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藝術歌曲《嘉陵江上》的創作特征及藝術價值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嘉陵江上》這首藝術歌曲含有革命思想和藝術技巧,在音樂史和革命史中有著雙重的意義。文章簡單介紹了歌曲的影響力和藝術價值,重點分析了歌曲的創作特征,從而進一步深刻認識其非凡的價值。
  【關鍵詞】《嘉陵江上》;藝術歌曲;創作特征
  【中圖分類號】J642                             【文獻標識碼】A
  引言
  《嘉陵江上》是由端木蕻良先生和賀綠汀先生創作的杰作,是一首比較老的藝術歌曲,采用了中西合璧的創作手法,曾在那個年代激勵了無數像我們一樣的熱血青年參加到革命斗爭中。這首歌曲表達了作曲家對家鄉的思念和收復家鄉的信心,受到人民的深深喜愛,并且早已融入了多種教材之中,一直到現在還在各地演唱,多以男高音獨唱形式出現。通過對歌曲的分析,使讀者了解這首歌所表達的情感和在歌唱中心理變化所起的作用。
  一、藝術歌曲《嘉陵江上》的創作特征
  (一)歌詞形式富有詩的朗誦性
  詞作者端木蕻良經歷了黑暗的時代,對革命的渴望使他獻身于革命斗爭中。歌詞形式是用長短不一的語句所構成,是散文體新詩的風格,是一首具有敘事性和戰斗性為一體的歌曲,具有朗誦性。從歌詞的內容上看,第一句“那一天,敵人打到了我的村莊”是一個半句,緊跟其后,第二句 “我便失去了我的田舍、家人和牛羊”,本句結束,表現了詩人的失望之情。根據詩的朗誦造成音樂的悲憤情緒,到了第三句故鄉泥土的芳香好像真的陣陣傳到了鼻前。接下來情景一轉,置身于嘉陵江邊,演唱時的音色突然從低沉轉為明亮,表達出作者的悲憤之情。結尾描述詩人心田中突然出現的想法:“我必須回到我的故鄉,為了那沒有收割的菜花。”接著以堅決的態度寫出“和那餓瘦了的羔羊!”后面“我必須回去”是堅決的,“我必須回去,從敵人的刺刀叢里回去!”這時全曲的情緒發展到最高潮,需要更加堅決的態度才能表達,之后是本段最后一個高潮,結束。
 ?。ǘ﹩味壳浇Y構
  歌曲中使用的音樂結構為不帶再現的單二部曲式,節拍是3/4拍,適時地突出強拍,結合弱起、切分音及三連音,使得音樂跌宕起伏、充滿變化。節奏與歌詞相互結合,歌詞的長短不一使得節奏表達方式也較為自由,具有抒情性、戲劇性。在歌曲中有多種節奏,主要節奏是三連音,有強烈推動感,再加上休止符的終止頓挫和長音的情感積累,推動著歌曲的情感向前流動。
  伴奏形式為鋼琴,鋼琴織體較為自由,按歌唱者的速度和情感來演繹,需要注意情感的連貫性和樂句情緒的連接,保持作品的完整連續性。非常罕見的是歌者和鋼琴伴奏的結合,第二段的鋼琴伴奏的聲音效果更為豐富和復雜,如琶音的使用和后半拍的前十六分音符音型,短促有力。
  這首歌分為兩個部分,有八個樂句。整體而言,促進整首歌曲發展的樂句和樂段結構基本上是不平衡的,這有利于情感的發揮。前奏由兩個5+4的不平衡樂句組成;第一個樂段(10—39)由五個4+5+7+7+7結構的樂句構成,一共30個小節,由5個樂句組成,為b小調,語句逐漸加長,映現出感情的一步步高漲,使音樂得到更好的發展,同時也為下段做了鋪墊,形成對比。第二個樂段(43—61)由三個7+6+6結構的樂句構成,一共19個小節,3個樂句組成,調性較復雜,從e小調到關系大小調G大調,再回到b小調,規模比前段小,結構仍不穩定,按照歌詞的朗誦和語言的劃分。如第一句音樂的進行是一大句,演唱時分為兩個小句,所以規模加長了;第二句的歌詞“我必須回去,從敵人的槍彈底下回去!我必須回去,從敵人的刺刀叢里回去!”情緒憤怒急迫,音樂短促有力,造成緊張氣氛;第三句字并不多,旋律線條卻故意拉長,形成了音樂情緒上的一種回歸。兩段在情緒和速度上形成對比,一個悲傷,舒緩;一個緊張悲憤,較快。
