse)[9](P26-30)。在新興的生態語言學領域,生態話語( ecological discourse)作為有關生態系統的話語,是人類與自然環境之間關系的語言表征。生態話語能夠折射出發話者的意識形態、生態思想理念、倫理道德準則和生態價值觀。正如何偉指出:“通過分析生態話語,可以揭示話語發出者的話語影響力,分析其話語傳遞的生態意義:保護或破壞國際生態系統,抑或處于模棱兩可的態度。”[1Ol(P18)
  我國作為世界文明古國之一,傳統的文化寶庫中蘊含了豐富的生態話語,“天人合一”“仁愛自然”“道法自然”“依正不二”等等,這些經歷時代變遷而仍然極富現代啟迪意義的話語,不僅蘊含了對大自然深切的人文關懷,而且提倡一種平等的生態倫理思想和宏闊的生態宇宙觀。這些生態話語越來越受到世人的推崇,被認為是解決人類生態危機的極為豐富的文化思想資源。本文從話語研究的角度,來闡釋這些生態話語所蘊含的生態智慧及其生態倫理價值。
  二 我國傳統話語的生態智慧
  對生態話語進行分析,重在關注話語中的生態意識,揭示人類如何識解自身以及人類和其他生物的關系,闡釋人類對自然以及自然中其他生態系統的描寫所反映的態度。辛志英和黃國文認為,生態話語分析可以反映語言和其他生態現象之間的關系,強調語言與周圍世界互相依存的關系,揭示和解釋話語中語言的使用如何以人類倫理為衡量尺度和判斷標準來對待、構建甚至扭曲整個自然界的生態倫理[11](P7)。
  在我國傳統的思想寶庫中,經典的生態話語如“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制天命而用之”“少私寡欲”“節用裕民”,蘊含豐富的生態價值觀,無不體現我國先圣的生態智慧和生態哲思。
  1.“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宇宙觀和“制天命而用之”的生態智慧
  “天人合一”學說是中國傳統生態思想中的核心觀點,它將天下萬物作為其關懷的對象,融天、地、人為一體,體現了宏闊的宇宙觀,蘊含了深刻的東方智慧。自古以來,“天”就是中國人最崇拜的自然對象,我們可以在上古典籍《尚書·泰誓》中找到“惟天地,萬物父母”這樣的話語[12](P650)。可以說,在中國人心中,天地乃萬物之本源,是人類的衣食父母,人們必須像孝順父母一樣,善待自然,尊重萬物。誠如孔子所說:“斷一木,殺一獸,不以其時,非孝也?!盵12](Pl433)也如孟子所提倡的“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12](P360)。人不僅要愛自己的親人(親親),也要愛身邊的人(仁民),而且這種仁愛之心還要撒播給萬物?!叭蕫邸边@一儒家的核心觀念不僅適用于人類社會,還要擴大到宇宙萬物。儒家這些生動的生態話語成為引導人們善待自然、仁愛萬物的經典話語,蘊含了深刻的東方智慧。   儒家主要以“天人一體”“性天相通”“天人合德”等話語來論證“天人合一”這一淳樸的核心生態理念。《春秋·繁露》提出:“天人,一也?!盵13](P153)按照荀子的話語來說,“天”就是客觀存在的自然界:“列星隨旋,日月遞熠,四時代御,陰陽大化,風雨博施,萬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以成,不見其事而見其功,夫是之謂神。皆知其所以成,莫知其無形,夫是之謂天?!盵14](P265)荀子的“天”就是獨立于人的意識而存在的自然萬物。在荀子看來,大自然宏闊遼遠,“天不為人之惡寒也輟冬,地不為人之惡遼遠也輟廣”[14]( P268)。天因天地間陰陽之氣的變化而存在,“天地合而萬物生,陰陽接而變化起”[14](P314),而且自然界的運行是有規律可循的,它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14]( P263)。大自然的運行規律不會因為堯是圣君就存在,也不會因為桀是暴君而消亡。但是,自然界的規律又可以為人所認識、所把握,人可以“知天”“察天”,所以茍子在他的時代,就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偉大思想。這一思想對于今天的世人來說,也是極富啟迪意義的。
