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淺談小學英語課堂教學提問的藝術性策略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 本文分析了小學英語課堂教學提問的現狀,指出目前小學英語課堂教學中存在設計問題缺乏層次性、趣味性、新穎性等問題,并結合案例探討了小學英語課堂教學提問的藝術性策略。
  【關鍵詞】 小學英語;課堂提問;藝術性策略
  現代教學論指出:教學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的統一,這種統一的實質是師生間的互動。課堂提問作為課堂教學的重要形式和師生互動的主要途徑,具有重要的教育功能,如更好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集中學生注意力,檢驗學生理解情況,啟迪并發散學生思維,增強師生互動性等。合適精巧的課堂提問是一種藝術,往往能把學生帶入一個奇妙的問題世界,激發學生求知的欲望,鼓勵他們努力尋求開啟問題大門的鑰匙,從而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綜合運用語言的能力。筆者認為,科學巧妙地設計課堂提問,是實現小學英語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必要途徑。
  然而,在我們平時的課堂教學實踐中,課堂提問的效果卻不能盡如人意。尤其是小學英語閱讀課,信息量大,知識點多,設計課堂提問成為一個嚴峻的挑戰。不少教師,僅從自己的角度出發設置教學環節,設計課堂提問,一廂情愿地以為這就是給學生“量體裁衣”。導致課堂上看似有互動卻是“偽互動”,看似有效果卻是“偽效果”。
  一、低效提問,帶來“偽互動”
 ?。ㄒ唬└∮诒砻?,不見層次
  教師在備課時缺乏深度思考,僅將比較淺顯的問題做一些羅列。比如時間、地點、人物、干什么等。學生積極發言,小手如林,回答問題干脆利落,完整完美。課堂呈現生機勃勃的景象。其實,細細想來,教師在設計問題的時候呈現從易到難的梯度了嗎?不假思索得出的答案含金量幾何?教師是否權衡這類簡單問題在課堂提問中所占的比重,使課堂提問能更科學、更有效地促進學生語言和思維的同步發展呢?
 ?。ǘ┬问絾握{,缺乏趣味
  愛因斯坦曾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苯滩纳峡菰锏膬热莺挽o止的圖畫,常常無法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冷冰冰的語法和詞匯,更是不能激起其濃厚的學習興趣;一連串的類型雷同的提問,亦無法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我們不得不思考,我們設計的問題是否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特征?我們采用的提問手段和方式是否靈活多樣又不失趣味?
 ?。ㄈ┮幏队杏啵路f不足
  我們不難發現,整堂課教師按部就班地按照既定目標完成教學任務,提問順暢,師生配合默契,教學效果不錯。但是,時隔多日回想品味的時候,竟發現沒有讓人記憶猶新的環節。聽課者是這樣,學生亦是如此。有效新穎的課堂提問,能讓學生眼前一亮,過目不忘。
  綜合以上幾個現象,我們發現小學英語課堂教學中設計問題存在缺乏層次性、趣味性、新穎性等問題。教與學的過程應是師生共同參與、相互作用,能夠創造性地實現教學目標的過程。那么,藝術性地設計一堂閱讀課的提問,以使所設之疑凸顯層次、饒有趣味、精巧新穎迫在眉睫。
  二、巧妙設計,走向“真效率”
 ?。ㄒ唬┚你@研文本,科學設計問題
  陶行知先生云:“發明千千萬萬,起點是一問,智者問得巧,愚者問得笨。”教師備課時要盡量了解學生的基本情況,研透本課時的教學目標,在此基礎上設計目標明確的問題,如導入銜接的問題,知識理解的啟發性問題,觸類旁通的發散性問題,歸納總結的聚斂性問題,溫故知新的復習性問題等。
  設計問題要精巧有層次。如譯林新教材3A第一單元的“story time”板塊,呈現了Mike在新學校的第一天的學習生活。他先后和新老師Miss Li以及新同學Liu Tao和Su Hai互致問候,最后Miss Li給學生上課。教師可先呈現主人公Mike。隨后拋出第一問:Who can you see in the story?引導學生帶著問題看卡通片,認識故事中的人物。隨即呈現第二問:Mike和同學是如何打招呼的?學習新知“Hi”“Hello”“Good morning”。再進一步以通過聽音選擇的方式追問:Mike和Miss Li是如何打招呼的,學習新知“Good afternoon”。最后,引導學生通過深入閱讀猜測故事中“class”的含義。本課時是三年級學生第一次接觸英語課文,有的老師覺得基于閱讀材料設計問題無從下手,如此選擇從易到難、層次清晰的幾個問題步步推進能讓學生跟著老師在理解的基礎上學得輕松,學有所得。
