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湘西土家族“哭嫁歌”的藝術特色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湘西土家族的“哭嫁”風俗是我國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獨特的地域藝術文化特色。本文從湘西土家族“哭嫁歌”的歷史文化背景和其藝術特色兩方面入手,對湘西土家族“哭嫁歌”的藝術性進行淺析。
【關鍵詞】湘西土家族,“哭嫁歌”,藝術特色
【中圖分類號】J616 【文獻標識碼】A
一、湘西土家族“哭嫁歌”的歷史文化背景
“哭嫁”這種婚俗由來已久,在一些文學作品和地方志上都不難找到關于女子“哭嫁”場景的描寫?!翱藜蕖边@種風俗究竟起源于何時,由于時代久遠,資料匱乏,已經無法得到準確答案。最早的文字記載可見于清代彭秋潭的《竹枝詞》,根據這首歌謠可以推斷出“哭嫁歌”的出現至少可追溯到明清時期。在此之前,土家族并不直接受朝廷管束,婚姻也相對自由平等,因此,這時候“哭嫁歌”應該還沒有出現在土家族中。當清代改土歸流之后,“土司”歸順于朝廷,朝廷派流官管理土家族事務,于是土家族的政治、風俗等各方面都被清政府同化,其中也包括婚姻制度方面。當時清代女性的地位很低,沒有婚姻自主權。要讓自由的土家族少女接受這種婚姻,他們會哭嫁便也不難理解了。
“哭嫁歌”并非一個民族或地區所專有,漢族、藏族、壯族等都有關于“哭嫁”的風俗。但是,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還是土家族“哭嫁歌”。女子出嫁前的悲歌唱的越悲切越被認為是吉利的、是值得稱贊的,反之則是愚笨的表現。即將步入婚姻的女性出于對親人的不舍,對未來生活的擔憂以及對美好生活的希冀等種種方面的思慮而唱出悲歌。經過人們代代相傳,漸漸發展為當地的傳統民俗。
二、湘西土家族“哭嫁歌”的藝術特色
(一)土家族“哭嫁歌”概述
“哭嫁歌”主要包括“哭嫁”和“哭嫁歌”兩部分?!翱藜蕖敝傅氖桥釉诔黾迺r,運用哭唱表現出來的一種婚嫁習俗?!翱藜薷琛敝傅氖窃凇翱藜蕖边@一哭唱形式的基礎上所表演的曲調獨特、內容豐富、情感真摯的悲傷歌謠。其音樂的曲調大都來自于土家族民歌。土家族的“哭嫁歌”分為三個階段,分別是過禮哭、娶親哭和發親哭,稱之為“新娘三哭”,而“發親哭”是其中最為隆重的一場。
?。ǘ翱藜薷琛钡难莩问?
“哭嫁歌”的演唱者可以即興作詞,自由發揮。演唱者多為即將步入婚姻的女子以及她的親朋好友,在出嫁前幾天甚至前一個月便開始歌唱。演唱形式可為準新娘一人“獨哭”,也可“對哭”“陪哭”和“眾哭”,但均為女性演唱,且無伴奏。而且由于人數眾多,加之情感悲傷,所達到的效果往往非常震撼。
在唱歌時,女子邊哭邊唱,唱到悲切時還會加上一系列動作,比如說擦眼淚和揮手等,用來輔助表達情感。陪哭者往往把新娘圍起來,或者一唱一和,或者淺聲齊唱,唱到悲切處亦會有即興的動作來輔助表達感情。在唱哭嫁歌時無論是新娘還是陪唱者的歌都是即興發揮,但場面并不混亂,不會發生搶唱或冷場等狀況,這應該與演唱過程中某些暗示性的動作或提示相關。一人唱畢,用眼神或動作提示另一個人,或按照親屬關系約定俗成的接唱下去。
?。ㄈ翱藜薷琛钡囊魳方Y構與旋律特點
從音樂結構上看,“哭嫁歌”是較長樂段的多次重復,在重復哭泣演唱的這一過程中,隨著唱詞的變化旋律也略有變化,但在旋律的變化過程中,其基音和終止音是保持不變的,旋律在每一句上均為從高音級向低音級變化,且旋律中較多的運用了裝飾音,句尾多加入了抽泣聲和嗚咽聲,通過以上聲音來表達女性出嫁時悲痛及壓抑的情緒?!翱藜薷琛钡恼Z言簡練質樸且內容豐富,押韻上口,通俗易懂,便于傳唱。
?。ㄋ模翱藜薷琛敝歇毺氐目耷贿\用
哭腔的運用是“哭嫁歌”的主要藝術特征之一。“哭腔”是指在“哭嫁歌”中出現的帶哭聲的哭嘆襯詞,比如“哦”“啦”“喔呼”等。由于邊哭邊唱,哭時的抽噎和顫抖便會體現在唱腔中,因此,“哭嫁歌”往往帶有顫音或者抖音。演唱者雖主要為青年女子,但是由于不住的哭泣,所以聲音以低沉為主。演唱者使用真聲歌唱,聲音往往悲切。當情緒平和時較柔和,但不失力量,像是娓娓道來一個動人的故事;當情緒激動時聲音便會急促高亢一些,甚至會出現變音或者吐字不清的現象??奁?、抽噎聲與歌聲混雜在一起,這對歌者的歌唱能力亦是一種挑戰,經過長久以來的摸索和傳承,這些土家族的女子對哭腔的運用也到達了一種非常純熟的地步,自成一派。
?。ㄎ澹翱藜薷琛钡膬热菁扒楦?
