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淺析如何實現高校民族聲樂教學體系的優化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民族聲樂教學發展是推廣民族聲樂、培養民族聲樂人才的根基。本文將以高校民族聲樂教學體系作為分析的對象,發現我國高校民族聲樂教學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符合當前形勢的教學體系優化策略。希望能夠對我國高校民族聲樂教學的發展貢獻力量。
  【關鍵詞】民族聲樂;教學問題;體系優化
  【中圖分類號】J60                               【文獻標識碼】A
  一、高校民族聲樂教學存在的問題
 ?。ㄒ唬┙虒W方式過時
  我國民族聲樂藝術是中華民族的瑰寶,在歷經多年的“土洋之爭”后,民族聲樂的藝術價值在1957年的聲音教學會議上被正式納入聲樂教學當中,在傳統的民族演唱方法基礎上結合歐洲美聲的發聲方法,逐步形成了具有中華民族特色的民族聲樂藝術教學體系。在這體系之下,培養了一大批優秀的聲樂人才。
  但是,近年來,我國民族聲樂教育呈現了程式化的趨勢。民族聲樂教學缺少創新,無論是發聲方法、細節處理還是風格上,培養出的學生都極其相似。出現這種問題的原因是由于在教學的過程當中,教師過于追求演唱技巧的科學性和規范性。民族聲樂最大的特殊就是其多樣的風格,在教學當中僅僅注重科學而忽視風格和個性,這是違背高校民族聲樂教學目標的做法,另外,這種趨同性也不是民族聲樂藝術的追求。
  (二)教材難以滿足教學需求
  教材是教學活動的基礎,也是學生學習、復習的重要參考依據。我國民族聲樂教材的制定是以民族聲樂教學體系為基礎,科學、系統地傳遞民族聲樂的教學理念、藝術內涵。所以,民族聲樂教材與一般的書籍不同,這是聲樂教育者和學習者之間溝通的橋梁,是聲樂藝術教育的物質載體。教材是教育發揮作用的保證,通過教材的質量,可以看到我國民族聲樂教學發展的水平。如今,我國社會大跨步式的前進,聲樂教育發展的需求也越來越高,但是與之相對的是我國聲樂配套教材出現了滯后的情況。這種滯后最明顯的體現就是教材缺少層次性和針對性。當前,部分教材內容層次遞進不足,這些教材通常是以作品集的形式出現,歌曲內容的排列通常是以難易度來排列,缺少了教育目的的融入。符合需求的教材應以不同年級作為制定的線索,再根據難易程度、重難點等綜合元素進行考量編制。另外,當前部分教材在處理技術難度方面體現的不夠明顯,教材不但應該幫助學生對聲樂藝術有全面的了解,還應該為學生處理聲樂演唱技術難點提供幫助。但是,當前有一些教材在內容設定上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難點體現的很模糊,沒有專業技術的針對性講解,增大了學生提高技術的難度。
 ?。ㄈ┪幕逃潭炔蛔?
