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養下的小學英語單元整體教學分課時目標的設定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基于核心素養下的單元整體教學要求、教材主題的特點和學生的學習情況是進行單元整體教學時,設定各分課時的教學目標首要考慮的三大要素。就教科版教材而言,以一個模塊為一個話題任務,每個模塊的兩個單元教學目標均具有連續性和遞進性,同時在分課時教學目標的逐步遞進完成時,不斷以螺旋式循環的方式構成語言框架,增加輸入量,幫助學生從單元整體話題感知語言,進而在自己的思想體系中逐步形成完整的思維構圖,進行知識建構,從而豐富話題輸出。本文以教科版教材五年級上冊為例,對單元整體教學、學情和分課時目標的遞進性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單元整體教學;分課時目標;遞進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1270(2019)12-0197-02
在核心素養下的單元整體教學不同于傳統教學,教師既要研究原有的教材,又要在透徹理解教材的基礎上,根據本班學生的學習情況,聯系學過的知識,對本單元進行重新整合創設,設計出符合學生的教學活動,教學目標是整個課堂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在備課時,了解模塊的話題,進而分析話題表達所含內容,以此收集和整理與這個話題有聯系的功能語言,并以這些作為依據來設定單元目標和課時目標,每個課時都應該有相對獨立而有內部聯系的目標,完成基于學情的實效性的任務[1]。單元教學應該通過有遞進性的文本,也就是教師根據原來的教材分解出有層次性的語篇,同時設定相關的語境幫助學生身臨其境地感受語言學習并且在活生生的情境中靈活運用語言,這種教學方法能夠讓學生從整體上感悟語言的魅力以及實用性。單元整體教學需要教師以單元甚至模塊為單位去設計教學思路,通過文本的重構,情境的設定,以及其他輔助教學手段幫助學生學會自主思考,吸收文本所要展示的話題內容,進而內化形成自身的思維導圖,聯系之前所學的相關知識,最終達到知識的循環運用。下面將對單元整體教學的分課時教學目標作簡要分析。
一、分解單元整體目標,分別達成課時目標
單元整體教學不僅引領學生創造性地學習感知語言,同時也幫助老師解決了一個日常教學常遇到的難題。相對于教材容量偏大的文本,一周三個課時的英語教學往往讓老師手忙腳亂,課堂上填鴨式地操練,課后也極少體驗到語言的實用性。所以整合單元教學內容是如今教學的重中之重,每一個單元教學都是一個整體,但每一個課時又都有其獨立存在的必要性,教師應該探索各個課時的內在相關聯系,并進行整合加工,最終以有層次性的教學引導學生,再由學生自身進行內化感知。以五年級上冊Module 6 Unit 11 What’s the weather like today?為例,把Unit 11的教學設計分為三個課時,將分散的知識點重新按邏輯順序排列,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每課時之間內容由淺入深,又緊密聯系,構成一個完整的教學設計。本單元的整體目標是:學生能與同伴談論天氣的變化,并表達自己在相應的天氣條件下自身喜歡的課外活動。第一課時初步感知天氣變化,目標為能通過簡筆畫指認天氣,并聯想相應的話題。第二課時教授課文,主題為What’s the weather like today?目標為能詢問天氣變化并表達在相應天氣條件下衣著的選擇以及進行相應的運動。第三課時能感受理解不同國家地區天氣條件各不同,形成開放的文化態度,積極的學習態度。這樣的教學目標既讓學生以前學過的知識進行簡單的復習,同時也拓寬詞匯量,進一步加深對課文篇章的理解和學生的口語言能力。
二、統整單元,確定語言知識目標
教材中有Let’s talk, fun with language, did you know等幾個部分組成。以單元整體教學作為前提,當教師在制定分課時目標的時候,第一步便是要做好學情分析,研究教材內容,接著有目的性地重構文本,不要受教材原有的編排結構束縛,應確保調整后的各個分課時內容具有一定的學習相關性和遞進性,最后以此為依據設定本單元各分課時的語言知識目標。在What’s the weather like today?單元分課時“語言知識目標”的設計中,根據知識的難易程度、舊知識的復習和學生的實際掌握情況,在制定“知識目標”時,所使用行為術語也是不同的,在詞匯上,即“聽懂,會說,認讀—熟練運用”。在句型上,從第一課時簡單的談論天氣變化到第二課時能進一步表達在相應天氣條件下對自己衣著的選擇和進行季節相應的運動,而到了第三課時,將對重點句型作補充拓展,同時為學生完成小練筆作鋪墊。這樣層層遞進的語言知識目標要求,符合語言學習和認知發展的規律。很清楚地呈現了教師“教”的思路,梳理了學生“學”的脈絡。
