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淺談如何在農村小學科學教學中滲透環保意識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環境問題已經變成世界重要的社會問題之一,保護生態環境,保衛我們賴以生存的家園,正成為越來越多人們的共同目標。然而,在我國許多農村地區環保意識不夠深入,所以,現在的當務之急就是加強農村地區的環保意識,而且要從小學生抓起。對農村小學生進行環保意識教育,是改善上述問題的關鍵。本文就農村小學科學教學滲透環保意識的重要性出發,進一步提出幾點措施,以供參考與討論。
  【關鍵詞】小學教學  科學  環保意識
  【課題項目】本文系甘肅省平涼市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18年度課題《以科學課為載體,對農村小學生進行環保教育的實踐探究》成果,課題批準號:[2018]PLG259。
  【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13-0173-01
  地球是我們人類賴以生存的家園,而環境是我們生存所必需的。伴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社會的發展,地球的生態環境已經受到了人類的嚴重破壞。環境問題正逐漸受到人們的關注,將環境教育引入到小學科學教學中,已經是一種世界性的潮流,對小學生進行環保教育,是從根本上解決農村環保意識差問題,是社會進步和經濟增長的必然趨勢和客觀需要。盡可能地提高人民環境與發展意識,改善環境狀況,是我國環境保護工作的奮斗目標之一,也是現代素質教育的重要標準。
  通過小學科學教學的學習,讓學生親近自然,意識到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并積極參與資源和環境的保護,在實踐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價值觀和情感態度,從小培養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意識。實施科學教學,在不加重學生學習負擔的情況下,合理的提高了學生環境保護知識,達到兩全其美的目的。筆者根據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將環境和發展的知識融入到小學科學教學中,初步形成環保意識,激發孩子們認知興趣和探究欲望,改善小學生的思維方式和對待環境的態度。
  一、把握課堂教學,了解環境保護的重要性
  農村小學科學中,與人類聯系緊密的是“生命科學”,“地球與宇宙”兩部分,涉及環境保護的知識較多,充分體現了環境和環保的問題。所以,可以在這兩節教授過程中,充分利用教材中的環保教育知識,將環境教育與課堂教育結合起來,切實做好在環境知識教育和環境保護方法的教育,讓學生自覺形成保護環境的意識,養成保護環境的高尚品德。
  為達到對農村學生進行環境保護教育的有效性,必須讓學生充分了解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在科學教學中,利用多媒體,進行“白色污染”短視頻的播放,讓同學們看到環境在人們的干擾下,逐漸變得面目全非,原來清澈見底的湖水消失了,留下的只有湖邊的塑料袋,湖面上漂浮的飯盒,泡沫等包裝材料等一次性塑料和泡沫產品;本來郁郁蔥蔥的公園,被人們糟蹋的非常凌亂,綠樹叢中,花壇中,小路上,到處布滿了垃圾。通過這些短片的播放,讓學生們進行思考,討論,分析這些污染來自于何處,又為何如此猖獗。使同學們在觀看和討論中,自己尋找原因,告訴學生們,我們賴以生存的空氣,土地,水資源等自然環境,正在因為我們人類自己無規則的活動逐漸被破壞,亂砍濫伐,水土流失,全球變暖,水資源匱乏,臭氧層空洞等各式污染和破壞,正時時刻刻威脅著我們自己的生存環境,甚至損害著我們子孫后代的資源。以此使同學們懂得保護環境的迫切性和重要性。
  二、注重實驗教學
  在農村科學教學中,科學實驗是教學中學生們比較感興趣的環節,而且課堂實驗和課外實驗又是培養學生們創新和動手能力最好的途徑,也是最感興趣的學習方式。有了興趣,學生們才能主動進行思考,探究。教師應合理利用實驗教學,滿足學生自主動手,設計環保裝置,體會到保護環境的光榮感,達到自主保護環境的目的。
