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玩具我做主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進入大班,幼兒的社會交往意識增強,交往能力明顯提高,但也不乏一些社交薄弱的幼兒。其中就包括一些比較自卑的幼兒。自卑型的幼兒在交往上會比較膽怯被動,同伴很少,而玩具恰恰是架起這類幼兒交往的一座橋梁,幼兒在分享玩具的過程中,能夠以玩具為誘因,尋找新的同伴;以玩具為話題,展開新的討論。玩具分享能夠對自卑型幼兒的交往起到很好的推動作用。本文基于大班幼兒喜歡的玩具分享活動,通過創設分組、本班、混班的交往環境,運用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導之以行的策略,促進大班自卑型幼兒以玩具為媒介進行交往。
關鍵詞:玩具分享大班自卑型幼兒交往能力
一、問題的提出
《指南》指出人際交往和社會適應是幼兒社會學習的主要內容,也是其社會性發展的基本途徑。大班階段幼兒,他們的社會交往意識明顯增強,但個體的差異仍非常顯著。在我們班存在這樣一類幼兒,只跟固定的一兩個小朋友交往,很少與其他同伴交往,尤其是比自己出色的同伴,幾乎沒有交集,我們稱這類幼兒為交往自卑型幼兒,通過觀察發現,這類幼兒往往存在以下問題:
1.交往行為“被動”。自卑型的幼兒在交往中往往比較被動,由于缺乏自信,潛意識就害怕跟比自己優秀能干的同伴相處,由于認知差異,跟其他同伴之間缺少共同語言,因此不敢主動跟人交往,只能成為被動的接受者。2.交往對象“單一”。在交往中,只喜歡跟固定的一至兩個幼兒游戲,不輕易接受其他幼兒加入自己的朋友圈,也不愿意加入其他幼兒的游戲圈子,傾向于跟自己最合拍的幼兒一對一地獨處和交流。3.交往內容“匱乏”。由于交往面狹窄,接受新鮮事物也比較少,造成交往的話題和內容匱乏,同樣一件事可以反反復復說好幾回,卻仍然不厭其煩,但由于認知經驗有限,又無法突破交流的瓶頸。
二、實踐與研究
本研究以分組、本班、混班的形式,將玩具分享設定在不同環境之下,幼兒在不同環境背景下,會出現不同的交往方式,以達成自己的目標。教師在介入中運用了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導之以行的策略促進大班自卑型幼兒在不同環境下的交往。
?。ㄒ唬┰诜纸M分享中“動之以情”
案例1:大班幼兒在分組中進行玩具分享的實況
觀察對象:撓撓 性別:女 交往特點:單一、被動
玩具分享開始,由于進行的是分組教學,因此玩具分享也分為兩個組輪流開展。撓撓和她唯一的好朋友萱萱被分成了兩個組。萱萱在午睡室進行集體教學活動。而撓撓則在教室進行玩具分享。撓撓帶的是一個芭比娃娃,她坐在自己的位置擺弄芭比娃娃的服裝。這時伊伊手里拿著點讀機走到撓撓面前,伊伊問道:“我也想玩你的芭比娃娃可以嗎?”撓撓點點頭,把芭比娃娃遞給伊伊,然后就一直看著伊伊在玩,時而想去幫忙,但是每次伸出去的手又不自覺地收了回來。
實施策略:針對撓撓的交往特點,教師采用動之以情的介入方法,搭建撓撓與其他同伴交往的橋梁。所為“情”是指情境。教師介入時以情境創設的方式導入。
策略反思:撓撓的交往改變跟交往的背景和媒介是有很大關系的。首先是交往背景,由于好朋友萱萱不在,撓撓落單,才有了后面教師推動撓撓交往的過程。再有,玩具芭比娃娃是誘發撓撓交往的導火線,因為芭比娃娃是撓撓帶來的,吸引了平時幾乎不交往的伊伊,兩人才有了交集。老師創設的情境,則是促進撓撓交往的催化劑,將撓撓很自然地帶入到了與同伴地游戲當中。
?。ǘ┰诒景喾窒碇小皶灾岳怼?
案例2:大班幼兒在本班進行玩具分享的實況
觀察對象:多多 性別:女 交往特點:固定跟兩個男生交往
分享活動開始了,多多把自己帶來的遙控汽車跟斐斐一起玩。濤濤過來說道:“我想跟你們一起玩行嗎?”多多馬上說道:“不行,我不要跟你玩。”說著拿起遙控汽車,拉著斐斐的手走到一旁,換了個地方玩了起來。濤濤不甘心,走過去跟斐斐說:“斐斐,我們一起玩吧?!膘踌炒饝???墒嵌喽鄥s不干了,很生氣地說道:“遙控汽車是我的,我不想給你玩?!?
實施策略:針對多多的交往特點,教師采用“曉之以理”的介入方式對幼兒進行疏導。這里的 “理”主要是指“理解”。教師運用換位思考的理解方式幫助幼兒化解心中的疑慮。
策略反思:像多多這類孩子,由于安全感的缺乏,會對她喜歡的某一個人特別的依戀,容易患得患失,所以她自己不跟別人交往,也不允許她依戀的這個人跟別人來往,因為害怕失去。對待這樣的幼兒,“曉之以理”能站在幼兒的角度先去理解幼兒的行為,幫助幼兒建立安全感,嘗試在同伴地影響下,接觸新的伙伴。從愿意把自己的玩具給其他同伴玩,到愿意讓自己依戀的伙伴跟其他伙伴玩,關鍵是幫助孩子理清交往中的得失關系。
?。ㄈ┰诨彀喾窒碇小皩е孕小?
案例3:大班幼兒在混班中進行玩具分享的實況
觀察對象:大寶 性別:男 交往特點:少言寡語、自卑
在與大二班的玩具分享中,大寶帶了一輛小飛機,大二班的小宇帶的是一輛大飛機。大寶玩著自己手中的小飛機,而小宇則玩著自己的大飛機,兩人離的很近卻沒有交流,老師提議:“大寶,你跟小宇一起玩吧。”大寶表示不樂意,小宇也不同意,說:“我不想跟他玩?!眱扇死^續各玩各的,互不影響。
實施策略:在老師多次地提議中,大寶和小宇始終都沒有進行交流,寧可獨自一人玩自己的玩具,也不愿意跟對方交換互動,于是老師采用了“導之以行”的策略介入,引發幼兒互動的需求。
策略反思:案例中,老師采用“導之以行”的策略介入,這里的“行”指的是老師的行為。雖兩人并沒有交換玩具,但是老師的行為直接把兩個孩子之間的交集引到了“比賽”,在運用玩具進行比賽的過程,兩人有了交流,嘗試主動交往。
三、實踐成效
1.交往對象從單一到多元。在玩具分享的活動中,由于玩具的誘發,把幼兒內心的欲望激發到極致,促使幼兒嘗試跟更多的小朋友交往。
2.交往方式變被動為主動。玩具分享讓幼兒有了不分年齡、不分性別、不分能力的交往理由,只要想玩、喜歡玩,就會嘗試著跟其他小朋友交換、分享、一起玩。幼兒在這個交往過程中變得更加主動。
3.交往內容從匱乏到豐富。在與同伴的分享共同喜歡的玩具中,語言豐富了,話題更多了,從原先不知道聊什么,到后來由玩具延伸出更多的話題而侃侃而談,交往的內容更加豐富了。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解讀[M].南京:江蘇教出版社,2002.
[2]教育部.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2012.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4152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