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聚焦核心素養,讓聽、唱練習走進中學生的心中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隨著新課程標準的出臺,中學生音樂學科的核心素養培養目標也隨之建立。本文通過對音樂課堂中聽、唱練習的教學實例,探討和思考培養學生審美感知和藝術表現的有效方法。
  【關鍵詞】核心素養;審美感知;藝術表現;江南小調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根據2017版《普通高中音樂課程標準》所述,中學生音樂核心素養包括審美的感知、藝術的表現和文化的理解等方面。其中,審美的感知和藝術表現能力無疑是廣大初、高中學生綜合素質全面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A教學階段音樂課堂應該重點培養學生對音樂的感知能力和表現能力。最有實效的教學就是課堂的聽、唱練習,但在教學實踐中出現了諸如音樂課堂過度娛樂化、藝術內核空心化、學生感受單一化等問題。本文通過筆者自身的教學實踐,聚焦核心素養,談談利用聽、唱練習讓音樂課堂回歸育人本質的一些感悟。
  一、注重感知的升華,讓學生在直觀感受中提高“聽力”
  審美的感知是發現藝術之美,捕捉和欣賞藝術之美的能力,是包括各類感官在內的外界感受和內在情緒的關聯過程。對音樂作品的感受主要是通過“聽”,對學生聽能力的培養是培育其審美感知的重要步驟。當然,這里的聽的能力不僅僅是指傾聽事物的能力,還包括捕捉音樂對象藝術內涵的能力。面對身心尚未完全成熟的中學生,利用他們好奇心強和情緒易感染的特點,通過聆聽音樂作品,對他們進行有計劃的感知訓練可有效提高學生對音樂要素、音樂風格、體裁形式乃至情緒感受等方面的獲取能力,實現“聽”的鍛煉。
  以人教版七年級下的《無錫景》一課為例,筆者在歌曲教學中細化了聆聽的環節設計。
 ?。ㄒ唬├门錁芬曨l,輔助建立歌曲場景
  課堂引入階段,筆者借助一個以《無錫景》作為背景音樂的地方旅游宣傳視頻激發學生的好奇心。讓學生直觀感受歌曲中所描繪的場景,通過視覺和聽覺的互動融合提取信息。美國心理學家塞爾格曼認為,幫助學生建立場景能讓他們以更積極的心態面對學習活動本身。而視頻中無錫的美景和歌曲相得益彰,有效地調動了學生對歌曲的熱情,提高了學生對《無錫景》一曲的好奇心和認同感。為課堂積極活躍的氣氛定好了基調。
 ?。ǘ┍婀澴唷⒆R樂器、撫旋律,認識歌曲架構
  歌曲的聆聽、藝術的感受本就是一個由表及里,由簡到繁的活動過程。認識歌曲的節奏和旋律才能更好地體會歌曲的思想意境。認識各類樂器,了解它們各具特點的音色和表現力才能更切實地感受歌曲所想要表達的情感?!稛o錫景》一曲2/4拍的節奏配合婉轉悠揚的旋律將地方美景徐徐道來。特別是在曲調上,起、承、轉、合四部相互配合,一個高轉后的徐徐下降,讓人仿佛坐在小舟上沿著江南彎曲的小河順流而下,欣賞沿途的美麗風光。樂器中大量使用了管弦的絲竹之音,柔和的音色將江南水鄉的意境營造得更加豐滿。學生對歌曲各個要素的聆聽能力和把握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所以,這種結合相關音樂知識的遞進式傾聽訓練是音樂課堂中感受和欣賞領域不可或缺的內容。
 ?。ㄈ┵p風格、知內涵,提升音樂教學價值
  民族特色的音樂中蘊含著大量的情感和文化。教師更應注重引導學生聆聽作品的核心內在,推動學生對作品獨特風格特征的感悟?!稛o錫景》是以江南吳儂軟語演繹的小調歌曲,歌曲為五聲宮調式,在民間流傳已經過百年。歌詞幾經變化,多以描述無錫的風土人情和江南的歷史名勝為主,結合清新流暢的曲調可謂是江南水鄉美景的最佳配樂。在解析歌曲結構后讓學生重聽歌曲的起、承、轉、合四部分。然后在課堂的提升階段,以曲調為基礎,對比聆聽同為江南小調的茉莉花,讓學生感受江南小調的精髓之處。