  例如,在《養蠶》一課中,可以讓學生們自主養殖蠶,在喂養春蠶過程中,觀察春蠶的生活習慣和外形特征,提高學生動手,動腦,觀察,記錄能力的能力,培養他們愛護小動物,保護環境的意識。在《廢舊電池危害》課堂中,使同學們親自動手,將用完的廢舊電池泡在水中,再放入一些水草和其他植物,實驗過程中,學生們很快就能發現,這些植物會不斷被枯萎。在課堂總結中,告訴學生們電池的危害,一個小小的一號電池就可以使一平方米的土地失去使用價值,它的污染將維持20年之久。通過形象的實驗和學習,同學們很容易就能感悟到廢舊電池的危害。在廢舊電池進入自然界時,有害物質很有可能深入到地下水,通過農作物和飲用,危害人們的健康,所以要培養小學生們在日常生活中保護環境的意識,從自身做起,解決一些力所能及的環保問題,增強社會主人翁意識。
  三、注重探究活動
  科學探究作為環保教育的重要方法,可以使學生們體驗到探究的樂趣,培養自信,發散思維方式。提高對環境保護的認知,必須建立在掌握一定的環境科學知識的基礎上。在科學教學實踐中,要注重結合小學生們的年齡特點,合理結合教材內容,指引學生探究性學習,在生動,直觀的科學探究活動中,親自實踐,獲得經驗。通過這種方式,讓學生們對基本知識進行掌握,進而在提高學生們實踐能力的基礎上,培養同學們的環保意識。在實際中,可帶領小學生們到附近的工廠,小區,市場,圖書館進行參觀,讓學生們思考噪聲是什么,如何產生的,有什么不同。學生們很容易就能分辨聲音的不同,他們懂得悅耳的聲音對人體有利,而嘈雜的聲音就是噪音,會損害人們的聽力。而且,噪音還給人們的生理和心理帶來了不可低估的危害,它使人煩躁易怒,影響睡眠,還會影響神經系統。根據同學們對噪音知識的收集,進一步引導學生分組討論,既然噪聲的危害這么大,解決噪音的方式有哪些。
  四、結合習題教學,進行環保意識教育
  隨著教育標準的不斷完善,相關考試的制度,題目也必須不斷改進,以適應教學改革的需要,因此,在課堂習題教學中應該涉及環境保護意識。例如在《熱》這一章中,教師可以根據我國資源環境現狀,提出相關的問題。(1)我國是一個水資源匱乏的國家,由于傳統農業的影響,許多農業地區在進行灌溉時仍使用漫灌的方式,又加之灌溉設施年代已久,并未加以整修,滲漏嚴重,教師可根據這些現象,讓學生們討論思考,解決這些問題的措施有哪些。(2)我國西部地區的降水較少,氣候干旱,可以聯系蒸發的原理,談談有什么方法可以盡量保持土壤中的水分,防止沙漠化的行成。經過學生們分組討論,不僅可以掌握環境保護的相關知識,還可以培養學生們環保意識,理解我國資源匱乏的現狀。地球為人類提供了陽光、空氣、水、土地、大量生物和礦物資源,而人們的行為活動正在不斷影響著這里的生存環境,地球的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正在逐漸發生變化,人類和其他生物賴以生存的家園正在人類的生活生產活動中毀壞。作為新一代的學生,決不能延續破壞環境的行為,因此,學生們在學習環境相關的知識時,應掌握如何防治污染,為地球的明天增添一絲新綠。
  校園是學生學習生活的場所,是一本對學生進行隱形教學的教材,在建設和維護校園環境的過程中,會對學會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努力使小學生們做校園的主人公,培養保護環境的意識,努力使他們的校園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瓦都折射出師生獨特,善良的環境價值觀。
  參考文獻:
  [1]梁凱芬.小學語文教學滲透生態道德教育的策略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14.
  [2]王永.立足綠色化學實驗,在教學中滲透環保意識[J].新課程研究(中旬刊),2011(09):163-164.
  作者簡介:
  祁太平(1968.6-),男,漢族,甘肅省靜寧縣人,大學專科,一級教師,研究方向:小學語文教學。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40874.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