  “天人合一”學說發展到漢代,大儒董仲舒在其基礎上,提出了“天人感應”學說,認為天意與人事交感相應,天能影響人事,預示祥災,人的行為也能感應上天[13]( P163-176)。儒家從效仿天地之道人手,將天地之道內化為人德:順天行事,則被譽為“與天地合其德”;反之,對于危害生命的暴行則斥為“逆天”。到了宋代,理學家張載則概括性地提出“天人合一”[15] (P65)。在儒家看來,一方面,人乃價值之源,如果沒有圣人建立的道德規范,天和地都會失去該有的秩序;另一方面,非人類事物擁有與生俱來的價值,所以它們的價值不能只是工具性的,人類必須與天地萬物和諧共處。儒家的“天人合一”學說獲得了英國著名學者李約瑟的高度贊譽,他將這種自然觀稱為“有機的自然主義”( organic naturalism),認為:“對中國人來說,自然界并不是某種應該永遠被意志和暴力所征服的具有敵意和邪惡的東西,而更像是一切生命體中最偉大的物體。”[16](P338)
  儒家“天人合一”的生態思想賦予大自然與生俱來的價值,這一宏闊的生態宇宙觀在道家得到了更為深刻和全面的發展。F.卡普拉說:“在偉大的諸傳統中,據我看來,道家提供了最深刻并且最完美的生態智慧?!盵17](P257)老子的經典話語“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18](P138)蘊含了更為深刻的生態智慧。在老子看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18]( P89)。世間萬物,道乃萬物之源,世界上的一切皆由道產生。老子稱宇宙間的“四大”即“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18]( P89)。老子的這些話語精辟地闡述了天、地、人乃至整個宇宙的生命規律,認為所有的世間萬物都是平等的,沒有地位高低和貴賤之分,人并非宇宙的中心。因此,老子強調人必須取法自然,復歸自然,融人自然,而不能違背自然,更不能令自然為人所用。
  “道法自然”學說中所謂的“道”就是存在于天地宇宙的一種自然力和生命力?!暗婪ㄗ匀弧苯沂玖苏麄€宇宙的自然特性,囊括了天地之間所有事物的屬性,宇宙天地之間的萬事萬物均效法或遵循“道”的自然而然的規律,道以自己為法則。“道”創造出世間多種形態的萬事萬物,萬事萬物彼此相連,彼此依賴,形成了豐富多變的生命體,構成了一個龐大浩瀚的宇宙;人也不過是這浩瀚宇宙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且與世間萬物通過一張動態的且有靈性的生態關系網絡產生互動。這些復雜的生態關系網絡則組成了宇宙自然之氣流動變化模式和有序結構。所以,莊子說:“人與天,一也。”[19](P331)《淮南子·泰族訓》也指出:“天之于人,有以相通也?!盵20](P634)在道家看來,人與自然可以達到高度統一,人在生命終結之時最終也要返歸自然,即葬身于大自然之中。如果說人為了追求自身利益而造成人與自然之間的矛盾和對立,究其原因,則是因為人沒有遵循“無為”的自然法則。老子從“道法自然”的宗旨出發,提出“道常無為而無不為”,“孔德之容,唯道是從”。人應該回歸自然,回到自然的原始本性之中,只有這樣的生活才是智慧的生活,才是道德的生活。
  2.“見素抱樸”“少私寡欲”“節用裕民”的節用型生態智慧
  如果反思當今世界各地的生態失衡和生態災難,我們完全可以說,這些生態災難無不是源于人類永遠不得滿足的欲望和不加節制的奢求,源于人類對大自然無休無止的索求和攫取。但凡世人都能夠敬天畏天,在大自然的面前懷有敬畏之心,有所為有所不為,同時還能夠踐行我國古代圣人所提倡的“見素抱樸”“少私寡欲”“節用裕民”的節用型生態保護觀,人類自然能夠與大自然達成平衡與和諧,而不必品嘗如今生態災難所帶來的嚴重的環境污染、資源短缺、水土流失、土地沙化、氣候變壞、洪水泛濫、庫壩被淤、動植物生態鏈斷裂等諸多苦果。因為我們的先圣幾千年前就警示:“君子以儉德辟難?!盵12]( P487)意即君子要以儉樸的德行來避免危難。這句話語體現了極為簡樸的生活智慧,包含兩個方面的意義:一方面,只有儉樸的德行才有助于防患未然,防止奢靡腐化等行為;另一方面,在面臨危難的時刻,尤其是面臨物質匱乏的困難時刻,具備儉樸的德行則有助于克服危難。畢竟天地萬物都有順與不順、通與不通之時,一旦處于不順不通之時,人們就必須修身養德,克制私欲,節儉度日,運用節用型生態智慧,方可渡過難關。
