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環境治理對經濟發展的影響研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當今我國環境污染的現象廣泛存在,提升與改善我國各地區的生態環境為社會發展的當務之急。在明確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的重要性之下,研究了環境污染治理對經濟發展的積極效應,以秦淮河水污染治理的案例為例,深入分析了造成秦淮河水污染的原因與治理后的兩岸現狀,剖析了治理中對兩岸經濟有益的治理措施,及其為當地經濟帶來的正面影響。深入發掘了秦淮河治理后為其它地區的生態經濟改革提供的經驗與參考,及對其它污染地區周邊的產業升級轉型與進一步發展提供的幫助。
  關鍵詞:環境治理;經濟發展;秦淮河
  中圖分類號:F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9.14.008
  1 引言
  我國面臨的環境污染的問題復雜多樣,而這些問題都是在特定歷史背景與發展環境的制約下逐步生成的,嚴重的環境污染導致了我國環境質量的逐年下降,生態平衡的逐漸打破。生活環境的破壞給我們的生產與生活帶來的不可估量的損失與影響,而敢于直面環境污染的困境,并不斷采取措施挽救與改善我們的環境已成為全人類的挑戰與愿望。
  隨著我國政府對環境污染的重視程度不斷加深,環保機構建立的日趨完善,法律制度的不斷進步,我國對環境污染的治理取得了明顯的效果。但水污染、大氣污染、土壤污染以及固體廢棄物污染等方面的問題仍然嚴峻,例如黃河流域、松花江與遼河流域的水污染嚴重,城市地下水污染呈惡化趨勢;長江以南與青藏高原以東及華中地區的酸雨,工廠周圍的煤煙型污染;西北地區與山西的水土流失;青藏與新疆的土壤環境被破壞,草原退化與森林銳減導致了土地荒漠化;有毒有害化學品突發污染事故頻發等等。這些問題的相互交織與影響,使我國生態環境遭受破壞的范圍和程度也在不斷擴大與加深,所以加快進程治理環境污染顯得尤為緊迫而且重要。
  限制環境污染對國民經濟發展的制約,減少其對各地區的產業轉型升級與進一步發展的阻礙,不僅需要政府投入更多的時間與財力去推行環境保護的措施與政策,提高經濟發展的質量,也需要我們個人與企業在發展生態友好型社會的政策下,從發展綠色經濟的戰略出發,減少污染,支持新能源經濟的發展。
  本文深入分析了環境污染治理對經濟發展的積極效應,并以秦淮河水污染成功治理為例,印證了水污染治理對當地經濟發展的正面影響,以求為我國其它地區進行環境治理提供寶貴的經驗借鑒,落實我國建設生態文明型國家的戰略目標。
  2 環境治理的經濟意義
  2.1 在帶動經濟增長的同時提高各地區的就業水平
  在我國經濟迅速發展的勢頭之下,環境問題和就業問題一時成了政府亟待解決重大問題。然而,為減輕環境污染帶來的社會危害而調用社會資源,不但會使國民經濟在健康的環境中發展,并且還會增加有關的就業崗位。首先,由于人們對環境污染導致的健康威脅產生的恐慌,致使大量環保產品被生產出來,在人們極大的需求量下一路暢銷,形成了全球范圍的產品商業鏈,創造了對生產及銷售產品不同環節的就業需求。其次,環保監察產業的迅速發展也帶來了大量的就業機會。據我國有關部門統計,截至2015年底,全國環保系統機構增至14812個,參與全國環保系統的工作人員直達23.2萬人。這些就業崗位的設立,不僅直接提高了人們的環保意識,而且還分擔了社會的勞動力壓力,獲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
  2.2 維護生態系統,減少自然災害發生的概率
