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美“聽”入心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器樂教學是學生用樂器演奏的方式,對音樂進行認知與把握的過程,從審美角度而言,是一種主動的實踐性聽覺審美過程。針對目前小學器樂教學中聽覺審美不足的本質,本文通過:以器為媒,把握音樂的音色美;以樂為本,表達音樂的靈性美;以“合”為貴,打造音樂的立體美,三個方面探究聽覺審美培養的價值和聽覺審美提升的意義。
【關鍵詞】聽覺審美;內心聽覺;梯度推進;多聲部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一、現狀與問題——審美不足
?。ㄒ唬┤N典型
如果用通俗的方式把課堂器樂教學比作三位性情各異的女子,分別是:
(1)獅吼型:強氣息、火力全開地從頭到尾用一個力度演奏,音色粗糙,音量巨大,就像河東獅吼,簡單粗暴。
?。?)高冷型:所表達的音樂相對完整,但是沒有情緒、沒有色彩。類似有一定知識修養卻高冷的女性,冷漠,沒有活力。
?。?)瘦弱型:一貫采用單聲部教學,也就是器樂教學線條化,缺乏立體的和聲效果。就好比一個身材單薄的少女,雖婉轉卻瘦弱。
?。ǘ┮粋€本質
針對以上三個典型進行分析,得出問題本質所在。
1.用力過猛,音色不美
第一種,只停留在器樂教學的膚淺認知階段,只盯著節奏、音高,沒有學會把握器樂的音色美??梢哉f,連基本的美感都沒有達到。
2.理性有余,感性不足
第二種,對于音樂的內涵和作品本身的靈性美感知不足。演奏時只表達了音樂的形式,缺乏情感和精髓,聽起來索然無味。
3.線性教學、維度不寬
第三種,教學實施過程中,缺少有計劃、有梯度的推進,僅僅止步于單聲部音樂教學,沒有在音樂空間結構上拓寬層次與維度,缺乏多元和豐潤的立體美感。
通過分析以上器樂教學中的三個典型,可以得出一個共同的本質:目前小學課堂器樂教學普遍存在著聽覺審美不足的情況。
二、方法與策略——審美提升
聽覺審美是音樂審美的組成部分,具體指通過聽覺感官實現的審美方式。在音樂教學審美機制中,包含著視覺、聽覺、觸覺、運動覺等感官為主導的審美。但聽覺審美在音樂審美體驗過程中有著其他藝術感知方式和審美手段無法比擬的獨特功能,它是音樂學科中最直接的審美方式,也是音樂美育中最核心的內容。
所以,改變器樂教學中審美不足的現狀,聽覺審美的提升就顯得尤為重要。那么,該從哪些方面進行器樂教學的審美提升呢?
經過多年的實踐與探究,本文從把握音樂的音色美、表達音樂的靈性美、打造音樂的立體美三個方面梳理器樂教學中聽覺審美提升的思路。
?。ㄒ唬┮云鳛槊剑盐找魳返囊羯?
器樂是傳達音樂的媒介。在美感中,音色美占首要地位。如果樂器演奏的音色聽起來粗糙、暗淡,那么,音樂所蘊含的情緒、風格等各種深層次的美感也就無從談起。所以,把握好器樂的音色,也就奠定了音樂美感的基礎。影響器樂音色有兩個特別重要的因素,一是樂器本身的音色,二是演奏者聽覺的審美標準。所以,想要把握美好的音色就要從兩方面著手。
1.在樂器的選擇上嚴格把關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睒菲魇墙虒W的工具,樂器的質量與音色直接掛鉤。所以,在樂器的選擇上,教師要嚴格把關。音色要優美動聽,音質要純凈悅耳,音準要絕對準確。絕不允許音色粗糙、音高不準確的樂器流入課堂。
課堂器樂教學的樂器品種也應該是對方選擇和嘗試,除了常規的口風琴、豎笛、陶笛等,適當加入奧爾夫樂器,比如鐘琴、木琴、鋼片琴等。當然,樂器之間并沒有審美價值高低的界限,合理選擇最重要。
2.在演奏的音色上孜孜以求
想要讓學生樹立正確的音色聽覺審美標準,少不了老師的正確引導和良好的示范。在歌唱課中,教師會對學生歌唱的音色不厭其煩地做各種引導,但在器樂課上很少有老師這么做。其實,如果想要獲得美好的器樂音色,也要像歌唱課一樣,在器樂投入課堂的起始階段就要開始對音色做很執著的追求。
?。ǘ┮詷窞楸?,表達音樂的靈性美
除了傳授基本的指法、節奏和旋律外,還要追求器樂美好的音色,教師還應該著眼于音樂的內涵,更多地關注音樂的內容、風格、情感等方面的美感。器樂教學不是單純的學習演奏方法和技巧,而是通過演奏表達音樂的情感,所以,器樂教學一開始就要盡快與表現音樂結合起來,發掘音樂本身的靈性美。
在日常教學中,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加以把握:
1.案頭工作先行
對于即將在課堂上教授的內容,大到名家作品,小到短句小曲,教師既要宏觀分析音樂基本要素、創作背景、樂曲主題、樂曲題材、曲譜以及曲式等,又要在微觀層面對作品的節奏、節拍、力度、速度等進行仔細分析,并在教學過程中傳達給學生,讓學生最大程度地把握作曲家的創作意圖,對作品的內涵擁有更為深入的了解。只有這樣,才能幫助學生正確了解演奏對象的文本信息,為音樂的正確表達奠定基礎;反之,就會出紕漏,鬧笑話。
反面課例:《我們大家跳起來》
2016年聽過的一節公開課,因為歌曲旋律改編自巴赫的《小步舞曲》,所以老師安排學生拿出口風琴演奏《小步舞曲》。老師說:“這是三拍子節奏,所以,演奏的時候要做到熱烈、歡快,富于圓舞曲的感覺?!庇谑菍W生熱烈歡騰地演奏起了《小步舞曲》,教室仿佛瞬間變成了廣場,師生們差點激動的跳起了廣場舞。