  老子曾說:“治人事天,莫如嗇?!盵18](P192)也就是說,要管理好人類的事務并處理好自然界的事務,沒有比用“嗇的原則”更好的方法了。老子所說的這個“嗇”也就是我國傳統文化所提倡的“節儉”。老子認為只有嗇(節儉)才能確保長治久安,這與我們當今所說的“實現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實乃異曲同工。道家堅持以“無為”“知足”“知止”來約束和規范人類的行為。老子說:“罪莫大于可欲,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慘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18](P154)還說:“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盵18]‘P145)節儉被老子捧為其“三寶”之一:“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日慈,二日儉,三日不敢為天下先?!盵18](P218)老子認為,不加抑制地放縱自己的欲望就是最大的犯罪,貪欲歷來是人性的大敵,是罪惡的根源,是災難的禍首。所以在老子看來,“小國寡民”即其生態理想國:“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民至老死不相往來?!盵18](P265)他提倡人與人之間維持一種質樸的情感,個體能夠通過“見素抱樸,少私寡欲”的方式與自然融為一體,從而使人類在與自然的聯系和交往中保持一種精神回歸的可能性,整個社會方能重歸原始的自然狀態,修復早期人類與自然渾然一體、未經分化的和諧感和整體感。根據道家的思想觀點,“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為而不爭”[18](P268),人類如果能夠將自身的修養提升到這樣一種狀態,自然就沒有太多的欲求,也就沒有更多的爭奪,更或許能夠像莊子觀水那樣靜通至理:“水靜猶明,而況精神!圣人之心靜乎!天地之鑒也;萬物之鏡也。夫虛靜恬淡寂漠無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故帝王圣人休焉?!盵19]( P206)   根據以上道家的話語來分析,道家崇尚的是自然簡約,并從道行的高度來闡釋奢儉,追求的是一種順乎自然、簡單樸素的生活:“同與禽獸居,族與萬物并?!盵19](Pl43)以達到虛靜恬淡寂漠之境。只有這樣,人類方能與大自然達成和諧,生生不息,永葆旺盛的生命力。
  進一步審視儒家話語,我們可以發現儒家的節儉觀與道家的節儉觀是并行不悖的??鬃右苍罅μ岢ド萦毓潈€:“奢則不孫,儉則固。與其不孫也,寧固?!盵12](P61)孔子的話語意思非常明確:人一旦奢侈了就會越禮,節儉了則會顯得寒酸;但與其傲慢無禮,寧可寒酸。雖然后人評論說孔子此語意在維護禮的尊嚴,但是我們完全可以看出,孔子是從禮的規范和德行的大小這一高度來提倡節儉的。尤其是當孔子知道其學生顏回一簞飯,一瓢水,住在簡陋的小屋里,別人都忍受不了這種清苦,顏回卻能夠樂在其中,孔子更是對其大加贊嘆:“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睆闹形覀冞€可以看出,孔子對顏回儉樸而不失其樂、絲毫不受物欲左右的品德是多么地欣賞!所以孔子說:“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盵12](P56)他覺得每天吃點飯,喝點水,頭墊著彎曲的手臂睡覺,也是一種生活的樂趣。用不義的手段而使自己大富大貴,則輕如浮云一般??鬃拥脑捳Z表明,他是將節儉作為個人品德修養的基礎來推崇的;而針對管理者來說,孔子則認為:“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盵12](P4)此話語的意思就是督促管理者必須認真對待自己所做的事情,講信用,節省用度,愛護人民,進而使得百姓不違農時。