  自工業化時代以來,人們為了謀求社會的發展而對自然資源進行了過度的開發,于是我們賴以生存的生態系統遭到了極大的破壞,生態問題的逐步累積致使自然災害發生的頻率升高。例如不合理的水利工程建設導致了渭河流域的洪澇災害;過度放牧與開墾引發了西北與華北的沙塵暴現象等等。而合理的環境治理措施,可以維護與加強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為自然災害的發生提供緩沖與削弱的空間。治理環境污染,減少自然災害,其意義不言而喻。一方面,自然災害的發生會帶來后果嚴重的經濟損失,降低損失,就是為我國的經濟發展積蓄力量,奠定基石。另一方面,這也為我國節約了提供給受災地區的救濟資金,使其投入到資金需求量大的地方,為我國的經濟進一步發展增添助力。
  2.3 促進企業的轉型升級,響應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大量污染企業存在于工農業的產業鏈低端,產能落后,更有很多經營不善、持續虧損且產能冗余的僵尸企業存在。近年來,我國政府對環境保護的力度不斷加大,對工業污染物排放的標準也更加嚴格,清理整頓違法違規建設項目的舉措更是愈發頻繁。在這樣一種潮流趨勢之下,污染型企業不得不規劃自己的排放結構,優化技術、人才、信息、知識等要素的投入,減少資源消耗與對環境的破壞,并在國家的引領下,有重點有選擇地完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五個任務,在供給端改善產品質量 ,提高生產技術。如此,不僅環境污染程度可以得到緩解,企業供給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與靈活性也能夠得到增加,企業經濟結構更是會朝向轉型升級的方向不斷發展,由粗放型生產的模式轉變為集約型生產的模式。在提升生產技術,推進企業轉型的同時,企業可以提升自身產品質量和標準,進而提升社會的消費層次,以供給帶需求,達到提高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的目的。
  2.4 加快新能源市場的開拓與發展
  目前我國國民生活在一個被嚴重污染的生存空間之中,對美好生活的需要使他們加大對綠色科技類產品的購買需求,這導致這些產品的市場領域發展壯大,直接促進了商品的流通量增大,企業營業額增多,產品利潤增大。另外,一些煤炭等舊能源使用的減少,如太陽能,風能等清潔能源利用率的提高,加以政府的政策支持,會推進新能源市場的進一步發展,也會給我國經濟發展帶來綠色,健康,而又樂觀的前景。   2.5 為出口企業提供有利的發展機會
  由于部分出口產品的安全衛生指數不達標而導致我國產品被他國的綠色貿易壁壘拒之門外的例子數不勝數。但因環境治理而提高的相關環保標準以及對產品質量的要求,會促使我國企業按相關規定生產健康合格的產品,并且有意學習發達國家的成熟的物料管理系統和供應鏈信息傳遞系統,主動適應一些要求合理的綠色貿易壁壘,使我國對外出口的經濟效益增加。
  3 秦淮河的治理
  秦淮河,源于上游句容、溧水二河,流向自西向東,兩岸為低洼圩區,圩區后面是丘陵山區。全長110公里,流域面積464.82平方公里。秦淮河干流流經南京城區,南部從西水關流出,匯合于長江。秦淮河可以說是南京的母親河,孕育了金陵的古老文明,《夜泊秦淮》更是流傳已久的千古名篇。1923年8月,俞平伯與朱自清同游秦淮河,以《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為題,各作散文一篇,風格不同、各有千秋,描述的都為秦淮河兩岸的景色,一時傳為佳話。
  3.1 治理原因
  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以破壞環境的代價來獲取經濟效益的發展,人們生產生活的廢水與污染物被不斷排入河流,對流域的環境造成了嚴重的污染。因此,在謀求經濟得到發展的同時改善和緩解秦淮河兩岸的環境污染顯得尤為緊迫而且重要。
  3.1.1 治理的重要性
