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全球史觀下高中歷史家國情懷的培養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歷史是高中階段的一門基礎性文科類課程,對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綜合素質提高具有重要作用,近年來,隨著新課程標準改革的不斷深入推進,以家國情懷為代表的高中歷史核心素養越來越受到廣大教師的關注,同時全球史觀在當前世界各國聯系不斷加強的背景下也被越來越多的運用到高中歷史課堂中?;诖?,本文首先分析了當前高中歷史家國情懷培養中存在的問題,其次通過實際的教學案例著重探討了全球史觀下高中歷史家國情懷的具體培養策略。
  【關鍵詞】全球史觀;高中歷史課程;家國情懷培養
  【中圖分類號】G633.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1270(2019)12-0093-02
  家國情懷是國家在高中歷史課程標準中所規定的一項學科核心素養,其體現了歷史課程背后所包含的豐富文化內涵,同時也是高中歷史課堂的基本宗旨與最終歸宿。而全球史觀是指將不同人類社會的歷史當作一個整體來對待的一種綜合性歷史觀,其強調通過對各類歷史知識的串聯指導學生準確把握世界歷史和本國歷史的整體走向[1]。在高中歷史課堂中,以全球史觀為指導,加強對學生家國情懷的培養不僅是國家教育改革提出的必然要求,也是提高課堂實際教學效果的一種有效手段。
  一、當前高中歷史家國情懷培養中存在的問題
 ?。ㄒ唬┙處煵恢匾暭覈閼训呐囵B
  近年來不斷有報道指出,當前我國的高中歷史教學中存在著“重知識講授,輕情感感悟”現象,其主要表現就是教師以高考成績為唯一的教學目標,在教學中側重于給學生灌輸歷史知識并指導學生進行大量的歷史題目訓練,對于家國情懷等情感類內容則明顯不夠重視,認為“既然考試不考那就沒必要花時間教”[2]。這就導致學生的歷史學習過程很容易向僵化死板的方向發展,家國情懷培養也不能落到實處,更不能對學生的精神世界起到有益的塑造和引導作用。
  (二)教師缺乏對學生的必要引導
  高中歷史課程中有大量內容都是理論化的史實,而家國情懷是一項抽象化的概念,其強調以“史論結合”為原則,指導學生不斷思考、總結和感悟。然而從當前的教學實際情況來看,大部分教師在課堂中都存在“重史實、輕結論”的現象,只是簡單地為學生展示各種類型的歷史故事和歷史材料,而后直接讓學生對各種歷史結論進行背誦記憶,卻不注重指導學生將史實與結論進行結合論證并進行辨析探究[3]。這就導致歷史教學很容易陷入空洞和形式化的教學誤區中,難以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家國情懷的培養也無從談起。
 ?。ㄈ┙處熥陨砣狈θ蚴酚^
  當今世界各個國家的聯系與交流不斷加強,已經逐漸成為一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地球村,這就要求高中歷史教師在家國情懷培養過程中要兼具中國立場和世界眼光[4]。然而,當前大部分教師尤其是年紀較大的教師都比較缺乏全球史觀,對歷史新課程標準中的各項內容沒有形成完整深入的理解,在教學中仍然根據自身的教學經驗對學生進行指導,這就導致歷史課堂的教學形式和教學內容都無法得到及時更新,學生的家國情懷培養也很容易出現偏差,進而影響到歷史課堂的整體教學質量。
  二、全球史觀下高中歷史家國情懷的培養策略
 ?。ㄒ唬┥钊胪诰蛘n本素材
  高中歷史課本包含的知識范圍非常廣泛,既有本國歷史也有世界歷史,其中的內容都是教育專家精心挑選出來的具有思想性、時代性和科學性的優質內
  容[5]。因此,在全球史觀下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教師就要深入挖掘課本素材,將課本中的國別史和世界史內容進行交叉整合,幫助學生從世界角度看國家,從國家角度看世界,逐步增強學生對國家、民族等抽象概念的認識和認同。如教師可以將《中國古代文藝長廊》和《19世紀以來的世界文化》兩個單元進行對比教學,將書法、詩歌、戲曲等本國文化與電影、電視、美術等世界文化進行融合,指導學生在古今中外各種類型文化的對照學習中感受文明的多樣性與獨特性,從而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ǘ┖侠韯撛O教學情境
  教學情境主要是指由教師所營造出來的一種無形課堂氛圍,其對學生的心理和情感具有直接有效的引導作用。因此,在全球史觀下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教師就要合理創設教學情境,引導學生在情境熏陶下逐步走入歷史書中所描述的世界,激發學生的情感共鳴,從而避免學生出現走馬觀花的表面學習情況。如教學《孔子與老子》《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這兩課時,教師可以先為學生介紹同時期的柏拉圖、蘇格拉底等西方哲學家的思想,創設出故事化情境,引導學生總結出西方哲學的“理性”特點。而后再為學生播放《孔子》電影片段和《百家爭鳴》紀錄片視頻,創設出藝術化情境,指導學生將思維從世界史遷移到本國史,使學生能夠更加深刻理解到先秦哲學的“人文”特點,從而不斷堅定學生的民族信念和民族信仰。
