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閱讀教學“言文合一”有效實施策略探討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初中文言文教學,應注重“言”與“文”并重,通過扎實開展字詞句引導分析記憶教學,促進學生對文章主題思想和文化內涵的深入理解和掌握,通過“言文并重”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科核心素養。
【關鍵詞】文言文;言;文;融合;并重;核心素養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1270(2019)18-0113-02
語言的建構和運用、語文思維探究和理解、作品審美和鑒賞及創造、文化理解和傳承等素質能力是初中語文教學對學生學科核心素養培養的主要目標。文言文教學完全囊括了上述能力素質培養的作用,其中既有“言”的,又有“文”的層面,不可或缺。因此,初中語文文言文閱讀教學必須“言”和“文”并重,突破文言文字詞教學功利性的局限,改變長期以來偏重字詞教學,賦予乏味的文言字詞以更多深厚的文化內涵,進而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科核心素養。
一、讀中感“言”悟“文”
學習文言文必須加強誦讀教學,即通過念、熟讀、背誦將古文與對譯的現代文進行“言”的字詞句實記,領悟文言文作品所表現“文”的思想文化內涵。文言文具有優美的韻律,古人就是結合文言文的“樂感”通過吟唱來誦讀文言文。文言文實踐教學中,教師應充分利用誦讀這一簡捷有效的教學策略引導學生感受文中重點字、詞、句,強調讀準字音、節奏、情感,扎實做好“言”的訓詁實記教學。同時,明確學習目標須通過誦讀實記字詞句對文章進行釋義品讀,欣賞文言文作品的美感。這時,要適時將作品的寫作背景以歷史故事的形式進行滲透講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在讀的過程中感悟文言文作品所具有的傳統文化內涵,體悟作者及作品表現出來的崇高思想境界和高尚的道德品質。如教學《鄒忌諷齊王納諫》一文時,充分利用初中學生特別喜歡聽故事的心理,首先以講故事的形式結合文中“齊國”的情況,簡要向學生介紹戰國時期各國紛爭,賢臣盡職進諫,君王有風度地納諫的歷史背景。然后,引導學生先通讀全文,要求誦讀到了“熟讀”的階段,要從文章中心思想的角度品評文中重點字、詞、句的寓意,對難于理解掌握的字詞通過小組的形式進行探究,教師最后對存在的普遍問題進行集中講解,如“今齊地方千里”的斷句解釋問題,有的學生解釋為“現在齊國的地方有上千里”,這顯然是因為斷句錯誤引起的,教師可以對此句進行節奏劃分,讓學生進行深入討論:今齊/地方千里;今齊地/方千里。學生對這兩種劃分進行反復的朗讀、探究時,教師滲透文言文中的古、今字詞的差異,從而促進學生明白古文中的“地方”實為兩個詞,這樣,較好地通過“讀”幫助學生理解
了“言”。
文言文誦讀教學的設計不能僅引導學生實記文言字詞對譯的意義和用法,同樣重要的是,教師還應在誦讀的過程中促進學生對“文”的布局、寫法、用詞、主題文化思想以及表現形式等精妙知識的學習。如教學《鄒忌諷齊王納諫》一文,待學生全面掌握“言”的知識后,教師應隨即引導學生以小組的形式深入探究討論文章反映的主題思想,體會諷喻說理的寫作手法,分析鄒忌、齊威王兩位主人公的性格特點。引導學生深刻認識到古代諷諫國王是一件十分危險的事情。通過各小組交流討論,總結出文章主題思想[1]。
教學中,教師應對“讀”進行精心的設計,加強朗讀指導,引導學生從順序上采取先粗讀后細讀,弄清“言”的相關知識,然后再從文章的層次和角度上對“文”的思想、文化背景等方面進行賞、品、悟,通過“言文并舉”達到“言文合一”的學習目的。
二、改比中強“言”析“文”
初中生對文言文的學習總是感覺不夠深入,尤其是對“言”的學習,如果一段時間不溫習鞏固就會淡忘。開展“言”的字詞賞析教學時,運用改寫后比較的方式則可以較好地強化學生的理解和記憶。改寫比較教學法即是對文言文中關鍵字詞按照學生隨意的理解進行則刪除或修改,引導學生對改寫前后的兩句話進行對比感悟,學生在對比的過程中深刻地認識到原文字詞運用的妙處,即強化了字詞的記憶,又較好地體悟了“文”的運用。如教學《記承天寺夜游》一文時,教師主要是引導學生對文中的寫景和抒情的句子進行理解,對比喻手法的運用進行掌握。學生對照教材的注釋能夠理清比喻的本體、喻體,進而掌握句子的比喻用法。但這種掌握只是表面的,并不深刻,容易忘記。若運用改寫比較的方法強化學生的記憶,則效果會事半功倍。將“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中的“蓋”字刪除,這時讓學生對比感悟改寫前后的句子,感覺改寫后的句子感情色彩清淡無味,少了“蓋”所表達的“原來是”的驚喜之情。如果將“蓋竹柏影也”改為“蓋楊柳影也”再引導學生進行比較體會,當學生感覺沒什么區別時,教師向學生介紹古人對“楊柳”與“竹柏”的感情輕重,以蘇軾的“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眴l學生感悟古人稱梅、蘭、竹、菊為“四君子”內涵,足見運用“竹柏”深刻的寓意。通過改寫比較教學,學生既對文中的字詞進行了深入的理解和把握,又感受到了作品在“文”方面所表達出來的思想主題,這樣強“言”析“文”的教學策略有效提高了文言文課堂教學有效性[2]。
三、提問中品“言”賞“文”
提問是促進課堂教學有效性提高的重要手段,初中文言文開展“文言并重”教學,教師需對課堂提問進行精心的設計。在學生對問題的探究過程中品析記憶字、詞、句,通過問題反應出來的文化思想和感情看法來欣賞體悟“文”的內涵。
(一)找準問題切入點進行提問
課堂提問切入點找得準,所提問題能夠充分反映出“文”與“言”的重點知識,且學生分析回答問題又不感覺突兀,這樣的文言文課堂提問方能大大提高教學的有效性。實踐教學中,教師應先提出“文”的相關問題,學生理解掌握“言”的字詞句的內涵后,引導學生向“文”過渡,學生很自然地理解和掌握了“文”的知識,達到了“文言合一”的并重目的。
(二)依據邏輯順序進行提問
文言文難學,不易理解記憶,教師的課堂提問應具有一定的邏輯性,既符合學生的認知又要有利于學生分析理解問題,從而有效促進教學有效性的提高。如教學《陋室銘》一文時,教師可以設計問題:“陋室何陋之有?”“陋室何陋之有!”這兩個問題雖只有一個標點的差異,但學生需要對文中的字詞句進行深入理解掌握,體悟出作者所表達的主題思想才能圓滿回答這兩個問題。
總之,初中語文文言文教學是重點,更是難點。教學中,教師要做好文言文教學必須以學生為主體,以初中語文學科核心素養培養為引領,圍繞“言”和“文”兩個層面將“字、詞、句”與“思想和文化內涵”融合并重學習。翻譯實記字詞句時,要從作品的時代背景和具體情節出發;學習文章布局和體現的思想內涵時,要側重從某個重點詞、句入手,做到“言文合一”培養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和審美能力,形成語言思維,繼承和弘揚傳統文化,全面提高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周素穎.言文并重,言文合一[J].語文教學通訊,2013(Z2).
[2]黃厚江.文言文該怎么教?[J].語文學習,2006(5).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4337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