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歷史教學中世界意識與家國情懷的交織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文章從感知歷史發展的階段性特征,體味世界歷史進程中的中國;感知世界歷史發展趨勢,追溯近代中國的應戰奮起;比較統一時期的歷史事件,強化家國情懷三個角度對高中歷史教學中世界意識與家國情懷的交織關系進行了論述。
【關鍵詞】高中歷史教學;世界意識;家國情懷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11-0227-01
世界意識是高中歷史教學過程中涉及的一個重要概念,指的是將整個世界看作一個整體,在整體中感受某個國家或地區與世界整體關系,要求學生從世界這一宏觀視角來審視人類的共同命運,來感知本國在世界大環境中的地位與作用。教師在高中歷史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世界意識,并在這種意識的影響下,使學生感知家國情懷,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加強文化自信、建立文化自覺,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感知歷史發展的階段性特征,體味世界歷史進程中的中國
掌握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以提綱挈領的方式凸顯不同階段的歷史事實和發展特征,是讓學生形成世界意識的基礎與前提,更是幫助學生更好地在世界版圖中定位和認知本國的重要方法。舉例來說,教師將中國的歷史軌跡置于世界版圖當中,學生會發現兩千多年中國封建社會的開端與印度河文明及愛琴海文明的鼎盛時期相毗鄰;而在中國的封建社會末期,當明清兩代政府將更多的精力置于加強集權統治,實施閉關鎖國時,西方世界已經開啟了資產階級革命,并開始引領世界的趨勢進入全新時期。透過這兩種對比我們不難發現,中國在世界中的地位、影響力很大限度上取決于統治者的意識、思想,而其從開放到禁錮的狀態,也促使“萬邦來賀”的狀態逐漸走向沒落,走向與世隔絕,最終導致中國逐漸落后于世界。
通過這樣一種閱讀方式,學生可以走出單一的中國歷史與世界歷史割裂的學習狀態,把握中國在世界歷史發展進程中不同階段的位置、發展態勢,從而在生成世界意識的同時,強化對國情的認知。
二、感知世界歷史發展趨勢,追溯近代中國的應戰奮起
伴隨十九世紀六七十年代的資產階級革命浪潮,資本主義制度開始由歐洲為據點向全世界蔓延,德國、意大利、美國甚至是亞洲的日本,都在通過不同的方式走向資本主義道路,并遵循工業革命的道路,在競相征服世界的“志愿”中共同建立了“資本主義世界”,并開始了為爭奪殖民地和世界霸權的激烈斗爭。中國在這場全球范圍內的戰爭當中,也未能幸免于難,鴉片戰爭的槍炮聲敲碎了清政府過于安逸的美夢,也促使近代中國開始出現爭取民族獨立、民族解放的不懈斗爭,與世界接軌的種種思潮和奮斗——中國知識分子的“師夷長技以制夷”、戊戌變法,其過程轟轟烈烈、結果卻黯然落幕。辛亥革命的爆發結束了清王朝的統治,結束了君主專制,但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卻是名不副實。中國特色革命道路的提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推進,才改變了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地位,建立了獨立自主的新中國。透過這些現象,我們不難發現,近代中國的發展是被動的,其一切為改變而萌發、因慘痛而奮起的努力,本質上都是因為西方資本主義勢力的入侵,安寧生活狀態的改變所激起的。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處在這一時期的中華兒女因為濃烈的家國情懷而選擇改變、選擇奮起,向西方的學習不斷深入,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中國在不斷探索、深度變革中實現了民族獨立、民族解放。
三、“家國情懷”的特征
家國情懷核心素養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具有基本的內涵特征。家國同構的概念是關鍵,共同體意識是其不斷發酵的動力。仁愛是它良性發展的起點。
1.家國同構。
在國家形成之前,原始社會主要由部落或有血緣關系的部落聯盟組成“家”與“國”之間并沒有明確的定義界限,并且二者又存在互聯關系,因此,便無從探究其本質屬性?!懊褡濉备拍畛霈F后,與此相矛盾的“國”誕生了。但是,它們之間仍然存在某種聯系。從西周開始,“國”的范圍空前擴大。宗法制的完備,無疑起到了至關重要的歷史作用,通過利用血緣關系,將個人及家庭與國家緊密相連。秦漢時期,國家統一,行政縱向管理導致了家庭與國家之間的矛盾,使其在社會關系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2.共同體意識。
在現代社會學中,家庭意識和國家意識都可以歸為共同體意識。共同體意識是一種傳統意識。將核心素養的主體置于“家國同構”的共同體意識之下,個體必須服務于共同利益。將個人利益與家國利益緊密相連,以實現既不超越也不屈服的平衡。
3.仁愛之情。
仁愛是一種思想和情感,意味著關心他人,幫助他人,不以個人私利為第一。仁愛是儒家傳統思想的核心。“家國情懷”終極情感目的不是仇恨,不是敵意,而是“愛”。這種愛的特點是寬容、謙卑、同情和悲憫。因此,家國情懷應該對歷史的研究和探索有價值,充滿人文情懷。
四、“家國情懷”的教育價值
1.家國情懷是傳統文化的精髓所在。
從“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到岳母刺字“精忠報國”,從“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到“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從“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再到“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終生”。家國情懷核心素養的情感內涵不斷地完善。
2.家國情懷凝聚著民族精神。
從熱愛家庭到熱愛家鄉、熱愛祖國,他們之間是融合的、漸進的關系。家國情懷是將個人利益與國家利益結合起來,《孟子》有言“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在中國人的精神世界里,國家與家庭,社會與個人是不可分割的整體,“國家好,民族好,大家才會好”,在這個精神框架里,一切都可以引起人們的共鳴,加深人們的文化認同、民族認同。
3.家國情懷對于青少年的精神文化建設,具有指導意義。
家國情懷體現著國家意志,傳播主流的意識形態,促進愛國主義的形成,從而激發年輕人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的情懷,并且身體力行。將家國情懷的理論指導與日常的學習生活相結合,達到理論指導實踐,實踐反作用于理論。將家國情懷與青少年的成長緊密聯系,使其從小就可參與其中,從而增強青少年對家國情懷的參與感、認同感。
五、結語
家國情懷與世界意識并不是兩種相互獨立的思想感情,世界意識能夠引導學生在歷史學習的過程中懂得更加宏觀、全面地認知與思考,并在思考過程中,深入理解中國與世界歷史進程中的點點滴滴,包括其興盛繁榮與落寞屈辱,從而明確作為一名高中生、作為社會主義建設者與接班人應承載的使命和責任。
參考文獻
[1]張英勇.利用大數據推動對學生家國情懷的培養[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18(10):40-41.
[2]余冬意.高中歷史教學中家國情懷教育之誤區[J].中學歷史教學,2018(05):23-24.
[3]羅虹.基于實踐的高中歷史學科核心素養體系芻議[J].中國校外教育,2018(11):28-29.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1125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