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薩克傳統唱法及藝術性分析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本文通過了解哈薩克族的音樂歷史,明確他們形成的傳統唱法,深層探索其涌現出的藝術性,進而為我國民族音樂體系的研究提供有效依據。
關鍵詞:哈薩克;傳統唱法;藝術性;民族
哈薩克族將大自然豐富多變的特點,和自己的親身經歷、情感變化等都融入到了音樂和歌聲中,并隨著時代的變遷而完善,以此構建了具備獨特民族風格的音樂體系,并在我國民族音樂體系中占據重要地位。下面對哈薩克傳統唱法及藝術性進行研究與分析。
一、背景介紹
哈薩克族非常喜歡音樂,且有“駿馬和歌是哈薩克的翅膀”之說。受遺傳基因和民族特性的影響,哈薩克族在歷史發展中涌現出大量的優秀藝術人才,他們通過應用哈薩克族獨特的歌唱特點,充分展現了生活中的真實情感。了解哈薩克族現有歌曲可知,其最常應用的民族樂器就是斯布孜合、冬不拉等。其中以冬不拉最受觀眾歡迎。哈薩克族應用的樂器都有便于攜帶、演奏操作簡單等優勢。研究哈薩克族可知,哈薩克可以譯為“避難者”,他們的祖先就是兩漢時期的烏孫、康居等部族,主要居住在新疆伊犁、木壘哈薩克自治縣等區域,大部分都過著逐水草而居、按季節轉移牧場的游牧生活。受獨特生活方式所影響,哈薩克族人的性格非常直爽,且好客。哈薩克人的一生都是在歌聲和冬不拉的伴隨中度過的。剛出生的嬰兒要在歌聲中迎來三次晨曦,接受人們三天三夜歌聲的祝福;哈薩克族人在走完人生之路,遠離人世后,族人會為他唱四十天的挽歌,回憶死者的生平和德行。詩人阿拜曾說道:詩歌給嬰兒打開人生的大門,也陪伴死者踏入天國的途徑。本文在了解哈薩克族歷史發展背景后,明確認識到音樂對哈薩克族的影響,這對為研究不同類型傳統唱法而言具有積極作用,以此為我國民族音樂體系的探究工作奠定基礎,促使我國傳統民族文化得到有效傳承。
二、分析各類傳統唱法及其藝術性
(一)原生態唱法
這種唱法是以全民族的根源為前提條件,結合所在區域特點和演唱形式。哈薩克族的這種傳統唱法出現在新疆北疆阿勒泰葉爾特斯河流域、伊犁河流域等區域。以貝勒為例,他很多時候選擇在公共場所演繹這種唱法。哈薩克族生活的地方不同,所以不同地區形成的不同音樂風格和演唱特點,最終為哈薩克傳統唱法提供了有效依據[1]。
了解實踐案例可知,這種傳統唱法在演唱過程中的特點主要分為以下幾點:其一,需要加大對作品內部力量與技巧的關注。每首歌曲都具備獨特的音樂旋律和內容,而歌曲與歌詞的關系非常緊密,只有兩者非常和諧的情況下才能獲取一首完整的作品。其二,關注演唱的技巧。不管歌曲、旋律線都哪些優勢,最終歌曲是否可以展現出強烈情感和感染力,主要取決于演唱者。這是因為歌唱者的演唱技巧、二次創作等都影響著歌曲向聽眾展現的效果,若是表演的不好,很容易影響聽眾對歌曲的接受性。
(二)闊麥依唱
這種唱法最初出現在八世紀,也叫做“庫爾酷爾麻”,屬于“喉音”藝術。求展現出了高山、草原等云淡風輕、壯闊、無邊及廣袤等特點,并體現出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彼此融合的情感變化,促使聽眾可以在音調的變換中凈化自己的心靈,進而進入到一個全新的環境中。以沙爾古森·阿布都熱合曼為代表的歌唱家都是這種傳統唱法的傳承者,在民族音樂體系和哈薩克族音樂歷史中占據重要地位。
了解實踐案例可知,闊麥依傳統演唱方法展現出的藝術特點主要分為以下幾點:其一,這種演唱方式是通過振動假聲帶的方式進行演唱,聲帶很多時候振動,但有時又不振動。其展現出的歌曲最大的優勢在于聲音清晰明了,產生的影響劇烈。在訓練和演唱過程中,演唱者在胸腔共振的同時,調節口腔的形狀,可以獲取多種類型的聲音。其二,這種傳統演唱方法需要演唱者引用獨特的聲音技巧。一方面,先放松自己的聲帶,通過閉氣技巧發出粗壯的氣泡音,進而構成低音聲部;另一方面,在形成低音聲部的基礎上,科學調節口腔共鳴,展現出具備金屬聲的高音聲部,最終獲取極具特色的聲音。在這一階段,聆聽者可以明確聽到一個人在同一時間發出兩種聲音,一種聲音為高音區的曲調,另一種聲音為低音區的持續音。[2]
三、日常生活習俗唱法
這種傳統唱法分為很多種,如阿肯彈唱、搖籃曲等,一般情況下音階主要引用七聲音階。旋法會引用最常見的呼喊式音調,且通常出現在曲子的開頭,大都由主音和其四度音、五度音等旋律音程形成。
以阿肯彈唱為例,其作為哈薩克民族流傳久遠的民家傳統藝術形式,是日??梢姷囊环N唱法。每到阿肯彈唱會,族里的人們就會來到鮮花盛開的草原上上,穿著盛裝,騎著駿馬,并彈著冬不拉載歌載舞。一般情況下,會持續很多天。了解實踐案例可知,阿肯彈唱的形式主要分為兩種:其一,阿肯懷抱冬不拉自彈自唱。這種方式主要用來演繹傳統的敘事長詩和民歌。其二,對唱。這種方式可以是一對一的唱,也可以是多人對唱。其最大的特點就是即興創作,具備賽歌的特點,不但充分展現出哈薩克族的生活特色,而且有為歌唱增添了活躍性。一般情況下,他們選擇演繹的內容包含了詼諧歌、頌歌等五種類型。當前,阿肯彈唱不只作為一種藝術表演形式存在,也是一種智慧和才華競技,在演繹過程中充分展現出了草原游牧民族的獨特魅力。
四、結語
綜上所述,在新時代發展背景下,受各種文化與科技技術的影響,我國傳統民族文化的宣傳比較少,此時為了讓少數民族音樂文化在歷史長河中不斷壯大,要增加對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的關注,尤其是哈薩克傳統唱法及藝術性的認識。上文通過結合實踐案例對其進行了深層探索,并對當代優秀的哈薩克族歌手們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他們會用自己獨特的魅力和動聽的歌喉,向國家、社會及群眾,強烈的表達出對祖國和新疆的熱愛之情。
[參考文獻]
[1] 賽力克·哈勒木汗,古麗江·卡熱木.論哈薩克族民歌文化特點[J].新疆大學學報(哲學社會·自然科學),2015,02:46-49.
[2] 古麗孜亞·扎肯.淺談聲樂教學中對哈薩克族學習者進行幾種唱法的教學嘗試[J].教育教學論壇,2013,27:116-118.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3233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