 ?。ㄈ┢鸱男勺呦蚺c悲傷的小調色彩
  歌曲的發展方式在許多部位中都采用了西洋旋律,具有雄厚、豪邁和沉穩的特質,音調介于歌劇宣敘調和詠嘆調之間,由強烈戲劇性的兩段構成。
  第一段表達的是悲劇性的回憶。序曲以八度的跳躍開始,而后以模擬的二度和四度的復調手法,進入這個有力的歌聲,六度的跳躍,持續的強音喚醒沉睡的記憶。在句子的末尾,兩個音階的長音較低。核心語調是深沉的、哀傷的、憤慨的,是歌曲中心思想的體現,這使得歌曲的邏輯結構非常嚴謹。
  第二部分為前后段兩段,八個樂句,以穩定音來結束。果斷的節奏型、強力度的音調朗誦,將歌曲一步步地推向高潮。直至樂曲最后的高音F,達到高潮的頂峰。
  在音階中使用吉普賽音階,整首歌用b小調創造悲劇性的氣氛。中段使用e小調、G大調,最后回到主調上。
  二、藝術歌曲《嘉陵江上》的藝術價值
  《嘉陵江上》這首藝術歌曲含有革命的思想和藝術技巧,在音樂史和革命史中體現出抗日思想和音樂本身意義,是其至今仍有強大藝術生命力的一個重要原因。眾所周知,在抗日戰爭時期,革命的斗爭手段多種多樣,而音樂是其中不可或缺的手段之一,反映了人民的心聲和社會的現實,起到團結人民群眾、鼓舞軍隊士氣的作用。由于時代的局限性,也為了革命的需求,絕大多數的歌曲創作失去了音樂本身的藝術性。
  而《嘉陵江上》則是那少數具有音樂本身藝術性的抗戰歌曲,在此基礎上還大膽地引用西方創作手法,可謂是別具一格,不僅賦予這首歌曲本身強大生命力,還為之后其他作曲家的創作開辟了一條新的道路。該作品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其價值不只局限于時代的反映,雖然現代人已經遠離了殘酷的戰爭,也沒有體驗過戰火紛飛,但是每次聆聽到這首歌,依然能重返那慘烈且悲憤的環境,是一首具有愛國教育意義的藝術歌曲。
  參考文獻
  [1]王維平.藝術創作中的和諧美——以藝術歌曲《嘉陵江上》的創作和演唱為例[J].藝術教育,2007(3):71,83.
  [2]楊秀.藝術歌曲《嘉陵江上》分析[J].大理師專學報,2001(1):83-84.
  [3]武鵬.淺談歌曲《嘉陵江上》的創作與演唱[J].咸寧學院學報,2011,31(2):103-104.
  [4]張蕾蕾,李恩忠.智能交互背景下鋼琴藝術指導與聲樂演唱的合作關系——以《嘉陵江上》為例[J].藝術百家,2015,31(2):229-230.
  [5]賀綠汀,崔世光.嘉陵江上[J].鋼琴藝術,2002(6):56-63.
  [6]李銘磊.淺析賀綠汀的聲樂作品《嘉陵江上》[D].太原:山西大學,2013.
  作者簡介:秦浩杰(1994—),男,河南省安陽市人,云南藝術學院音樂學院研究生,研究方向:聲樂。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40245.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