 ?。ǘ┡d趣導向引領,內容形式兼備
  德國教育家赫爾巴特說過:“如果教師的提問能引起學生的注意,就能使學生在每個階段都連貫地表現為等待、探索和行動?!边@樣課堂活動就能順利高效地進行。通過靈活多樣的提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這一點對小學生尤為重要。心理學研究表明,小學生的注意力集中水平比較低,只要是生動的,新鮮的事物就能引起他們的注意,所以教師在設計問題時必須考慮到這一因素,采取多種有效方式,努力提高課堂效益。如利用多媒體手段圖、文、聲、像并茂,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又或利用簡潔形象的板書提出問題,用利于操作的實物引出提問等。
  譯林新教材4A Unit7“Story time”部分呈現的是愛心義賣的場景。教師通過出示和Miss Li的QQ對話,過渡到他們學校為了捐助災區兒童舉辦的義賣活動。Miss Li詢問學生是否愿意看看義賣現場。學生帶著好奇心觀摩了義賣現場,學習興趣在上課伊始就被激發出來。教師帶領學生走進文本,整體感知,思考答疑。教師牢牢依托“愛心義賣”這一情境設計問題,通過多種形式的提問,逐一呈現并學習人物、物品、價格。最后,教師像變戲法似的把板書的重點勾勒出來,學生驚嘆居然是一個插上翅膀的愛心。教師繼續設疑:Is 20 yuan enough?文中籌集到的20元善款是否足夠?學生作否定回答,課堂自然延伸拓展,學生用所學句型進行現場義賣。這節課的成功之處就在于教師善于抓住學生保持注意的節點,控制好設置問題的節奏和形式,把學生的感官和情緒在合適的時機調動得恰到好處。
  (三)抓住提問契機,力添點睛之筆
  孔子云:“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就是說,不到學生求通而未通時,不啟迪他;不到學生欲言而未能言時,不開導他。教師要盡可能抓住課堂上一些預設之外的新信息、新情境、新問題。尤其當師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得到充分發揮時,教學過程就會遠遠比預定的生動、活潑、豐富得多。教師應即時發現這些鮮活的教學資源,抓住契機因勢利導。
  例如譯林新教材3A第二單元的“story time”板塊,呈現了早晨同學們陸續來到教室并互相問候的場景。通過Su Hai的自我介紹以及Mike與Liu Tao的對話呈現本單元句型。在模仿跟讀課文錄音的環節,老師提醒學生注意一個細節,當讀到“Are you Wang Bing?”這句話的時候,錄音中“Are you”后面有所停頓,老師順勢問為什么。通過短暫思考,有一小部分學生得出答案:因為Mike不確定面前的同學是誰,所以在猶豫地進行猜測。這樣,在教師的問題引導下,學生進一步體會了角色的感情,理解了課文的內容,也提高了朗讀的興趣。
  文本是靜止的,問題卻能讓它活起來;文本是平面的,問題卻能讓它立起來。小學英語課堂教學的提問是一種技巧,更是一門藝術。教師俯下身來,蹲下身去,立足學生角度,以興趣為導向,精心鉆研文本,科學設計問題,抓住有利契機,為高效英語課堂教學保駕護航。由此產生的“真互動”使得課堂變得充盈而生機勃發。
  【參考文獻】
  [1] 蔡綠妍. 小學英語新課程教學法[M]. 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
  [2] 張小皖. 小學英語有效教學實用課堂教學藝術[M]. 世界圖書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09.
  [3] 陳艷蘭. 小學英語課堂提問的藝術性探討[J]. 科普童話,2018(30).
  [4] 雷海英. 提問的藝術——小學英語課堂有效提問的策略研究[J]. 新課程(綜合版),2018(9).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4801444.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