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歌曲演唱及表演中的平衡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淺談歌曲演唱及表演中的平衡楊晨
?。ㄉ蜿枎煼洞髮W遼寧省沈陽市110034)
摘要:歌唱是通過聲音來表達人的思想感情的,聲音是傳情的手段,也是我們進行表演的基礎。要想真正唱好一首作品,單靠歌唱者的一些基本的聲樂技巧是遠遠不夠的,更重要的能夠處理好歌唱過程中的各種平衡關系。本文對聲樂演唱過程中平衡的相關問題進行了探究。對于聲樂學習者來說,從作品本身出發,掌握好歌唱中的平衡關系,靈活處理歌唱過程中的出現的問題并結合自身實踐演唱經驗,才能更好的演繹出優秀的音樂作品。希望本文能給一些音樂人士借鑒和幫助。
關鍵詞:聲樂;歌曲演唱;平衡
音樂作為抒發人類情感的重要途徑,非常容易引起人們的情感共鳴。歌者要善于了解和分析音樂作品,加入自身的理解和感悟,用優美的聲音和真摯的情感,將歌曲進行二度創作,展示出歌唱的藝術魅力。另外,演唱者要對作品的創作背景、作曲家的生平及創作經歷有一定的了解,把握住作品的音樂風格,加上扎實的唱功和舞臺表演,進而使得歌曲完整的展現在舞臺上,引起聽眾們的共鳴。還要積極的處理好演唱過程中的平衡關系,靈活運用好這種關系,充分發揮出自己的優勢,張顯自己的演唱特色,使得作品呈現出最佳的演唱效果,進而帶給人們一場聽覺盛宴。
一、歌曲演唱及表演中的平衡解讀
?。ㄒ唬┐蜷_和咬字的平衡
清晰的咬字對于演唱者的表演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也是一種與聽眾保持溝通的重要途徑。首先,歌唱腔體要處于一種積極、通暢的狀態,學會呼吸放松身心,進而帶給聽眾心靈上的享受。歌唱的語言就是歌者與聽眾之間溝通的橋梁,通過歌者的情感和語言,觀眾們才能更好的聆聽到作品中的喜與樂、悲與痛。另外,演唱者要根據歌曲的風格、內容以及情緒的表達來選擇咬字的方法,從而選擇出適合自己曲風的作品,平衡好兩者之間的關系,及時處理歌唱過程中的問題,聲情并茂的把作品展現給觀眾,進而發揮出最好的歌唱效果。
(二)氣息和位置的平衡
在歌唱過程中首先要吸氣,就像我們平時打哈欠似的自然舒暢,把氣息吸到位沉下來,還要保持住氣息,讓氣息動而不僵,掌握低氣息高位置的歌唱方法。歌唱位置是指人們在唱歌發音時,自己所發出的聲音效果的一種感覺,聲音圓潤飽滿富有穿透力。而要成為一個優秀的歌唱家,如何找準自己的唱歌位置,是自己能否成功的必備條件。歌者要有辨別聲音的能力和水平,通過自己的聲音及時的調整好歌唱的狀態,掌握好氣息和位置的平衡點,從而通過自然流暢的表演來表達作品終的真情實感。還要通過平日里的不斷學習和積累,從一點一滴做起把握好對歌唱細節的處理。要充分運用正確的呼吸方法,流暢循環的氣息來進行歌唱。因為在唱歌時氣息的深淺,對于高位置的音色具有很大的影響。一旦找到歌唱的位置要用強烈的意識去控制它,保持住歌唱的位置,平衡好氣息與位置間的關系,進而演唱出柔美、圓潤、明亮的音色。更要注意不同歌曲之間的差異,靈活掌握不同的音樂風格,這樣才能達到良好的表演效果,引起觀眾們的共鳴。
?。ㄈ┘记珊颓楦械钠胶?
歌曲情感的表達是建立在一定的歌唱技巧上的,俗話說“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我們在平日的學習過程中,既要掌握科學的發聲方法,又要深入作品之中演唱出真摯動人的歌曲。因為這樣不僅有助于歌唱者領會音樂作品中的深刻含義,促進歌唱者情感的有效抒發,還能演唱出悅耳動聽的歌聲。另外,根據作品的需要,結合一些肢體動作對歌唱進行演繹,還要控制好歌唱技巧,靈活自然的進行歌唱。所以,我們不難看出技巧和感情的平衡關系是非常重要的。要想平衡好這對關系,需要二者的深度融合,不斷提高自身演唱水平,深入了解作品并從中學會思考,抓住人物的情感變化和心理特征,結合自己的實際演唱情況。另外,歌者要充分發揮自身的歌唱優勢促進歌曲的二度創作,結合自己的理解和感悟,表達出歌曲內在的意境,從而引起人們情感上的共鳴。同時運用恰當的肢體動作進行對歌唱的演繹,達到良好的表演效果。
結語
聲樂是表演的藝術,需要我們用心的演唱和表達,給觀眾帶來聽覺上的享受。在我們演唱時,要及時的處理平演唱時的各種平衡關系,注重歌唱者對音樂作品的二次創作。因為每一首音樂作品都夾雜著歌唱者的演唱技巧和對作品情感的體會,所以我們說,歌唱者音樂作品的演繹其實是對這首音樂作品進行的二次創作。作為一名聲樂愛好者,我們要不斷提高自身的演唱水平和藝術修養,將“演”與“唱”完美的結合起來,不斷豐富自我,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將精彩的表現展示給觀眾,早日實現自身的歌唱夢想。
參考文獻:
[1]范繼紅. 論聲樂作品的理解與表演[J]. 沈陽:遼寧教育學院學報,2002
[2]楊滿年. 論聲樂表演中的二度創作[J]. 中國音樂,2005
[3]施麗君. 試論聲樂演唱中聲與情的重要性[J]. 大眾文藝,2015,05:156.
[4]劉洋.淺談聲樂演唱中的舞臺表演訓練[J].北方音樂,2010,06:70-71.
[5]俞子正:《聲樂教學論》,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4212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