  治理秦淮河環境污染、保護水環境良好狀態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第一,良好的環境可以提升居民飲用水的質量,改善居民生活條件。由于秦淮河在整個城市的流域面廣,所以其水、空氣、生態環境的改變,會對城市人群健康水平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產生積極的影響。而秦淮河作為居民生活用水的重要來源,它的水污染治理,也為長江流域南京段的水質提升創造了條件,為南京市的居民提供健康安全的飲用水。
  第二,發掘其航運價值,改善水利條件。秦淮河干流航道達到國家6級航道標準,維護標準水深1.5米,維護保證率為90%,常年可供30噸~100噸船隊分段航行。據三汊河流量觀測點統計,1999年秦淮河船舶通過量為3.45萬艘,581.6萬總噸,其中重載為270萬噸。
  第三,整頓市容,以優良的水環境面貌展現世人,進一步推動旅游業的發展。秦淮河沿河兩岸,一直是繁華的商業區的居民地。六朝時成為名門望族聚居之地,商賈云集,文人薈萃。隋唐以后,漸趨衰落,卻引來無數文人騷客來此憑吊,詠嘆“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明清兩代,是十里秦淮的鼎盛時期,明末清初,秦淮八艷的事跡更是膾炙人口。如今南京市對這一風光帶的修復,會使秦淮河再度成為我國著名的游覽勝地。
  第四,增加就業。秦淮河整治工程可以直接或間接增加如綠化等基礎設施建設以及旅游業、商貿業的就業人數。
  3.1.2 治理的必要性
  治理秦淮河水污染是改善流域地區人民生活、社會生產條件的迫切需求,其必要性體現在以下三點:第一,河流因污染而退化的自身凈化功能會導致嚴重的泥沙淤塞,阻礙航運的暢通。第二,水質的下降會致使農業灌溉質量的下降,影響農業的發展。第三,污染會破壞秦淮河流域范圍內的生態平衡,水流的循環會使污染面積擴大,導致更深層次的污染。
  3.2 治理過程
  20世紀末,秦淮河河水污染嚴重。據環保部門的監測資料,當時外秦淮河水系污水總排放量約為344萬t/a,生活污水為其主要污染源,水質惡劣。面對當地賴以生存的母親河,當地政府決心全面地整頓秦淮河流域環境質量,改善生態環境,規劃流域內的經濟、民生、社會、環境協同發展。據統計,“十五” 期間, 秦淮河治理工程累計投入1250億元,2006年至2008年又投入940億元。隨著政府數十年來對秦淮河污染的持續治理,布局縝密,治理范圍廣,投入資金大,治理過程復雜。
  2002年,在將秦淮河建設成一條“美麗的河,流動的河,繁華的河”的指導思想下,南京市市政府成立了秦淮河環境綜合治理領導小組,制定了綜合的整治和復興目標,開展了持續四年的第一期治理工程。2005年提出“建設與開發并重”的建設方針后,隨即開展了第二期治理工程,拉開大規模的外秦淮河治理的序幕。
  兩次工程包括的主要內容有以下幾點:
 ?。?)防洪:清理和拓寬河道,加固基礎設施建設,完善與修建堤防。
 ?。?)排水:引入長江水來疏浚被污水堵塞的河道,進行污水處理,并完善規章制度,對企業進行排污整治。
  (3)安居:拆除河流沿線搭建的簡易住房,遷移居民,同時使重污染型企業搬離河流沿岸,并將小微企業遷移至開發區。
 ?。?)環保景觀:修繕沿岸的歷史文化景觀,一步步恢復已被破壞的生態環境系統。
  3.3 治理結果
  經過政府和社會的不懈努力,河水的污染狀況已得到有效控制。
  如今的秦淮河,水質量逐步提高。根據國家淮河委員會的監測統計,與八年前相比,2014年秦淮河流域全年期Ⅲ類以上水質比例增加了7.9%,水質改善明顯,2015年秦淮河重要水功能區水質達標率已達646%,提高了8.9%。
  污染企業數目在減少,同時其產業結構也進行了調整。南京市打造出秦淮東部高新技術產業集聚區,建成白下高新技術、中國云計算創新基地、秦淮電子商務等產業園區。企業通過提高技術水平,不但減少污染,還為企業提高產品質量和附加值。