  古代儒家培養人才推行“六藝”,當前我國也提出了培養素質人才的要求,符合社會需求的人才不僅具備合格的專業技能,還應該具有全面的文化素養。但是,隨著升學壓力和社會競爭的提升,高校通常會以作品完成的難易程度作為對學生能力評價的依據。這就導致一些學生為了體現專業能力,獲得更好的評價,在曲目選擇上多會選擇難度更高,學生們更注重技巧的展示。可是音樂作品的魅力并不僅僅是其聲樂技巧,還有作品所蘊含的感情,創作者在作品當中注入的深意往往有更高的藝術價值。另外,受社會不良風氣影響,相當一部分高校注重的是招生率和就業率,卻忽視了文化藝術傳承的歷史責任。高校應該是人文傳承的第一線,如果被功利所束縛,難以推動藝術文化的前進。具備文化素養和人文氣質的民族聲樂人才才是時代和社會所需要的,即便歌詞水平再高,文化素養缺失也難以表現出音樂作品當中深刻的內涵。音樂作品不是聲樂技術的展示臺,而應該是人類精神的食糧,聲樂藝術要能夠給人帶來精神的愉悅和享受。演唱者文化素養的缺失,必定難以傳遞出音樂作品中的思想,這樣一來,即便是再好的作品,也會變得蒼白無力。真正的藝術大師不僅僅具備頂尖的音樂技巧,還應能夠進入到創作者的精神世界當中,讓藝術的魅力走入人心。
  二、如何實現高校民族聲樂教育體系優化
  (一)優化教學目標和教育理念
  高校民族聲樂教學實現優化的前提是教學理念和目標必須革新。教學理念方面,必須建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體系,舊有的教學課堂教學理念必須打破。首先,教師由傳統的課堂主體轉變為教學引導者,實現教師的身份轉換,而學生不再是教學的被動接受者,轉變為課堂的主體角色。突出學生的自我學習與合作學習的能力,在課堂教學過程當中,教師要充分地發掘學生的學習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潛能,在教學的過程當中充分地利用教學引導的作用。優秀的教學方式就是利用引導的力量將抽象的聲音概念變得生動,能夠幫助學生理解,提升學生的感知能力,從而獲得良好的學習效果。其次,必須尊重學生的個性。民族聲樂藝術教育最終要為民族聲樂藝術的發展輸送人才,民族聲樂藝術的發展需要具有個性和創新能力的人才,具備個性和創造力的聲樂人才是推動民族聲樂藝術前進的根本動力。每一個學生都是獨特的個體,他們有著各不相同的嗓音條件和理解能力,所以對于聲樂演唱也有著不同的見解和感悟。所以,高校民族聲樂教學應鼓勵學生自主探究,注重因材施教,使民族聲樂教育呈現出百花齊放的態勢。
  優化教育目標也是實現民族聲樂教育的必經途徑。第一,高校應該將眼光放長遠,立足世界聲樂教學,革新觀念,解放思想,吸取國際成功教學經驗,同時結合我國民族聲樂自身的特點。另外,高校應該積極建立國際教育交流平臺,和優秀的院校以及教育者交流經驗,最終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教育模式。第二,注重學生人文情懷和文化素養的培養。高校民族聲樂教育是藝術與文化的結合,注重學生專業技能的同時,還應該加強基礎文化知識的提升。適當地加入國學課程,對于學生來說是很重要的。民族聲樂藝術的靈魂是優秀的民族文化,因此,加強傳統文化的學習和宣傳,是推進民族聲樂教育前行的內在動力,也是民族聲樂教育的內在目標。
  (二)優化課程體系
  首先,應增加民族音樂內容的比重。高校在民族音樂理論和賞析的課程當中要更貼近我國本土民族音樂,向學生傳授少數民族民歌及其演唱技巧,如果有條件的,還可以讓學生了解更多的少數民族語言,這樣可以使學生對我國少數民族的文化和音樂作品的內涵有更深刻的體會。其次,拓寬高校民族音樂課程的廣度十分重要。在課程當中,合理地加入更多民族音樂理論、音樂創作、演唱技巧研究等,將這些課程作為輔助課程來運用,可以起到更好的作用。最后,開闊民族音樂的發展空間。從宏觀角度來看,民族音樂輻射的領域越多,民族聲樂教育會獲得更多的發展機會,教育者的教育理念轉變就會更快。從文化產業、民歌研究甚至于整個文化傳播,擴大民族音樂的影響,開拓學生的視野,有助于民族音樂更好地發展。
  參考文獻
  [1]高軍強.論高校民族聲樂教學的多元發展[J].北方音樂,2015,35(6):185.
  [2]吳莉.芻議高校民族聲樂教學的多元化方向[J].北方音樂,2018,38(17):171.
  [3]趙樂.內蒙古高校民族聲樂藝術教育現狀調查與研究[D].內蒙古大學,2016.
  [4]賴月娟.關于高校民族聲樂教學的多元化發展研究[J].音樂時空,2016(7):183-184.
  作者簡介:鄭秋芳(1963—),女,漢族,山東省搏興縣人,吉林藝術學院藝術教育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聲樂教學與研究;杜洪晨(1995—),女,漢族,江蘇省沛縣人,吉林藝術學院藝術教育學院2018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音樂與舞蹈學(聲樂教育與教學研究)。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40169.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