  孔子的節用愛民觀后來經過孟子和茍子的繼承和弘揚,得到了進一步提升,發展成為治國理政的基本方略。孟子認為:“賢君必恭儉禮下,取于民有制。”[12](P255)也就是說,賢德的君主必須認真辦事,節省費用,禮貌地對待其臣民,有節制地取用社會財富,讓人民有活路。而荀子所提倡的“足國之道,節用裕民而善臧其余。節用以禮,裕民以政”[13](Pl3)則在治國理政的層面上進一步推動了節用愛民思想,使其發展成為治國理政之道,也極大地豐富了儒家的節儉觀。
  如果說儒家是從節用愛民的角度發展其節儉觀,墨家則是從節用利民的視角豐富了節儉觀的內涵。在先秦諸子之中,墨子以樂于過類似苦行僧的生活而聞名于世,深受后人敬仰和推崇。他痛恨統治者的驕奢淫逸、靡費財物,大力提倡節用利民的觀點。墨子認為,生活中的各種用度只要實用即可,所以他提出了衣、食、住、行、安全等方面的實用的標準,認為“用財不費,民德不勞,其興利多矣”[21]( P123)。畢竟,資源和財物總是有限的,如果肆意揮霍,就總有消耗殆盡的時候。資源和財物只有“取之有度,用之有節,則常足”[22](P687),才有可能保障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我國傳統的生態話語力主“少私寡欲”“節用愛民”“節用裕民”“節用利民”的觀點,哪怕是在全球生態資源遭受極度破壞的今天,也可以說是一種值得大力提倡、力推踐行的生態保護觀,蘊含了極其樸素的生態智慧。它警示人們,如果不懂得節制自己的欲望,對大自然肆意妄為地掠奪和不加節制地攫取,最終必然會導致生態資源的消耗殆盡,導致生態系統的崩潰,正如墨子所警示的:“儉節則昌,淫佚則亡?!盵21] (P28)如果人們懂得節欲、節用,則完全可以推動生產的發展,促進財富的增加,就如儒家經典《大學》所說:“生財有大道,生之者眾,食之者寡,為之者疾,用之者舒,則財恒足矣?!盵12](P176)先圣的智慧告訴我們,只有節欲節用,才能避免物質資源和人力資源的極度浪費,才能有利于生態環境的保護和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三 我國傳統話語的生態倫理意蘊
  生態倫理學作為近代西方環境危機的產物,關注的是人類與自然環境之間的倫理關系,是研究人與自然環境關系的道德原則、道德標準和行為規范的道德學說。生態倫理學主張將道德從人與人、人與社會的關系領域擴展到人與生物、人與自然環境的關系領域,認為大自然中所有的生命都是平等的,都有其內在價值。萊奧波德構建的“大地倫理”學說極力主張擯棄人類中心主義思想,力主構建一種新的道德倫理來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認為人類與大地以及大地上生長的全部動植物全都是大地這個共同體的成員,人類必須以平等的身份對待這個共同體的每一個成員,并且有責任維護一個健康的、一個能夠自我更新的生態系統[23](P179)。
  上文分析的我國古代先圣所提倡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節用裕民”思想,蘊含了深層的生態智慧,同樣體現了極高的道德倫理價值。下文進一步分析我國傳統話語中折射出的生物平等的倫理思想和道德情懷。
  1.“參天地,贊化育”及“眾生平等”的生態倫理
  雖然我國古代先圣的話語在其提出的那個時代,并不是出于生態環境保護的需要,卻可以說與現代西方生態倫理學的主張高度一致。他們的生態倫理思想是建立在其宏觀的生態情懷和極高的道德情操之上的。他們的思想表明,一旦人類自我修養達到了物我同一的高度,生態精神理想提升到最高境界時,人類一定能看到一個萬物平等和諧共存的世界。“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盵12](P199)《禮記·中庸》中的這句充滿生態哲理的話語告訴我們,萬物同時生長而不相妨害,日月運行四時更替,彼此不相沖突。《中庸》還有一句著名的話語:“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12](P194)從中也可以體會到古代先圣生態平等主義的思想,它主張人們應該讓萬物充分實現其天性,從而實現贊助天地化育為物之目的,最后實現人與天和地并列為三的生態平等主義的理想。
