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可持續發展觀對農林經濟發展的影響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 農林經濟是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社會現代化建設的基礎以及國家和諧穩定的保障。我國科學技術水平的不斷提升,為農林行業提供了一定的技術支持,但是目前我國農林經濟發展仍然存在發展速度較慢、經濟收益較低以及發展后勁不足等問題。所以,如何提升農林復合經營過程中的土地利用效率,提高產品多樣性,并促進生態環境保護,是有關部門以及相關工作者應重視和研究的課題。本文簡要分析目前農林經濟發展存在的問題和可持續發展觀提出的異議,簡單闡述可持續發展觀推動農林經濟發展的措施。
[關鍵詞] 農林經濟發展;可持續發展觀;生態環境
[中圖分類號] F326.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7909(2019)05-27-3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自改革開放以來,國家愈發重視農林經濟發展,制定了一系列改革方案和扶持政策,推動了我國農林經濟的蓬勃發展。這不僅提升了農戶的經濟收益,有效改善了農村生活環境,也在自然環境保護方面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1 農林經濟發展現狀及問題
1.1 發展手段單一
我國是以農業發展為主的發展中國家。農業不僅擔負著我國糧食供給的責任,對于我國經濟的發展也有巨大影響。林業是農業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且林業用地在我國國土面積中占據著較大比重,因此林業經濟的發展對農業發展有著重要影響。但是,目前我國農業發展模式較為落后,農業經濟的發展模式和發展手段較為單一,主要體現在農業發展過程中對林業的重視程度不足,且農林復合經濟模式也沒有得到廣泛推廣和應用,使得大片林地因沒有得到充分利用而被閑置浪費。特別是在一些荒漠和沙漠地區,林業經濟發展效率低下[1],不僅降低了當地防風治沙的工作效率,也影響了當地自然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1.2 發展意識薄弱
作為農林產業的主要參與者和執行者,農民的素質能力和發展觀念對農林經濟的發展有著直接影響。而目前農戶群體普遍文化素質較低,使得農戶的先進技術工藝水平和學習能力較差,并缺乏土地高效利用理念,導致農戶的發展意識較為薄弱,沒有認識到發展林業經濟的重要性,更沒有理解林業經濟對農業發展的促進作用。比如,合理規劃并建設防風林,不僅可以減少風沙對農田的影響,也有助于凈化周圍環境,提升地下水資源蓄養量[2]??梢?,由于農戶的農林經濟發展意識較為薄弱,不僅制約了林業經濟的發展,也限制了農林復合經濟的發展。
1.3 同向性發展模式難以實現
我國國土面積遼闊,不同地域在氣候條件、地形條件以及環境條件等方面存在很大差異,使得各地域的自然植被生長情況各有不同。而農林經濟發展對林業資源有著一定要求,且不同的氣候條件其農林復合經濟所需的技術工藝有所不同,導致農林經濟很難實現同向性發展模式,同時不同區域的農林經濟發展水平和成效也各有高低。
2 可持續發展觀提出的異議
隨著我國進入新常態發展階段,農林經濟作為經濟發展的重要領域之一,也開始進入轉型時期??沙掷m發展觀提倡利用科學技術推動農林經濟發展的同時,注重對自然環境的保護和提高當地資源利用效率,從而實現農林經濟可持續發展??沙掷m發展觀還注重林業可再生能力和生產能力的保持,在確保林業生態環境和植被不受破壞的情況下進行農林復合發展,并通過科學規劃設計和合理的農林配置實現農、林的平衡發展,從而提高農戶的經濟收益,并確保滿足日后的農林產業發展需求。
3 可持續發展觀推動農林經濟發展的措施
3.1 加強農林產業調整
3.1.1 農林產業調整原則。農林產業的調整原則主要包括市場導向原則、資源合理配置原則、科學技術原則以及當地特色原則。市場導向原則是指根據市場需求為導向,確保農戶的經濟收益。即根據市場需求的變化趨勢,合理調整農林產業結構,并注重培養市場和發掘潛在需求,從而確保農林產業結構的合理性。資源合理配置原則是指在農林產業結構調整過程中,應根據近期生產目標和長期發展目標為方向,注重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相結合的理念,將農業產業和林業資源進行合理優化、配置。這一原則是確保農林產業結構科學、合理的基本原則之一??茖W技術原則是指農林產業的結構調整工作應根據現有科學技術和工藝開展,而先進的農林產業技術不僅是農林經濟發展的基礎,也是農林產業結構調整的依據。所以,在農林產業結構調整規劃中引入先進的科學技術,并以科學技術為農林經濟發展的支撐,是農林產業結構調整的關鍵所在。當地特色原則是指要綜合考慮當地的氣候條件、環境情況等因素,從而選擇適合當地實際情況的一兩種項目為主要產業和重點開發對象,并通過鮮明的地方特色和專業化生產經營,提升當地農林產業結構優勢,從而迅速占領市場,并推動當地農林產業規模的發展[3]。
