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腎病發病機制及早期防治研究進展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糖尿病腎病是糖尿病患者嚴重的并發癥之一,一旦發生往往無法逆轉,將在短時間內導致終末期腎臟衰竭,是第一位慢性腎臟病死亡原,嚴重影響糖尿病患者的生存質量和壽命。因此,糖尿病腎病一直是研究的熱點。本文將對近年來國內外在糖尿病腎病的發病機制以及早期防治措施方面的研究成果進行一綜述,為糖尿病腎病的進一步研究以及臨床防治提供參考。
[關鍵字]糖尿病腎病;發病機制;預防;治療
[中圖分類號]R587.1
[文獻識別碼]B
[文章編號]1002—8714(2019)03—0157—02
糖尿病腎病是糖尿病患者嚴重的并發癥之一,一旦發生往往無法逆轉,在短時間內導致終末期腎臟衰竭,嚴重影響糖尿病患者的生存質量和壽命。因此,糖尿病腎病一直是研究的熱點。對于發病機制的研究中,傳統觀點認為糖代謝親亂和其導致的血流動力學異常之間的相互作用是糖尿病腎病的主要發病機制,而近年來的研究證實氧化應激以及炎癥反應等因素也在糖尿病腎病發病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這不僅是糖尿病發病機制的一大研究突破,更為臨床糖尿病早期防止提供了一些新思路。本文將對近年來國內外在糖尿病腎病的發病機制以及早期防治措施方面的研究成果進行一綜述,為糖尿病腎病的進一步研究以及臨床防治提供參考。
1 糖尿病腎病發病機制
1.1 遺傳因素
糖尿病腎病發病有家族聚集現象,有研究結果顯示,有糖尿病腎病家族史的人群糖尿病腎病發病率是普通人的2.3倍。與此同時,不同種族的發病率研究也進一步證實了遺傳因素在糖尿病腎病發病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目前,有研究發現ACE,AGT,PPARG等基因是與糖尿病腎病發病的遺傳學機制密切相關的候選基因[1],可以為診斷和治療糖尿病腎病提供新方向,但是研究發現糖尿病腎病是一種復雜的多基因性遺傳性疾病,而且還未發現在發病中起到相對突出作用的基因,因此,這些候選基因與糖尿病腎病發病的確切關系有待進一步研究。
1.2 糖代謝紊亂及血流動力學異常
糖代謝親亂引起的高糖狀態及其造成的腎臟血流力學異常是糖尿病腎病發病機制的基礎,其主要機制是腎素—血管緊張素系統在腎臟局部過度激活。在糖尿病高糖狀態下,組織蛋白酶B被高度激活,血管緊張素原基因表達增加,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活性增加,從而促進了腎素—血管緊張素系統中腎素的生成,血管緊張素原的生成及轉化等多個環節,最終導致腎臟局部血管緊張素II濃度急劇上升。血管緊張素II是聯系糖代謝紊亂及血流動力學和腎臟損傷的核心物質。近些年國內外在對于血管緊張素II損傷腎臟機制的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大突破,發現了血管緊張素II除了可以通過增加腎小球濾過壓、提高基底膜和內皮細胞通透性從而導致蛋白尿損傷腎臟以外,血管緊張素II還可以抑制足細胞neprine基因表達,從而提高上皮細胞的通透性,進一步增加蛋白尿程度損傷腎臟。此外,血管緊張素II可以通過激活NF—KB損傷腎小管間質[2]。
1.3 氧化應激
糖尿病患者體內ROS來源增多同時細胞抗氧化能力降低從而介導氧化應激攻擊各臟器,其中腎臟是較易受氧化損傷的臟器之一。ROS損傷腎臟的機制有很多方面,首先ROS可以直接攻擊腎臟的各組成細胞,包括足細胞、腎小管細胞、腎小球系膜細胞,造成腎臟多種生理功能受損3,其次ROS也可以通過影響血流動力學的途徑,加重腎小球的高壓高灌注高濾過,發揮損傷腎臟的作用。ROS還可以通過使得ECM合成增多,降解減少,引起ECM重構,基底膜和系膜區增寬,最終損傷腎功能4。由此可見,氧化應激在糖尿病腎病發病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這為糖尿病腎病的防治提供了新思路。
1.4 炎性反應
既往對糖尿病腎病的治療主要以糾正糖尿病患者糖代謝紊亂以及血流動力學異常為主要手段,但臨床研究結果表明基于這一機制的治療措施只能緩解糖尿病腎病的一部分病理。在對糖尿病發病機制的進一步研究中,大量研究結果證實了炎癥反應在糖代謝紊亂和血流動力學異常的基礎上對糖尿病腎病發病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高糖狀態、糖基化終末產物、血流動力學異常、氧化應激等都是糖尿病腎病炎癥反應的促進因素。糖尿病腎病炎癥機制的發現,指導臨床對于糖尿病腎病患者采取適和的針對性抗炎治療,取得了一定療效。
2 糖尿病腎病的早期防治
在糖尿病確診的同時就應該開展糖尿病腎病的評估和監測。對于首次確診糖尿病的患者,應進行詳細的病史采集,尤其是家族史的采集。此外,還可以建議糖尿病患者進行糖尿病腎病易感基因檢測。對于有糖尿病腎病家族史陽性或易感基因陽性的患者應加強糖尿病腎病隨訪。有研究表明,在糖尿病早期出現微量白蛋白尿的患者較易出現糖尿病腎病且預后較差,因此,對于所有糖尿病患者進行微量白蛋白尿檢測對于糖尿病腎病的早期防治具有重要意義。此外,高糖狀態以及血流動力學異常是糖尿病腎病的最主要發病機制,因此對于有糖尿病腎病易感因素的患者,嚴格控制血糖和血壓是最為重要的防治措施[6]。
3結論
糖尿病腎病的發病機制非常復雜且目前尚未研究徹底,導致臨床現有的治療措施只能緩解一部分患者的癥狀,很多糖尿病腎病患者還是進入終末期腎衰竭甚至死亡。因此,對于糖尿病腎病的發病機制的進一步研究以及早期防治措施的探索應得到更多重視。
參考文獻
[1]李俊燕,譚英姿,馮國鄞,等.糖尿病腎病遺傳學研究進展[J].遺傳,2012,34(12):1537—1544.
[2]顧勇,賴凌云。腎素—血管緊張素系統在糖尿病腎病研究中的新進展[J].中華腎臟病雜志,2004,20(3):221—223.
[3]楊楠楠,剛曉坤,劉青.糖尿病腎病與氧化應激[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3,33(5):1237—1239.
[4]陳小永,宋軍營,王自闖.炎癥和氧化應激在糖尿病腎病中的作用[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7,37(24):6254—6256.
[5]吳國仲,吳永貴.糖尿病腎病發病炎癥機制研究進展[J].國外醫學:泌尿系統分冊,2005,25(3):363—367.
[6]姚建,陳名道.糖尿病腎病及其早期防治[J].中華內分泌代謝雜志,2002,18(4):330—331.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3868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