  在主張生物平等觀方面,道家的代表人物莊子的話語更是立場鮮明,有云:“以道觀之,物無貴賤。以物觀之,自貴而相賤。以俗觀之,貴賤不在己……”[19](P260)莊子認為,從自然的常理來看,萬物根本就沒有貴賤之分;從萬物自身來看,各自為貴而又以他物為賤;從世俗的觀點來看,貴賤并不在于事物自身。所以,“魚處水而生,人處水而死,彼必相互異,其好惡顧異也”[19]( P289)。莊子這一話語告訴我們,不同的生命主體有著不同的特性,其生活習性和好惡也各不相同,正是生命的繁復多樣成就了大自然的豐富多彩性,也支撐了人類生命的豐富多彩,人類和萬物應該共存共融,彼此相輔相成,相互幫助,人類絕對不能為了一己之利而對大自然肆意掠奪,企圖征服自然或者控制自然,而應該尊重自然界生命的豐富性和多樣性。   本著“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19](P30)的生物平等觀,莊子以諸多的寓言故事闡述了他的物我不分、萬物平等的最高境界。著名的“莊子化蝶”的故事記載:“昔者莊周夢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適志與!不知周也。俄然覺,則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夢為胡蝶與?胡蝶之夢為周與?周與蝴蝶則必有分矣。此之為物化。”[19](P42)對于莊子而言,人與物,甚至與昆蟲之間,并沒有任何界限,正是因為人和萬物都是平等的,所以才會存在人與物之間的流轉和萬物之間的相互變化;如果人能夠打破生死、物我的界限,則無往而不快樂。
  我們再來探究一下《莊子·秋水》濠梁觀魚中記載的莊子和惠子之間一段著名的對話[19](P279-280):
  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莊子曰:“鰷魚出游從容,是魚樂也?!?
  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
  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
  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不知魚之樂,全矣?!?
  莊子曰:“請循其本。子日汝安知魚
  樂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
  盡管后人對莊子和惠子之間的這段對話給出了多角度不同的解讀,但是如果從生態學的觀點來闡釋兩名先圣的對話,則可以說莊子達到了人與萬物相通的境界:人與物(或說人與魚)之間完全能夠互相感知彼此的情緒。莊子的齊物論思想使得他完全超越了人類中心主義,所以他能夠打破物我的界限,達到超然物外的快樂境界。正如蘇軾在其《濠州七絕·觀魚臺》中鞭辟入里的贊嘆:“欲將同異較錙銖,肝膽猶能楚越如。若信萬殊歸一理,子今知我我知魚。”而以當代心理學來闡釋“人樂魚亦樂”,就是典型的移情心理了。莊子將自己的情感轉移到外物(魚)的身上,仿佛覺得魚也產生了同樣的情感。所以,Santangelo曾經評價道:“大自然這個概念在中國人心目中,既是一種情感隱喻,也是一種審美或者說是哲學的反思,兩者因為一種深層的道德生態情感而達到高度的統一。這種道德生態情感既建立在整個宇宙作為一個統一體這個理念之上,也是基于其對個人道德的完美追求。”[24]( P617)
  如果說儒家的“仁學”注重的是人與物在“人性”層面上的溝通,道家的“道學”則更多地提倡人與物在“物性”層面上的溝通。莊子“齊物論”的生態話語完善了一套“齊是非、齊貴賤、齊生死”的萬物平等的生態觀。莊子提倡勘破是非、貴賤和生死的界限的道德修養,從而超越功名利祿和仁義道德的束縛,進入一種“安時而處順”“乘物以游心”的境界。遵循道家“齊物論”的生態話語,人類或許能夠進入一種人與物共同“逍遙游”的境界。
