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舒伯特藝術歌曲鋼琴伴奏的藝術性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舒伯特的藝術歌曲將旋律、調性、和聲、曲式結構等作曲手法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呈現出獨特的藝術性。本文以他的藝術歌曲《菩提樹》為研究對象,從曲式結構、和聲調性的布局、伴奏織體三個方面探究鋼琴伴奏寫作的藝術特色。
  【關鍵詞】舒伯特;鋼琴伴奏;曲式結構;調性;和聲;織體
  【中圖分類號】J624                             【文獻標識碼】A
  音樂是時間的藝術,當音樂作品的寫作符合聽眾的審美心理活動,在有限的時間空間里展現出變化統一、跌宕起伏的情感波浪線,才能使它的藝術感染力得到淋漓盡致的體現。鋼琴伴奏作為音樂作品的有機整體,它的設計需要符合音樂作品的結構布局、音樂形象以及音樂作品所表達的內容。
  《菩提樹》創作于1827年,是聲樂套曲《冬之旅》中的一首經典歌曲,為男生獨唱與鋼琴而作,取材于德國詩人威廉、繆勒的詩集,其音樂情緒極為慘淡傷感,像一位詩人的悲情音樂告白?!镀刑針洹访枥L了一個失戀的流浪者,在寒蟬凄切的冬夜里經過一棵菩提樹,憶起往日甜蜜的舊夢,突然一陣寒風襲來,又重新回到殘酷的現實,繼續過著流浪的生活。
  一、曲式結構特征分析
  《菩提樹》的曲式結構為帶再現的單三部曲式,全曲可以劃分為引子、單三第一部分、單三中部、單三再現部和尾聲五個部分,其曲式結構圖式如下。
  引子(1-8):開始是一段描寫性的引子,十六分音符的三連音在E大調的主、屬和弦的襯托下連綿不斷,最后在E大調的屬和弦上終止,預示著第一部分的出現。
  A樂段(9-24):描繪出流浪者對美好時光的向往之情,分為四個樂句,主調為E大調,第一樂句的旋律以平穩級進和三度小跳為主,好像在訴說著一個動人的故事,分為2+2的兩個樂節,在E大調的主和弦上結束。第二樂句重復第一樂句,第三樂句采用新的寫作手法,連續上行級進的旋律推動著音樂的發展,一氣呵成,在E大調的屬和弦上開放結束。第四樂句變化重復第三樂句,分為2+2的兩個樂節,在主調上收攏結束。最后,音樂經過4小節的間奏進入了A1樂段。
  A1樂段(29-44):為單三第一部分的反復,在調性上與A樂段形成鮮明的對比,進入主調E大調的同主音小調e小調,音樂情緒變得更加暗淡,流浪者重新回到了殘酷的現實之中。
  B樂段(46-53):采用對比中段的寫法,為4+4的兩個樂句構成的對比樂段。第一樂句的調性為e小調,分為2+2兩個樂節,在e小調的六級和弦上開放結束。第二樂句調性為C大調,于51小節進入此曲的黃金分割點,旋律中八度大跳音程的加入,使音樂情緒更加激動。最后四小節的間奏在主調的屬持續上發展著,音樂很自然地進入了再現部。
  A樂段(59-76):在主調上再現,主題旋律原樣再現,伴奏聲部三連音音型的頻頻出現,表現了主人公的思鄉之情與日俱增。
  尾聲(77-82):與引子主題遙相呼應。
  二、調性、和聲特征分析
  調性與和聲是傳統音樂存在的靈魂,調性與和聲的布局特點體現了特定歷史條件下作曲家的創作手法和創作風格。在《菩提樹》這首作品中將歌詞情緒的發展與整體的調性和聲布局有機融合在一起。
  《菩提樹》這首作品的調性布局為:E大調、#c小調、E大調、e小調、E大調、e小調、C大調、E大調。它的調性布局體現了浪漫主義時期以同主音大小調交替和三度調性關系為其特征。在呈示樂段里,調性的布局彰顯了不斷迂回的特征。在A與A1段中,調性表現為同主音大小調交替的特征,與歌詞里的情緒變化一脈相承。A樂段采用大調式比較明朗,體現了一種美好的回憶。A1樂段采用同主音小調,色彩比較暗淡,體現著回到現實生活中的痛楚之情。B樂段采用三度關系的調性布局,與呈示樂段形成鮮明的對比。最后,再現段又回到主調E大調,形成調性的再現,描繪出流浪者在背井離鄉之后對回到家鄉的憧憬之情。
  《菩提樹》在和聲布局方面將單純的和聲與復雜的和聲相結合,在聲樂部分和聲比較簡潔,基本上體現為主和弦與屬和弦的交替進行,其中伴隨著重屬和弦的使用。而在前奏或間奏中和聲復雜化,和聲節奏加密,和聲以線性和聲為其特征,副屬和弦、導七和弦、變和弦以及屬持續等一系列不穩定和弦的使用。如引子部分,調性在E大調上開始,前4個小節的和聲表現為主和弦與屬和弦的交替進行,第5小節開始進入#c小調,其和聲進行表現為:t-DⅦ7-t-DⅦ7-t-DⅦ7∕S-S6-D46∕S-S,接著以S為共同和弦,進入關系大調E大調。其低音體現了線性和聲的思維,和聲節奏以一個八分音符為一個單位,增強了音樂的動力性。
  在樂曲中段到再現段之間的間奏調性建立在E大調上,整個低音在屬持續上發揮著,第55—56小節的和聲進行為:s-T-sⅡ-DⅦ7∕sⅡ-T-sⅡ-DD-D-sⅡ-D-T,其下屬和弦為和聲大調的降六級。
  三、鋼琴伴奏織體特征分析
  《菩提樹》鋼琴伴奏織體的寫作構思嚴謹,巧妙地與歌唱聲部結合在一起,將音樂層層推進。引子部分采用連續三連音的節奏特征,描寫了寒風凜冽,雪花飛揚的場景,這一伴奏織體寫作特征貫穿全曲。A樂段采用柱式和弦的伴奏織體,右手采用和聲襯托的方式與主題旋律呼應著,描寫了流浪者憂傷的回憶。Al樂段的伴奏織體采用分解和弦琶音的形式,描繪了流浪者漂泊不定的凄涼生活。B樂段的伴奏音型沿襲了引子部分十六分音符的三連音音型,描寫了主人公內心悲涼的情緒和堅強不屈的性格特征。再現A樂段的伴奏織體與Al樂段相同,鋼琴的低音聲部建立在主、屬持續音上,和聲的力度進一步加強。
  舒伯特的藝術歌曲將旋律、調性、和聲、曲式結構等作曲手法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表達著詩歌獨特的內涵,體現著音樂的意境。因此,研究藝術歌曲的創作特征對鋼琴伴奏的寫作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陳榮光.舒伯特獨唱歌曲之研究[M].臺北:全音樂譜出版社,2010.
  [2]金慶云.冬旅之旅[M].臺北:萬象國書股份有限公司, 1995.
  [3]狄其安.怎樣為歌曲寫鋼琴伴奏[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10.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40262.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