 ?。ㄈ┎扇《鄻踊虒W方式
  以往的教學方式主要是強調教師的知識傳遞和學生的知識接收,對于家國情懷等情感類內容則較少涉及。因此,在全球史觀下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教師就要采取多樣化的教學方式,改變學生的被動學習地位,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能夠自主自覺參與到課堂的教學活動中,從而提高家國情懷的培養效率和培養質量。如教學《專制集權的不斷加強》這一課時,其中介紹了明朝時期的“內閣”制度,教師就可以結合當今英國的“內閣與議會”制度對學生進行課程導入,而后采用活動教學法,組織學生分別扮演“明朝內閣”和“英國內閣”中的人物并指導學生對戰爭、稅收等國家政策進行模擬決策,通過真實的活動體驗拉近歷史與學生之間的距離,使學生深刻體會到我國封建專制制度的優勢與劣勢。
  (四)積極組織歷史學習實踐
  實踐屬于歷史課程拓展性教學的內容,同時也是強化學生家國情懷的一種有效途徑。因此,在全球史觀下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教師就要積極組織歷史學習實踐,將歷史教學從理論延伸到實踐,指導學生在生活中感知歷史、體驗歷史,從而使家國情懷能夠逐步滲透到學生的日常生活中。如教學《內憂外患與中華民族的奮起》這一單元時,教師可以為學生講解一戰和二戰的世界形勢,使學生初步了解反法西斯的艱難斗爭歷程,而后再為學生集中講解我國的抗日戰爭歷史,使學生從宏觀和微觀兩個維度感受愛國主義的洗禮。課本講解完成后,教師則組織學生到當地的烈士陵園、革命博物館等歷史教育基地參觀體驗,通過具體化的歷史內容增強學生對歷史的感受,充分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報效祖國的民族情感。
  (五)引導學生自主探究
  自主探究是歷史新課程標準中所提倡的一種新型學習方法,其強調學生的自主學習、自主體驗和自主感悟[6]。因此,在全球史觀下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教師就要積極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究,激發學生的學習潛力和學習活力,促進學生主動學習歷史、討論歷史,從而使學生的精神世界在潛移默化中得到塑造。如教學《鴉片戰爭》這一課時,教師可以從正、反兩個方面對學生進行教學,組織學生分別以“鴉片戰爭給我國人民帶來了深重苦難”和“鴉片戰爭使我國更快速地融入到了世界歷史中”這兩個不同角度進行辯論,指導學生搜集各種歷史資料并大膽表達內心想法,培養學生以歷史觀念和辯證思維來學習歷史課程,幫助學生在自主討論和碰撞中循序漸進。
  三、結語
  總而言之,全球史觀是培養家國情懷的必要基礎,家國情懷則是對全球史觀的集中深化,在高中歷史課堂中教師要直面教學問題并從教學實際出發,采取恰當的教學策略來不斷豐富學生的課堂情感體驗,使學生在歷史學習中逐步養成正確的思維態度和價值觀。
  【參考文獻】
  [1]葉新紅.以小組合作為載體,培育時空觀念——以《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全面爆發》的教學為例[J].中學歷史教學,2017(25).
  [2]李靜.在微觀史料中尋找有“人”的歷史課堂——以《從“唐宋變革論”再探宋文明的繁榮與發展》一課為例[J].中學歷史教學, 2017(10).
  [3]賴立新.以家國情懷教育為抓手,培養高中生的積極情感——以《建國以來的重大科技成就》教學實踐為例[J].中學歷史教學, 2017(12).
  [4]李樹全.從教學設計的角度思考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落實——以岳麓版必修Ⅲ第28課《國運興衰,系于教育》為例[J].中學歷史教學, 2017(22).
  [5]徐藍.基于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課程結構與內容設計——2017版《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解讀[J].人民教育,2018(28).
  [6]李婕.歷史學科核心素養視閾下的高中歷史教學——以“羅斯福新政”一課為例[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17(21).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44148.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