3.1.2 農林產業調整對策。農林產業的調整首先要優化作物品種,通過提升產品的質量確保農林產業經濟效益。其次,要充分挖掘并依托當地的地域優勢,大力開發具有當地特色的支柱產品,樹立優秀的當地品牌形象。農林產業結構體系的調整是一項長期且反復的工作,不僅要考慮當前的生產需要,還要對未來發展和長期效益做好相應規劃,明確各時期、各階段的農林產業結構調整策略。最后,將農林生產、市場化經營以及專業化服務等各個環節緊密結合,從而將農林產品的產前、銷售和售后連接成完善的農林產業化體系,真正發揮農林產業結構調整工作的成效。
3.2 完善地方保護體系
地方政府對農林產業的大力保護與支持,是推動當地農林經濟發展的重要手段之一。首先,合理規劃當地工業和城鎮范圍,減少建設項目對耕地、林地的占用和影響,并加強對當地自然水源的保護和治理。其次,農林經濟的發展需要當地政府的科學技術支持和引導管理,所以,當地政府應重視并加強對相關科學技術的研究工作,并根據地域實際情況和特點研發出適用于當地且完善的農林技術工藝。地方政府還應加強對農林產業的經濟支持,一方面加強先進農林技術工藝的宣傳、推廣、普及工作,深入農村并提高農戶的技術工藝水平,改善農戶的農林經濟觀念,還要讓農戶了解并學習相應的管理模式和營銷推廣經驗,從而提升農戶的經濟收益,改善農戶的生活質量;另一方面,要給予農戶相應的資金支持,如通過當地農村合作社開展農林產業專項資金申請業務,從而推動當地農林經濟的發展。最后,當地政府應積極創建新型社會服務體系,建立科學、完善的質量監管制度、產品市場規劃,拓寬當地農產品市場的規模和渠道,促進當地農林經濟信息化、農林產品優質化發展,為當地農林經濟的發展提供有力支持與保障。 3.3 加強產品多元化構造
農林產品的多元化是農林產業的特點和發展需要,而農林產品的選擇需要考慮當地的自然環境、氣候條件等因素,主要包括林農模式、林菜模式、林藥模式、林禽以及畜模式等[4]。林農模式是指在林間耕地進行小麥、花生以及黃豆等農作物的種植,不僅可以利用林中植被庇護農作物,還可以在農作物除草、施肥過程中照顧林間植被,且秸稈等剩余產品還可以用于林地土壤的養護。林菜模式主要是根據林間的光照情況和各種蔬菜對光照的需求特點,選擇合理的林間植被和蔬菜進行搭配種植。比如,核桃與黃花菜的搭配或者在林下種植瓜果等,不僅可以提升農林產品產出量,也有助于提高林地植被覆蓋面積,從而提升自然環境保護能力和水土保持能力。林藥模式是一種較高效的農林經濟發展模式,主要是在林間種植一些較為耐陰的中草藥,如板藍根、防風等,不僅可以提高林間土壤的利用效率,而且具有較高的經濟收益,是目前較常用的農林復合經營模式之一。林禽、畜模式主要是利用林間較為豐富的生態資源開展家禽、家畜的養殖。林禽、畜模式的農林產業結構有著綠色無公害、禽畜肉質好、養殖工藝簡單、市場潛力較大等特點[5],不僅可以減少林間病蟲害問題,還可以利用禽畜的排泄物提升林間土壤肥力,促進林間植被生長,從而形成科學、合理的農林生態結構。
3.4 鞏固正確發展觀
要想實現農林經濟可持續發展,應鞏固正確的農林產業發展觀。當地政府應積極轉變農戶的傳統農業生產觀念,在保護好當地自然生態系統的基礎上,推進農林產業現代化發展,提高當地水土資源的利用效率。同時,當地政府應重視農業與自然生態環境之間的協調,大力宣傳和推廣科學種植、養殖技術以及生態保護理念,向農戶講解和傳授“多用有機肥料、少用無機肥料”“多利用生態技術手段、少使用農藥”等種植和養殖方案,并引導當地農戶在農業生產過程中注意保護自然環境,從而為綠色農業發展提供保障。同時保護好當地的生態環境,提高水土流失防治工作成效,真正實現農業和林業的有效融合,為當地農戶帶來更高的經濟收益,促進當地農林經濟可持續發展。
4 結語
農林經濟可持續發展一直是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內容之一,也是中央和政府重視并密切關注的工作。我國作為一個以農業為主的發展中國家,解決農業發展對自然環境的影響和破壞問題,促進農林產業的有效融合,是提升農戶經濟收益、推動農村經濟發展的有效手斷,也是維護國家穩定、促進社會經濟和諧發展的有效保障。發展農林經濟作為一項長期且艱巨的任務,不僅要在有關部門的協調指導和可持續發展觀的影響下找準我國農林經濟的發展方向,還應根據不同地域的實際情況研發符合當地需要的農林經濟發展模式,從而為當地的農林經濟發展提供堅實的技術基礎。
參考文獻
[1]張依.論可持續發展觀對農林經濟發展的影響[J].經貿實踐,2018(1):150.
[2]徐秀景.新時期我國農林經濟管理面臨的問題及出路[J].農家參謀,2018(12):8.
[3]彭斌.集體林改背景下的廣西林下經濟發展模式研究[D].北京:北京林業大學,2014.
[4]潘曉龍.武威市涼州區特色農業可持續發展研究[D].蘭州:蘭州大學,2015.
[5]林童.基于生態環境保護視角的福建農業可持續發展研究[D].福州:福建農林大學,2013.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4133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