  音樂欣賞的目的是為了提升學生的審美感知,筆者在教學中更注重音樂學科的聽覺規律,運用抓關鍵、對比聽等方式促使學生對音樂文本的風格特征和藝術內涵的感受能力進一步加深,從而實現音樂教學的價值最大化。
  “聽”是人們增長知識的重要途徑,也是人們全面正確認識事物的一種能力。“唱”是人們對音樂藝術最普遍的表現方式,也是音樂教學訓練的起點之一。
  二、增強學生的藝術表現力,唱出自己的情感
  歌唱是中學生的基礎能力,不過,當下的音樂課堂有不少片面追求娛和多樣化的現象,往往對歌唱等基本能力的訓練有所忽視。這種片面追求課堂形式與氣氛的做法顯然不利于學生創造能力與藝術表達能力的培養,違背了音樂學科教學發展規律。教師應該讓歌唱教學以簡單實用的形式重回課堂,讓每個學生都能通過歌唱表達心中的藝術之美。還是以《無錫景》一課為例,筆者以三階段的歌唱實現對學生藝術表現力的培養。
 ?。ㄒ唬┳x譜,低聲吟唱
  通過歌唱表現音樂之美需要一定的技能和知識。學生對歌譜的讀取能力是其歌唱時自由表現的基礎?!稛o錫景》的簡譜工整明晰,曲調悠揚、節奏舒緩,是中學生練習讀唱的良好對象。筆者在最初的視頻引入后設計了學生讀譜吟唱環節,讓學生練習讀譜能力的同時通過自己的聲音近距離體會《無錫景》的曲式特點和意境。
 ?。ǘ┞蓜?,大聲齊唱
  中學生要能夠自信地、有情感的演唱歌曲,由于教學時間的限制,齊唱較獨歌唱更有效率。筆者安排學生在熟知歌曲架構后用熱情的聲音大聲齊唱,并通過團體的手勢變化、軀體擺動等動作來表現歌曲的節奏和韻律。讓學生在合作中感受藝術的魅力?!稛o錫景》一曲中有不少吳方言的特別發聲方式,個體通過跟隨團隊的腳步更容易接受這些特點,矯正自身的不足,同時也不易挫傷唱好的信心。中學階段的音樂教育本就是面向全體學生的教育,音樂課堂更多地應該成為全體學生藝術表現的舞臺。
 ?。ㄈ┤∫?,改編再唱
  藝術的表現力側重的是意境和內涵,而不是外在的形式?!稛o錫景》一曲用音樂描繪了一幅江南水鄉的美麗畫卷,但多是無錫的特色。為了增強學生對音樂表現力的理解,筆者結合故鄉常熟的特點重新進行了填詞,改編成了《常熟景》。讓學生在最后的改編再唱環節中用常熟的方言對家鄉進行歌頌。借助對故鄉的驕傲和熱愛增強對這一江南小調的理解并更好地實現藝術表現和情感抒發。
  音樂的表現力主要是真摯情感的表達。教育學家巴班斯基認為:“教學活動不容許有千篇一律的死板現象。”想要喚起學生內心的情感,增強他們歌唱的表現力還有很多其他的切入點,比如《長江之歌》中的愛國情懷、《青春舞曲》中熱情洋溢的青春感悟等。
  音樂是聲音的藝術,更是情感的載體。引導學生唱前多傾聽、唱時多動情、唱后多思考,突出情感體驗和共鳴,從而實現提升學生藝術表現力的目的。
  三、發揮教學的感染力,提升學生對音樂的認同感
  無論是靜心的聆聽和感受還是抒情的歌唱和表達,對音樂藝術的認同和情感是促使學生提升藝術核心素養的內在動力。音樂教育其實也是情感教育。讓音樂的聽、唱教學深入學生內心,喚起他們內在的情感和對音樂的熱情。在學習音樂藝術形式的同時提升學生的精神境界,豐富他們的情感,增強藝術表現力。
  一聽一唱、一靜一動、一入一出,拉近了學生和藝術之間的距離,推動了學生去感受“美”、欣賞“美”和創造“美”。當我們的學生認同并習慣用音樂表達自身感受和情感的時候就是其音樂學科核心素養得到有效培養的時候。
  作者簡介:傅曉涵(1981—),女,江蘇常熟,常熟市昆承中學,中學一級教師,研究方向:聲樂、合唱。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40222.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