三、語境的帶動,確定語言技能與應用目標
學生的語言綜合運用能力,指的是英語的聽說讀寫技能與運用。單元整體教學將學生這四項技能的培養分化到三個課時中,其中語境的創設是幫助學生體驗語言的一個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在What is the weather like today?單元分課時“語言技能與應用目標”的設計中,第一課時:能聽、說、認讀本單元詞匯及短語并知其音義形和學生能夠在圖片和老師的幫助下進行小組活動,借助簡筆畫或圖片指認天氣;第二課時:全班學生能理解語篇大意,看圖描述文本和大部分學生能在圖片和老師的幫助下進行小組活動,表達不同天氣條件下戶外活動的選擇;第三課時則是:全班學生能在圖片的提示下,進行課文的文本表演與復述和通過視頻展示和閱讀材料理解不同的國家地區天氣條件各不同。這樣看來三個分課時的目標對學生的要求呈螺旋式上升,各個分課時看似自成一體,但卻又層次分明,彼此緊密聯系,都是在圍繞這同一個話題weather,對學生語言的輸出有遞進性的要求,更為重要的是單元的整體目標其實在每一個分課時中都有體現,我們可以看到當分課時教授完畢,單元的整體目標也就達到了。
四、通過內容的整合,確定情感文化品格
學生所感悟的語言來源于教材,同時它也包涵著豐富的文化情感。因此,在設定教學目標開展教學時,教師應探索挖掘隱藏在文本內容背后的情感文化,它們兩者的關系是相得益彰,缺一不可的。單元整體教學內容的整合需要做到將培養學生的文化情感也落實到每一個分課時中,教師所重新整合的文本內容,所創設的語境,所采用的教學手段應幫助學生學習了教材內容,同時也感悟到其豐富的文化內涵,清晰了情感文化品格目標。真正做到了“潤物無聲”的“育人”效果,形成品格。在What is the weather like today?單元設計中,依據各個分課時的不同的文本內容,確定與其所對應的“情感文化品格”目標。第一課時中借助小組活動“我是天氣播報員”培養并提高學生對英語表達的興趣,而第二課時中,進一步培養學生積極進行課外活動的好習慣,到最后第三課時培養學生對天氣、地理等科學知識的好奇心。不同的課時設計拓展了情感文化的廣度和深度,豐富了情感文化視野,升華了文化情感目標。
五、基于語用體驗,確定教與學策略目標
教與學的策略就是“過程與方法”。落實到單元整體教學中,即通過創設情境,小組合作等一系列活動擴大語言的輸出量,同時學生能夠在相應的教學活動中感悟、內化、運用語言,并形成快樂學習英語的環境[2]。這也就是為什么說語言的運用與學習策略從根本上是統一的,只有在語用體驗的各項活動有效實施的基礎上才能建立合理的教與學的策略目標。在制定“教與學策略”這一目標時,從第一課時的詞匯圖,天氣播報到第二課時的視聽,文本閱讀,以及到最后的視頻展示,說一說,小練筆等多形式、全方位的語用體驗活動,使得英語單詞、句型、文本在語用體驗的過程中不斷鞏固深化,充分體驗了單元整體教學循環性、遞進性的特點。而思維品質和學習能力的目標也是層層遞進,讓學生在習得語言的同時也能慢慢形成能力。
總之,教師在進行單元整體備課時,既要仔細研究教材,同時又要敢于打破文本的桎梏,通過大量的語言輸入,內化語言,幫助學生達成運用語言的目標。教師還可以激發學生探尋知識背后的文化,課后探究更多語言材料,拓展學生閱讀的能力。如了解為何印度一年四季氣溫都比較高的原因等,從而進一步豐富話題的延伸,發展自主學習能力,最終落實新課標提出的英語教學體現人文性和工具性。
【參考文獻】
[1]朱浦.教學專題透析[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
[2]何寶江.深化目標教學 促進單元達標[J].教育實踐與研究,2010.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4407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