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小學語文教育中創新能力培育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小學語文是一門培育創新思維的重要學科,在對學生進行語言文字訓練的同時,必須著眼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從而為培養出具有創造性思維能力的人才打下基礎。下面,結合教學實際,談談作者的看法。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育;創新能力;培育
一、更新觀念,強化主體意識
小學語文教學要創新,首先要更新觀念。沒有創新的意識,沒有新的教學觀念,創新只是空話而已。要培養具有創新意識的人才,首先教師必須有創新意識,不墨守成規,敢于向傳統挑戰。課型要創新,設計要創新,課堂組織形式要創新,教學方法要有創新,教學手段等也要有創新。語文教育只有在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上有所突破,才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創新教育。語文教育工作者必須樹立全新的教學觀念。在授知的同時,注重促進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的協調發展,并針對語文教材的特點與學生的年齡心理特征,選擇最能調動學生積極性、主動性的教學方式進行教學,使學生在濃厚的學習興趣和積極的求知欲中學習,在主動探索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另一方面還要樹立新的學生觀。要摒棄單純重視"教",把視點轉向"學",真正使學生通過"學"來最大限度地發掘自己的潛力,即課堂教學從以教師為中心轉向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最大限度地發揚課堂民主,調動學生參與學習和積極性,創設生動活潑、民主協商、主動探索和大膽質疑的課堂氣氛,引導學生自己讀書、自己作文、自己領悟,使學生能夠發現、認識有意義的新知識、新思想、新方法。
二、課堂教學的創新
課堂教學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渠道,當然也是小學語文教學創新的主渠道。課堂教學的創新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1.創設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
長期以來,我國的課堂教學特別是語文教學大都是以“課堂為中心,書本為中心,教師為中心”的單一模式,課堂教學主要特征是傳授、灌輸知識,教師全盤講學生被動聽的局面。為了改變這一狀況,課堂教學必須突破傳統的人際關系,營造愉悅的課堂教學氛圍,使課文中的語言文字變成學生容易理解的形式,豐富學生頭腦中的表象,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這樣,不僅可以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而且能消除學生的戒備心理,學生往往樂此不疲,并且思維活躍,富有創造性,這是小學語文學習中特別需要的,也是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的關鍵所在。
2.培養主動參與、獨立思考、創造性地學習
“注入式”的教學方法是我們所摒棄的,教學過程需要教師積極創設條件,引導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而不是被動地接受教師所灌輸的知識,努力促使學生主動地獲取知識,學會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并能解決問題的創造性學習。如在教學《狼和小羊》時,在學生學習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教師讓學生帶上事先準備好的頭飾,對課文中狼和小羊的對話進行表演,通過表演,學生進一步感受到大灰狼的兇惡、蠻橫無理和小羊的溫順。這樣學生通過以上的實踐操作,驗證了這樣一句話:“聽到的容易忘記,只有自己動手做過才能真正的理解?!痹撨^程在老師的引導下,學生不斷的對頭腦中原有的表象進行加工,產生種種聯想和想象,創新思維能力得到了訓練和提高。
3.指導學生設疑、質疑,發展創新思維
古人云:“學起于思,思源于疑”。質疑問難是學習的重要方法,是獲取知識的重要途徑??茖W的發明創造往往是從質疑開始,從解疑入手,因此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把質疑、解疑作為教學過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何鼓勵學生質疑,指導解疑,需要講究策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精心設計難度適宜,富有思考性的問題,使學生“跳一跳,摘果子”。教學中遇到的疑點或難點以及比較含蓄或潛在的內容,應啟發學生思考討論,在思考討論的過程中逐步解疑,在探索討論中有所發現和創新。
4.鼓勵學生敢于標新立異
課堂教學要鼓勵學生之間的爭辯,讓學生暢所欲言,各抒己見,展開充分的討論,在爭辯過程中陳述矛盾,培養思維的批判性。如我在《麻雀》一課作小結時說:“讀了這篇課文,從老麻雀奮不顧身搶救小麻雀的記敘中,我們感到了母愛的偉大?!痹捯魟偮洌晃荒型瑢W舉手說:“老師,我不同意說是母愛,因為課文從頭到尾都沒有寫老麻雀是公的還是母的!”我聽后笑著說:“你讀得很認真,看來老師的概括不太準確。那么怎樣說才確切呢?”學生的思維又一次被激活了,經過爭論,最后總結出:這篇課文表現了一種“親子之情”。通過教師引導,保護了學生的獨特見解,也激發了學生創新的精神。
5.注重情境的開放性,培養創新思維
在教學實踐中,我感到由于情境教學具有以美為突破口,以情為紐帶,以思為核心,以兒童活動為途徑等鮮明的特色,因而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及創新人格有著獨特的作用。創新思維是一個開放性的動態思維過程,它善于大量地、廣泛地吸收外界各種信息,在與外界各種信息的交換和反饋中,不斷吸收新東西,以建立自己的思維模式,整合自己的思維成果。在教學中,我注重情境的開放性,給學生留下充分的創新余地。
三、語文課外活動的創新
思維活動要占領充足的材料、一定的社會知識、生活閱歷和較寬的知識面,這些是進行再造想象、進行創新的基礎。學生必須把握好教材中學到的系統的語文基礎知識,但知識涵蓋僅局限于教材,學生的視野將是狹窄的。人的"知識量"與其"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是成正比的,沒有廣博的知識,就談不上創新。所以我們要非常重視創設語文學習環境,進行大容量的課內外閱讀。其基本途徑有如下三種:(1)課內外結合。(2)與大量的課外閱讀相結合。(3)與社會生活相結合。如我校開辟的語文活動課——自主活動八分鐘,各班學生舉行有關語文的游戲、知識競賽、辯論會、演講會等,學生自辦手抄報、自編自演課本劇、自辦校園廣播電視節目,建立閱讀課教室,向學生開放圖書室、組織學生就近參觀工廠農村等,使學生從多種渠道吸取多方面的知識、開闊視野、豐富情感。這些活動對于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思維速度和質量,從而提高其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培養創新能力大有裨益。
總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實施創新教學策略,有利于培養和發展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邏輯推理能力、問題解決和決策能力以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我相信通過實施創新教學策略,轉變自己的教學行為,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一定會促進學生主體的發展,也必將迎來語文教學的又一個艷陽天。在落實素質教育的實踐中,必須重視對學生進行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的培養,充分發揮課堂這一主渠道的作用,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引導學生大膽實踐,勇于探索,提高學生的全面素質,為新世紀培養出更多的優秀文學人才。
參考文獻:
[1]王海軍.中等教學語文中修辭教育[J].新課程(上),2014(5).
[2]路俊香.如何注重搞好初高中語文課堂教學的銜接[J].中國校園導刊,2012(1).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4222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