  研究我國傳統文化中有關萬物平等的生態思想,不能忽略的還有佛教著名的生態話語——“依正不二”。依正指的是依報、正報?!八^正報,是指有情眾生的自體;所謂依報,是指眾生所依止的國土世界。”[25](P166)簡而言之,依報即生命體所依賴的生存環境;正報則是指生命主體。根據“依正不二”的生態觀,任何生命體都與其所依存的生命環境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一切地水是我先身,一切火風是我本體?!盵26](P1 484)此話語也即告訴人們,世間所有生命體的生存都必須依賴于其他眾生,眾生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因此,人們必須保證生態系統的完整性和穩定性,對整個生態系統給予道德的關懷:“即無始來,一切眾生,輪轉五道,經百千劫,于多生中互為父母?!盵26](P159)眾生都在六道中輪回,并于生死中流轉,每一個體都曾經獲得其他眾生的恩惠。所以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一切眾生都是平等的,皆有可能達到最高境界,領悟佛性:“以依正不二故,眾生有佛性,則草木有佛性?!盵26](Pl 484)《佛說觀普賢菩薩行法經》也說:“視一切人猶如佛想,于諸眾生如父母想。”[26](Pl 298)對于世間萬物,不管其善或者不善,都應該視為自己的父母,沒有親疏之分。所以佛家更是提倡“棄惡揚善”,宣揚不殺生,殺生即犯根本戒,必遭惡報。
  佛家的生態倫理思想在我國大眾心中扎根深厚,影響極為深遠。在康宇看來,它由對生命的關切擴展至對生命所依存的環境的關切,形成了注重宇宙整體的相互關聯、珍惜生命、愛護環境等生態倫理思想[27](P38-39)。
  2.“和諧”“畏天”“無為”的生態價值
  無論是儒家的“天人合一”、道家的“參天地,贊化育”,還是佛家的“不殺生”,我國傳統的生態倫理均要求人們胸懷宇宙,以整體主義思想來平等地對待萬物,以仁愛之心和博大的胸懷來包容世間萬物,絕對不能掠奪自然、踐踏自然,而應該“悲天憫人”,對萬物以悲憫慈善為懷,不開殺戒,其最終目的就是希望從根本上消除人與自然的對立與沖突,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達到生態的平衡。
  《論語》提出:“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12](P2)“和”是我國傳統思想中的核心價值觀之一,儒家和道家皆極力推崇“和諧”觀念,是因為他們觀察到宇宙萬物存在一種和諧運行之道。道家還認為,“道”也是宇宙之間存在的兩股自然力——“陰”和“陽”,“陰”“陽”這兩股自然力使得宇宙萬物生生不息,互相依賴,相互支持,相互作用,相互制衡,從而維持了宇宙萬物之間的和諧運轉,達到生態的最佳平衡。而人只不過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所以也必須維護人與人、人與社會以及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12] (P183)。以當今的生態哲學思想來闡釋.就意味著萬事求中和,萬物才能和諧共存,才能共同發展;人類只要善于用中和的態度來利用大自然,那么大自然(天地)自然會維持其正常運行,并給予人類以養育的支持。
