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倍大提琴在樂隊表演中的作用及情感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倍大提琴又名低音提琴,形似大提琴,最早由低音維奧爾琴演變發展而來,在提琴家族中倍大提琴是體積最大、發音最低的弓弦樂器,音色厚重而深沉,獨奏時略顯單調,但合奏時,是必不可少的樂器之一,是整個低音部分的支柱,它的加入會使低音更加厚實有力,豐富音響的層次感。本論文將對倍大提琴的基本特征以及其在樂隊表演中的影響作用與情感表達展開詳細論述,以求大眾更全面、深入地認識倍大提琴。
【關鍵詞】倍大提琴;基本特征;作用影響;情感表達
【中圖分類號】J622.4 【文獻標識碼】A
一、倍大提琴基本特征
倍大提琴早在18世紀初步定型,十分難得的是它至今仍然保留著古提琴的形狀,琴身約有180~220厘米高,由于體型的龐大與自身結構的限制,較其他弓弦樂器略顯笨重,使演奏難以講求靈活。倍大提琴與弦樂組中的其他樂器相比,有著明顯區別,如琴肩部分,倍大提琴呈現斜型,而小、中、大提琴則為圓形;其次,倍大提琴不但可以使用國弓,而且也可以用德國弓,德國弓為維奧爾琴弓的演進型,該類弓需要反手持用,與我國樂器胡琴相同;另外,在樂隊演奏中,倍大提琴的首席演奏員不會坐在指揮前面,由于倍大提琴的把位距離太大,所以在低把位只用三根手指按弦,無法使用四根手指;最后,大、中、小提琴是五度調音的,而倍大提琴是四度調音的,所以對演奏的音律就有了一定的限制,更多情況下使用純律。倍大提琴的四根弦,音從高到低分別為G、D、A、E,它的每一根弦都有著各自的特點與作用,G弦的發音很立體,可以完美地呈現出高音部分;D弦的發音沉悶暗淡,表達出一種憂傷的情緒;A弦的發音十分渾厚,與銅管頗有相似之處,最后一根弦E弦的飽和度都高于其他三根弦,音色特點更顯低沉、豐滿。演奏者只有對倍大提琴的每一根弦有足夠的了解與深入的研究,才能夠使作品的演繹更具內涵與高度,德國著名作曲家克里斯托弗.格魯克就對倍大提琴的特殊音質情有獨鐘,并將這一音質應用其很多優秀作品中,強奏時英勇堅毅,輕彈時神秘而又讓人沉醉,也正是眾多杰出的作品將倍大提琴震蕩激烈、豐富多彩的音色展現在觀賞者耳前,讓大家了解、熟知、喜愛倍大提琴。
二、倍大提琴在樂隊表演中的作用及情感
?。ㄒ唬逢牭鸵袈暡康闹е?
倍大提琴起初就是為了樂隊而生,符合樂隊音響的需求,支撐著低音聲部,雖然倍大提琴不是最低音的樂器,但齊奏時它的低音效果卻最理想,渾厚而富有彈性,相比同音域下的木管或銅管樂器更顯活力,另一方面同相近音域的樂器相比,倍大提琴的演奏技術較為靈活,可以自由演奏節奏較快的段落,但對于某些低音的吹奏樂器就很難做到。從和聲學角度來講,作曲家們在創作時都需要遵循和聲學的規則,構成和弦的根音在交響樂隊中通常是由倍大提琴來完成的,所以倍大提琴又被俗稱為“根音樂器”,多數作曲家、指揮家會將倍大提琴的聲部作為樂隊的基礎。倍大提琴與大提琴合奏時,可以保持低音聲部的穩定性,不但為樂隊音響提供了堅實的基礎,也使得演奏更鮮明、清晰,使樂隊演出具備很高的辨識度。但如果沒有倍大提琴,僅僅大提琴的聲音就會缺少深沉,光倍大提琴演奏,聲音又不夠靈活,所以倍大提琴只有與其他樂器合奏才能效果最佳。
倍大提琴演奏和聲的低音部分主要有三種體現方式,首先是演奏和弦持續音,這一形式可以使低音聲部產生的音響效果更豐滿,與鋼琴踏板效果有相似之處;其次是通過演奏雙弦音,由于倍大提琴具有豐富的音色功能,可以演奏出多種音程關系的雙音,再加上倍大提琴體積大、琴弦長的自身特點,使發音低沉、模糊,能夠體現出更好的雙音效果;最后就是和弦的演奏,通過三音或四音的和弦可使樂隊的演奏更具力量、增強戲劇效果??傊?,倍大提琴的加入使樂隊的音域范圍有了很大程度地擴寬,讓演奏效果更豐滿、渾厚。