  居民生活條件在改善。五年來,秦淮區累計完成190個老舊小區綜合整治,建筑面積約820萬平方米,惠及居民約25.1萬人。累計完成居民住宅二次供水設施改造151處,實施了城市精細化建設管理,完善了城市功能。
  截污管防以及防洪排水設施在有關部門的督促下逐步修繕完畢。秦淮區共拆除、征收、退讓河道藍線范圍內違建329處,合計面積近7萬平方米。對全區黑臭河道沿河排口進行了精細化、全覆蓋的摸排,全面整改排口260個累計完成河道清淤約120萬平方米。   秦淮河兩岸歷史文化風貌煥然一新,得到了充分的綜合開發利用。2016年,秦淮區接待游客5100萬人次,實現旅游總收入479億元。游客接待量占全市近50%,旅游總收入占全市1/4?!笆锴鼗础比€實現了水清、岸綠、景美、船通,秦淮河水上游覽線成為了黃金游線。
  3.4 政策建議
  3.4.1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通過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調整產業結構,使產業由粗放向集約轉變;進一步開發綠色能源,推進循環可持續經濟發展以節約資源,保護環境。促進秦淮河流域第三產業的開發,創新服務業,優化提高傳統服務業,推行制造產業的升級和轉型。利用高新技術進一步發展企業的核心技術,提高競爭力。
  3.4.2 繼續堅持河水治理
  對秦淮河的治理,從2000年至今一直未間斷,這是一個漫長而持續的工程。治理解決了防洪,岸線堤防改造,調水工程實施,改善河道水質與截污等多個問題,明顯改善了秦淮河流域的水環境質量,但仍存在許多問題。如與外秦淮河相比,內河水質由于游客觀光游玩而遭到污染,水質更加惡劣;漢中門等河段的河岸硬質化使其離生態河道還有一定差距,所以,對秦淮河的治理南京政府任重而道遠,需要有堅持不懈的持續精神。
  3.4.3 樹立環保意識
  樹立環保在經濟發展中具有重要作用的意識,明確環境保護的重要意義。政府可以對河岸進行景觀改造,以秦淮河為主軸,改造重要景點周圍碼頭為客運觀光碼頭,將兩側親水空間作為輔軸,構筑帶狀的綠色開放空間,形成整體的秦淮河觀光帶。同時結合兩岸歷史文化和景觀資源,重現小橋流水和繁華市井,沿秦淮河兩岸修建棧道,可以讓市民親水臨水,重溫秦淮歷史。居民可以轉變生活方式,使用新能源,使能源消費多樣化。
  3.4.4 嚴格監管,定期考核
  對于已經初步修復的秦淮河流域環境,政府應投入精力予以維護,使其得到進一步發展。如制定相關法律法規來保護工程結果,嚴格執法,承擔監督責任。定期進行水量水質監測,嚴格污水排放量限制和取水許可審批管理,建立考核機制,以約束不合格的污染企業。
  參考文獻
  [1] 周曉虹.國家、市場與社會:秦淮河污染治理的多維動因[J].社會學研究,2008,(1):143-164.
  [2] 吳經緯,郭憶,陶敏,等.歷史文化因素對南京秦淮河濱水區經濟開發的價值估算分析研究[J].科技和產業,2014,14(11):14-19.
  [3] 吳春福.淺談經濟發展與環境治理[J].經貿實踐,2016,(4):266-267.
  [4] 戴陽杰,顧協國,湯方華.淺析水環境治理與經濟發展的未來走向——以蕭山境內浦陽江為例[J].管理觀察,2017,(11):170-172.
  [5] 錢鈞,黃振富,陸曉平.秦淮河水環境治理的成效與舉措[J].中國水利,2014,(14):15-16.
  [6] 梁流濤.經濟增長與環境質量關系研究——以江蘇省為例[J].南京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8(1):20-25.
  [7] 張凌,翟劍峰.秦淮河航道綜合治理勢在必行[J].中國水運,2012,(10):131-132.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2/view-14891843.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