  與“和”的主張密切相關的,是道家的生態平衡觀。老子曾說:“天之道,其猶張弓與。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余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盵18](P294)這句話深刻地揭示了大自然運行的規律:自然界猶如一張龐大的天網,“道”(這里指的是宇宙之間的自然之力,或者說陰陽平衡之力)維持著天網的平衡運行,一旦這張天網發生作用,它就如拉開了弦的弓,過高則將之壓低些,過低則把它抬高些。“道”的運行始終維持著“損有余而補不足”的平衡律,以確保宇宙大自然的生態系統平衡。   那么人類該如何與大自然和諧共處,維持生態平衡呢?我們的先圣也給人類指明了智慧之路:人類除了仁愛萬物,還應該敬畏自然(孔子主張“畏天命”),更應該采取“無為”的態度對待自然(道家的“無為”思想),最好還能夠遵循佛家“無欲”的主張。我國先圣的這些獨特的生態智慧至今仍然值得我們深刻反思。
  孔子認為“唯天為大,唯堯則之”[12]( P67),主張“畏天命”[12](Pl40)。雖然學界對孔子的“天命”觀有不同的闡釋,但從生態話語分析的角度來看,我們完全可以將“天命”看成客觀存在的不可抗拒的自然規律。孔子“畏天命”的思想就是告誡人們:大自然有其自身的運行規律,人類必須對大自然心存敬畏,要努力維持生態系統的整體性和完整性,人類只有順應萬物生長的規律,才能夠與大自然長處久安。所以,人類改造和利用自然萬物時應該適可而止,應該把握適當的度,誠如孔子在《論語》中所說的“子釣而不綱,弋不射宿”[12](P58)。意即捕魚要用釣魚竿而不要用大繩網,避免絕流而漁之,也不能射殺巢宿的鳥,否則就會破壞資源的再生性,造成資源枯竭甚至生物物種的毀滅,最終導致生態失衡,并直接影響漁夫和獵人的生存??鬃犹岢拔诽烀?,懂“節制”,可以說是非常原始淳樸卻仍然不失為先進的生態平衡觀。
  與自然達成和諧一致,維持生態平衡,道家則提出了更為獨特的智慧之語——“無為”?!盁o為而萬物化”[19](P178),“無為也,則用天下而有馀,有為也,則為天下用而不足”[19](P207),“無為而尊者,天道也;有為而累者,人道也”[19](P206)。無為即尊重自然法則,順其自然,不施加外力而強求之意。道家要求人們在處理人與自然關系的時候,要按照自然之道而為,天道之外的事皆無為。老子提出“道常無為而無不為”“道法自然”以及“天網恢恢”的生態整體觀,也就是要求人們不能以大自然的主人自居,對大自然恣意作為,主宰大自然。只有這樣,人類才能提升自身的道德修養,達到莊子所說的圣人的境界:“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達萬物之理。是故圣人無為,大圣不作,觀于天地之謂也?!盵19](P362)
  我國傳統生態話語中所折射出來的生態倫理觀念,與西方當代生態倫理學的諸多觀點是完全吻合的,所以著名的深層生態學家納什曾經感慨說:“東方的古老思想與生態學的新觀念頗相契合。在這兩種思想體系中,人與大自然之間的生物學鴻溝和道德鴻溝都蕩然無存。正如道家指出的那樣,萬物與我同一。在道家思想中,萬物中的每一物(即大自然中的所有存在物)都擁有某種目的、某種潛能,都對宇宙擁有某種意義。”[28]( P13)
  四 結語
  Santangelo曾經評價說,中國傳統的生態話語源于自然,卻教會人們進行道德的思考和行動,教會人們應該根據生態平衡觀來協調自身與自然界的互動[24](P50)。人類如果能夠對大自然心存敬畏,心懷“天人合一”的生態理念,秉承“和諧”“畏天”“無為”的思想,做到“參天地,贊化育”,知足知止,在與大自然互動的過程中能夠做到有所為有所不為,哪怕在物質極為豐富的今天,如果人們能夠做到戒奢以儉,不靡費財物,那么人類社會必然可以與大自然達成平衡,得以和諧共處,實現人類社會與生態環境的共同繁榮。
  我國傳統的生態話語資源極為豐富,本文只從我國傳統的文化寶庫中選取一些經典的生態話語進行分析,以揭示我國傳統生態話語所蘊含的生態智慧和生態倫理價值。研究我國傳統的生態話語,可以啟發和引導人們在與自然的互動中達到最佳的和諧狀態,指導人們在物質和精神層面獲得最佳平衡,這不僅有利于我國傳統生態智慧的當代傳承,而且能夠為解決全球生態問題提供更為豐富的思想源泉;同時通過分析我國傳統的生態話語,研究其中所折射出的生態意識、生態智慧和生態倫理價值觀,可以達到Fill所說的“研究語言在可能改善或解決生態環境中所起的作用”[29](P132)這一目的。
  參考文獻:
  [l]卡爾·雅斯貝爾斯.歷史的起源與目標[M].魏楚雄,俞新天,譯.北京:華夏出版社,1989.
