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咳貼穴位貼敷治療小兒遷延性咳嗽療效觀察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目的:分析止咳貼穴位貼敷治療小兒遷延性咳嗽的療效,方法:選擇我院2017年3月~2018年3月收治的140例小兒遷延性咳嗽患兒。按照隨機方法分為治療組與對照組,對照組開展西醫常規治療,治療組加用止咳貼穴位貼敷治療,對比兩組患兒的療效。結果:治療組患兒在接受治療后的咳嗽癥狀積分低于對照組;治療組患兒臨床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組間比較有統計學差異,P<0.05。結論:小兒遷延性咳嗽運用止咳貼穴位貼敷,能夠幫助患兒有效改善咳嗽癥狀,提高康復效率。
[關鍵詞]止咳貼;穴位貼敷;小兒遷延性咳嗽;效果
[中圖分類號]R256.1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8714(2019)03—0096—01
小兒遷延性咳嗽有病情頑固、難愈的特點,對其成長發育影響嚴重。以往單純采用抗生素治療療效并不滿意,近年來中西醫配合的治療方案獲得了廣泛認可。本文分析了止咳貼穴位貼敷治療小兒遷延性咳嗽的療效,總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基本資料
此次研究選擇我院2017年3月~2018年3月收治的140例小兒遷延性咳嗽患兒。按照隨機方法,將患兒分為治療組與對照組,每組有70例患兒。治療組中有男38例,女性32例;年齡2~10歲,平均年齡(4.8±1.6)歲;病程1~5個月,平均病程(2.7±1.2)個月。對照組中有男38例,女性32例;年齡2~10歲,平均年齡(4.8±1.6)歲;病程1~5個月,平均病程(2.7±1.2)個月。對照組中有男37例,女性33例;年齡2~9歲,平均年齡(4.7±1.3)歲;病程1~5個月,平均病程(2.5±1.4)個月。收集兩組患兒基本資料進行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診斷、納入和排除標準
診斷標準:患者證實存感冒或有呼吸道感染或慢性支氣管炎病史;患兒存在以咳嗽為主的臨床癥狀,癥狀遷延,或伴有咳痰,或咽干、咽癢;肺部可無陽性體征或可聞及干性或濕性噦音
納入標準:①患兒家長知曉此次研究內容,同意參與。②患兒癥狀表現與小兒遷延性咳嗽診斷標準相符,有1個月以上的病程。③患兒無相關用藥過敏史,。排除標準:有精神疾病、有其他系統嚴重疾病、有治療禁忌患兒。
1.3 方法
對照組開展西醫常規治療,藥物用法:孟魯司特納,口服,每天用藥1次,若患兒年齡不足6歲,每次用藥4mg;若患兒年齡在6歲以上,每次用藥5mg;布地奈德氣霧劑2噴,吸入用藥,每天用藥2次。
治療組除對照組的用藥,增加止咳貼穴位貼敷治療,止咳貼由桔梗、百部、半夏、杏仁、白芥子、細辛等中醫按照一定比例配置,由藥劑科制作完成。貼敷方法:選擇患兒的肺俞穴、定喘穴、檀中穴,對穴位局部皮膚進行消毒,將貼片放置于相應穴位,保持貼敷妥當。年齡3歲以下的患兒每次進行4h貼敷,年齡3歲以上的患兒每次進行6h貼敷,本組患兒同樣治療7d。
1.4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患兒用藥結束時咳嗽頻次變化,評估治療前后咳嗽癥狀積分。
1.5 療效評估
根據患兒病情變化判定臨床療效:用藥后患兒咳嗽癥狀消失,體溫正常,肺部聽診無異常,判定治愈;用藥后患兒咳嗽癥狀顯著減輕,肺部聽診結果有明顯改善,體溫恢復,判定顯效;用藥后患兒咳嗽癥狀好轉,肺部聽診結果有減輕,判定有效;用藥后患兒咳嗽癥狀與各項檢查結果無變化,判定無效。
1.5 統計學分析
本文研究所得數據資料采用SPSS 15.0統計學軟件進行處理分析,計量資料使用x±s表示,實施t檢驗;計數資料使用x“檢驗。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兒接受治療前后咳嗽癥狀積分
接受治療前,治療組患兒的咳嗽癥狀積分是(9.51±1.34)分,對照組患兒的咳嗽癥狀積分是(9.43±1.41)分,兩組患兒的咳嗽癥狀積分對比無統計學意義,P>0.05;接受治療后,治療組患兒的咳嗽癥狀積分是(1.47±0.78)分,對照組患兒的咳嗽癥狀積分是(3.82±1.21)分,兩組患兒的咳嗽癥狀積分均下降,接受治療前后對比有統計學差異,P<0.05;治療組患兒在接受治療后的咳嗽癥狀積分低于對照組,組間比較有統計學差異,P<0.05。
2.2 兩組患兒臨床療效
治療組患兒治愈37例,顯效18例,有效12例,無效3例,臨床總有效率94.00%;對照組患兒治愈24例,顯效19例,有效14例,無效13例,臨床總有效率80.00%;治療組臨床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組間比較有統計學差異,P<0.05。
3 討論
小兒遷延性咳嗽的治療,西醫以對癥用藥為主,較常應用抗生素類藥物,但獲得的效果并不理想,癥狀控制效果并不理想[2]。我國中醫常參與兒科疾病的治療,在傳承下對小兒咳嗽的診治積累了豐富經驗,也有多種手段能夠進行有效治療。中醫將此癥歸為“咳嗽”范疇,疾病的發生與痰有密切關聯,患兒脾虛失運導致濕氣聚集,形成痰聚集且漬于肺,造成肺失宣降且上逆作咳,治療方面和胃健脾、化痰燥濕是主要的治療原則[3—41。穴位貼敷是中醫常用的外治手段,能夠通過在相應穴位的敷貼給藥,加快了藥物在局部滲透,尤其兒童皮膚角質層偏薄,更利于兒童吸收,也減少了經口服用藥容易發生的胃腸道不適,利于保障患兒的依從性。本文治療組選擇自擬的止咳貼,方中白芥子可散寒、溫針、利氣、祛痰;細辛可止痛通竅、散寒祛風、溫肺化飲;杏仁能平喘、止咳;桔??衫?、祛痰、宣肺;半夏能化痰、燥濕。以上藥物配伍,能獲得化痰止咳、散寒溫肺等諸多功效[5]。
此次研究獲得結果:治療組患兒在接受治療后的咳嗽癥狀積分低于對照組;治療組患兒臨床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組間比較有統計學差異,P<0.05。充分證明,小兒遷延性咳嗽運用止咳貼穴位貼敷,能夠幫助患兒有效改善咳嗽癥狀,提高康復效率。
參考文獻
[1]鐘振環,蘇小霞.小兒咳嗽的中醫治療進展[J].河北醫藥,2015,37(24):3795—3798.
[2]莫玲嵐,王孟清.103例小兒慢性咳嗽的病因分析及中醫證候分布[J].湖南中醫雜志,2014(1):59—60.
[3]胡獻國.小兒咳嗽用對藥,常用配伍要記牢[J].醫師在線,2017(28):34—35.
[4]于連達。小兒咳嗽的中醫臨床治療心得[J].臨床醫藥文獻雜志(電子版),2014,1(7):355—356.
[5]孔德仲.120例小兒咳嗽變異性哮喘的中醫證型分析[J].雙足與保健,2018(2):166—166.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3874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