土家族“哭嫁歌”的篇幅往往不長,內容短小精悍。內容并不是完全固定的,但都是圍繞對即將步入婚姻的迷茫,對未來生活的擔憂,對親人的不舍,對未來美好生活的希冀這幾方面展開。在“哭嫁歌”剛剛流傳開來時,土家姑娘們往往使用土語演唱,后來逐漸摻雜了漢語。漢語的加入使得“哭嫁歌”的內容和形式得到進一步發展,更像是一門獨到的美學。
土家族“哭嫁歌”根據內容的不同可以分為五個步驟。第一個步驟,“哭開聲”和“哭自己”?!翱揲_聲”是指在“哭嫁歌”中由女方家中的一位福壽雙全的老太太哭的第一嗓子,一般于出嫁前一個月左右,寓意著美好和希望。之后便是“哭自己”,新嫁娘哭訴自己對這種婚俗制度的不滿,還會哭訴自己內心的悲情及離開父母后對未來生活的迷茫與調悵。第二個步驟則是“哭爹娘”“哭哥嫂”“哭姊妹”“哭親友”。在“哭親友“時,親人和朋友齊哭,既展現了新娘對眾人的眷戀,也展現了眾人對新娘的不舍和美好祝愿。第三個步驟為“哭媒人”。由于媒人說媒,使新娘要離開娘家,于是新娘的悲情立刻變為怒氣,一改低沉憂郁,轉而鏗鏘有力。這時候的哭聲高亢,節奏加快,充滿對媒人的不滿,把所有的壓抑擔憂全部都發泄在媒人身上。這是“哭嫁歌”中女性最有力的反抗之聲,當然這也是由于她們認識不到自己不由自主的婚姻的本質而把所有的不滿轉移到媒人身上的原因。第四個步驟為“哭入席”“哭開臉”“哭祖宗”“哭穿衣”。最開始婚禮入席,新娘向入席的親朋好友開始哭。然后“哭開臉”,又叫“哭上頭”,是指新娘要進行絞面并將頭發盤起來。在土家族,女人盤發說明女子將從懵懂少女變為人妻。接著新娘向列祖列宗辭別,此時的哭唱便稱為“哭祖宗”,新娘會將內心美好的愿望寄托在這里。之后,新娘穿上新嫁衣,預示著自己將離開爹娘,此時的哭唱相當的悲傷與痛苦,這就是“哭穿衣”?!翱藜蕖蔽猜暠闶恰翱奚限I”,在即將離開娘家之時,新娘哭的是與家人和親朋好友的離別,此時除了悲傷的心情外還表達了新娘對親人們的美好祝愿。
三、結語
“哭嫁歌”作為一種歷史悠久的婚禮歌,在表演上、內容上、情感上均有其獨特之處,具有很高的藝術性和觀賞價值。然而,這種優秀的傳統民俗正在日益消亡,我們應該認真審視這種民族傳統文化,加以保護和整理,使它得以更好地繼承與發揚。
參考文獻
[1]田世高.土家族音樂概淪[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2.
[2]陳庭亮,彭南均.土家族婚俗與婚禮歌[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3]常中文.土家族哭嫁歌研究[J].文化視野,2009(2).
[4]向燁煒.湘西土家族“哭嫁歌”藝術特點分析[D].西安:陜西師范大學,2016.
[5]李慧丹.土家族“哭嫁歌”—湘西古丈縣實地考察也研究[D].蘇州:蘇州大學,2013.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4028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