(二)樂隊的黏合劑
倍大提琴在樂隊表演中具有很強的融合性,首先它與其他弦樂器有很多共性,所以合奏時并不會產生不必要的矛盾,能夠展現出高度融合的音響效果;倍大提琴也可以與木管組的各類樂器完美配合,結合后可以更好地發揮自身長處,最常見的是可增強倍大提琴的共鳴,擴大聲音;軟化木管樂器的音色,使其更柔和、悅耳。也正是因為倍大提琴與眾多樂器都能夠完美融合,不顯任何生疏,所以不少人將其成為樂隊中的“黏合劑”,能夠保證樂隊的完整性。
?。ㄈ┩ㄟ^不同的演奏方式豐富音樂表現性
倍大提琴的一個最大特點就是能夠豐富樂隊音色,這也是多數拉弦樂器的一個共性,倍大提琴具有豐富的音樂意境,可以詮釋出多種音樂表情,通過不同的演奏方法與技巧,如琴馬上演奏、指板上演奏、借助弓桿演奏等不同的方式自然會產生不同的效果與影響。琴馬上的演奏可以產生音頻泛音,聲音的沖擊力更大、穿透性更強,同時賦予樂曲一定的神秘感;在指板上演奏,倍大提琴可以使音色更顯得模糊,讓樂曲情感更抑郁、晦澀,帶給人一種朦朧、憂傷之感;通過弓桿拉奏或敲擊的方式,音響稀疏,音效更具沖擊性??傊?,倍大提琴不同的演奏方式會豐富音樂表現性,提升樂隊的整體演奏效果。
著名作曲家貝多芬在其作品《田園交響曲》中就成功地運用了倍大提琴來體現豐富的音響效果,倍大提琴沸騰般的聲音如同怒吼的狂風和轟隆的雷聲,創造出了一種暴風雨來臨的前兆。里姆斯基伊科薩科夫通過不一樣的演奏方式與技巧,利用倍大提琴體現出了大海的驚濤駭浪。在圣一桑的作品《動物的狂歡節》中倍大提琴又通過強有力而沙啞的音響模仿大象,足以可見倍大提琴音色的豐富性與可塑性,這一過程作曲家的想象力也是重要因素,只有充分了解倍大提琴,并賦予豐富的想象力,才能夠將倍大提琴聯合其他樂器,塑造出不同的音樂形象及意境。
?。ㄋ模┏錆M節奏的打拍者
如今低音域的倍大提琴已經成為樂隊表演中不可缺少的伴奏樂器之一,它的加入促進了樂隊表演的完善與和諧。除音色特征外,倍大提琴還具有較強的節奏感,這一特性使它扮演了一個良好打拍者的角色,尤其在沒有指揮棒時,這個樂隊就會缺少可見的節奏控制,倍大提琴的存在就很好地解決了這一難題,因為它的音色充滿活力,同時能夠有節奏地打出拍子,如同一位堅定的指揮者的存在,使得整個樂隊表演充滿和諧感與安全感。雖然在今天,倍大提琴的指揮能力漸漸被專業指揮所取代,但它的強節奏性仍對整個樂隊表演起到重要作用,它的特殊音色更是無可取代,它的種種特點都能夠帶動觀賞者的情緒變化,對樂隊的表演起到引領作用。
三、總結
倍大提琴經過長期的演變與廣泛應用,已經發展成為樂隊中的靈魂抵柱,并與其他樂器的配合能夠發揮出渾然天成的作用,它的每一根弦都有著不同的音質特效,在不同的演奏方法下會表達出不一樣的效果與情感,受到古今中外不少藝術大家的青睞,倍大提琴能夠將旋律節奏的穩定性與其他樂器的配合程度緊密結合,并將作品的低音部分充分挖掘,為觀賞者帶來完整、和諧、有沖擊的感官效果,使音樂作品更有層次感,生動、多彩,更為樂隊開拓了一個傳統藝術與現代藝術相結合的美好音樂前景。
參考文獻
[1]張晗.淺談低音提琴在管弦樂隊中的基本作用和藝術效果[J].藝術教育,2016(7).
[2]周敏.淺談低音提琴在樂隊中的重要作用[J].通俗歌曲,2014(7).
[3]劉巖.淺談低音提琴在樂隊中的織體運用[J].音樂創作,2018(2).
[4]宋振波.管弦樂隊中的低音提琴藝術效果探討[J].藝術品鑒,2017(9).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4052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