如果仔細了解,就會發現,這首作品有別于一般的圓舞曲。首先,創作之初它是一首古鋼琴小曲,樂器的音色也注定了它清新、嬌小、典雅的風格,而小步舞曲是流行于法國宮廷的舞曲,其特點是舞步小,風格優雅。演奏時要把握旋律上下起伏的線條,并區別出靈巧的頓音,才能表現法國宮廷音樂優雅、高貴的氣質,這樣的風格跟流行于廣大群眾和廣場上的圓舞曲有著本質的區別。很可惜,上課的老師沒有做好案頭工作,鬧了笑話。 2.內心聽覺指引
“大音希聲,大象無形?!睂⑦@一觀點跟內心聽覺概念結合起來,不依靠外界樂器發出的聲音,將大腦中以往聆聽音樂的積累與新發生的音樂音響結合,在心中對音樂進行聯想,并用頭腦中最美的音色、最完美的技巧、最真摯的情感來表達音樂。
教師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將內心的聽覺和音樂作品的藝術表現統一起來。內心聽覺是在長期的音樂聆聽過程中產生了特有心理活動,學生在長期的學習與訓練中往往能夠獲得與眾不同的感受。比如演奏的過程中突然閃現于腦海中的一幅畫面,這種無意識的心理過程在經過系統的訓練后能夠轉化成有意識的行為,對器樂演奏中的情感表達起到更好的推動作用。
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內心聽覺的指引,在喧囂嘈雜中留一片白,以靜促學,以默引奏,所謂“無聲勝有聲”。
3.感性與理性統一
“轉軸撥弦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鼻楦斜磉_在器樂的表達中至關重要。器樂表達如果缺乏了感性,那演奏只是一種機械的傳遞,只是在展示一個樂曲的空殼而已。但是,過分表達感性的演奏,又顯得有失嚴謹。怎么辦呢?目前推行的“學校音樂教育新體系”主張先感性后理性,最后將二者有機地統一。教師可以在理性的演奏之前創造機會讓學生產生感性經驗,有了感性經驗的支撐,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生會有意識地牽引自己的情緒反應,讓其為演奏服務,從而張弛有度地將作品完美演繹。
器樂教學中,獲得感性與理性統一的方法很多。
在欣賞《北京喜訊到邊寨》時,我要求學生用口琴吹奏主題旋律。學生的音色、節奏、速度都基本準確,但是情感表達總是不如人意。于是我敘述了歌曲創作的背景,用圖片敘述了邊寨人民解放前的生活,讓學生感受到了“解放”對邊區人民意味著什么。
緊接著我又引導學生在主題A全體用“嘣”大聲唱旋律,唱出全國解放的喜訊傳來,邊寨人民的狂喜,要求唱出整體的凝聚力,表達出歡樂情懷。并在強拍重音的地方要求學生加個點頭動作。這樣一來,效果明顯,學生的演奏馬上有了色彩,還附帶解決了速度、力度的問題。
樂曲的主題B是柔美的線條旋律,我則引導學生輕聲用母音“Li”哼唱,感受狂喜過后的人們寄望未來的情感。于是兩個樂段的對比馬上就鮮明起來,所有的問題迎刃而解。
只有內心深層次的感受到了,才能將感性融合于理性的技術表達,才能賦予樂曲以靈魂,讓心靈獲得美的滋養。
當然,獲得感性經驗的方法很多,不做一一表述。
?。ㄈ┮浴昂稀睘橘F,打造音樂的立體美
器樂合奏是所有音樂表現形式中最復雜、最豐富的一種,也是最具有魅力的表現形式。并且,課程對象決定了課堂樂器的生命力在于合奏,由于對個體技能不可能有很高的要求。個體獨奏的表現力是受制約的,追求合奏的立體美自然成為小學器樂教學應該著力實現的重要目標。小學六年的學習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所以,教師要有計劃、有梯度地推進合奏教學的學習,打造多聲部音樂的立體美感。
1.先入為主
傳統的器樂教學都是遵循單聲部到多聲部過渡的線性教學原則,近年來音樂新體系教學推崇音樂教學應該多聲部立體教學入手。在學習之初,就要以先入為主的原則,從多聲部的節奏朗讀入手,把聲勢轉換成節奏,進而進行節奏和立體音效訓練。
2.梯度推進
有了一定的積累,就可以將打擊樂器和旋律樂器的多聲部語言匯集在一起,形成一個小型作品。長此以往的訓練會讓學生的器樂表達得到全方位訓練,逐步達到很強的表現力,輕輕松松就可以合作創造出豐富立體的音響美感。
3.綜合練習
到了高年段,可以結合教材做一些改編,給學生做綜合練習和展示。
多聲部音響是一種豐富的立體美,高級別的聽覺審美體驗??此七b不可及,其實只要從一開始就孜孜以求,最終一定能夠達到理想中的審美彼岸。
三、結語——審美培養
以聽審美,美入心田。在小學課堂器樂教學中,聽覺審美培養至關重要。要把聽覺審美有機地融合進教學實踐中,把美的體驗貫穿于整個課堂器樂教學過程之中。通過對美的發掘,將教學的各個環節都在美的指導下有序進行。通過對聽覺審美體驗,培養學生美好的情操和健全的人格,進而激發他們對音樂的理解與把握,形成一種長期學習的興趣。
作者簡介:姚直元(1978—),男,浙江寧海人,一級教師,研究方向為小學音樂教育。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4017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