  [2] Tucker, John Berthrong. Confucianism and Ecology: The In-terrelation of Heaven, Humans, and Earth[M].Cambridge:Harvard Press.2005.
  [3] Swearer Donald K.Principles and Poetry, Places and Stories:The Resources of Buddhist Ecology[J].Daedalus, 2001, 130 (4).
  [4]喬清舉.儒家生態思想通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
  [5]蒙培元,人與自然——中國哲學生態觀[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6]曲愛香.孔孟荀的天人觀及其生態倫理[D].杭州:浙江大學,2003.
  [7]薛江謀.星云人間佛教的倫理思想研究[D].南京:南京大學,2012.
  [8]王治河.??耓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
  [9] Stibbe A.Ecolinguistics: Language, Ecology and the StoriesWe Live by[M].London: Routledge, 2015.
  [lO]何偉,國際生態話語的內涵及研究路向[J].外語研究,2017(5).
  [11]辛志英,黃國文,系統功能語言學與生態話語分析[J].外語教學,2013( 5).
  [12]孔子,等.四書五經[M].北京:中國書店,2013.
  [13]董仲舒.春秋[M].北京:中華書局,2011.
  [14]荀子.荀予[M].崇賢書院,釋譯.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4.   [15]張載,張載集[M].北京:中華書局,1978.
  [16]潘吉星.李約瑟文集[M].沈陽:遼寧科技出版社,1986.
  [17]王澤應.自然與道德:道家倫理道德精粹[M].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1999.
  [18]李耳.道德經[M].蔣信柏,譯.南京:江蘇鳳凰科學技術出版社.2018.
  [19]莊子.莊子[M].北京:中華書局,2010.
  [20]陳廣中.誰南子[M].北京:中華書局,2014.
  [21]譚家健,孫中原.墨子今注今譯[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
  [22]司馬光.資治通鑒:卷234[ M].沈志華,今譯;張宏儒,主編,北京:中華書局,2009.
  [23] Desjardins Joseph R.Environmental Ethics: An Introductionto Environmental Philosophy[M].5th Ed. Boston: Wad-sworth.2013.
  [24] Santangelo Paolo. Ecologism versus Moralism: Conceptionsof Nature in Some Literary Texts of Ming-Qing Times[G]//Mark Elvin, Liu Ts' ui -jing, Eds. Sediments of Time: Envi-ronment and Society in Chinese Histor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8.
  [25]方立天.佛教哲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6.
  [26]鳩摩羅什,梵網經[M].長春:時代文藝出版社,2008.
  [27]康宇.儒釋道生態倫理思想比較[J].天津社會科學,2009(3).
  [28]納什.大自然的權利——環境倫理學史[M].楊通進,譯.青島:青島出版社,1999.
  [29] Fill A. Language and Ecology : Ecolinguistics Perspectivesfor 2000 Beyond [ G]//AILA Organizing Committee, Ed.Selected Papers from AILA 1999 Tokyo.Tokyo : Waseda Uni-versity Press , 2000.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37657.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