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設情境體驗教學,培養學生家國情懷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在新課改的形勢下,歷史教師必須改變傳統課堂灌輸知識的教學方法,通過創設情境體驗式課堂教學,讓學生親臨歷史事件情境,激發學生對歷史課堂學習的參與度,達到激活思維,激發興趣,提升效率,從而形成學生的歷史學科素養。
關鍵詞:課堂教學;情境體驗式;家國情懷
中圖分類號:G633.5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9)09-055-1
情境體驗式教學,是指教師通過正確創設歷史情境,引導學生親身體驗,讓師生近距離地感受歷史的真實,激發興趣,調動情緒、情感,引發觀察和思考,進而掌握知識和發展能力,主動形成對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的認識,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它注重學生的參與性、能動性、感受性,它突出的不是對知識體系的原封不動的儲存,而是強調自我的參與、發現與感悟,追求學習過程與主體心靈的共振效應。
家國情懷是學習和探究歷史應具有的人文追求,體現對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的情感,以及對國家的高度認同感、歸屬感、責任感和使命感。
學習和探究歷史應具有價值關懷,要充滿人文情懷并關注現實問題,以服務于國家強盛、民族自強和人類社會的進步為使命。
從時空定位來講,歷史是過去年代發生的事件,在時間與空間上阻隔了現代人與歷史的交流。如何讓學生跨越時空理解過去呢?方式具有多樣性,其中情境體驗式教學手段的使用能讓學生深入歷史場景之中,從當時的時代出發,深入了解當時人們的所思所為,感受當時重大歷史事件對人們的影響。比如我在講授《偉大的抗日戰爭》一課時,就注重情境體驗式教學內容的自主設計,通過視頻、圖片等形式,讓學生身臨抗戰其境,其目的是實現學生對家國情懷素養的提升。
在導入新課時,我播放視頻抗日戰爭記錄《偉大的民族魂》(約5分鐘),欣賞視頻后思考問題:整個視頻講述的哪一歷史事件?為什么要實施抗日?主旨創設抗戰情境,引入新課。整體把握歷史脈絡,激發學生對本課學習的初步興趣,培養其愛國的情感。
在講日本在侵略中對中國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時,我出示一些照片和原始資料(大屠殺、細菌戰、化學戰、勞工與慰安婦等視頻圖片)。設問:看完這些畫面后,你們有何感受和認識?鼓勵學生發言??赐昊脽羝?,學生認真討論發言,談談自己的感受和由此得出的啟示。日本侵華是不爭的事實,他們對中國人民犯下的罪行是抹殺不掉的?我們應該不忘國恥,而當前我們能做到的就是儲備知識,提高自己的素質,以便將來能為國家做出更大的貢獻。通過這樣情境體驗,讓學生認識到日本侵略者的殘忍,認識中華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時刻。只有停止內戰,團結抗日,驅除外辱,實現民族的獨立,才是我們唯一的出路。
在學習國共兩黨合作抗日時,我從敵后戰場、正面戰場兩個視角播放兩段視屏資料,展示中華民族浴血奮戰的情境。一個視角是百團大戰的一個片段,即關家垴戰斗,這是敵后戰場中最慘烈的一場戰斗之一。此次戰斗,八路軍以絕對優勢兵力圍攻日軍一個大隊,激戰兩晝夜,此役雖殲敵大部,但八路軍也遭受重大傷亡。但據陳賡回憶,我軍傷亡2000余人(其中陣亡1000多人),日軍陣地遺尸280余具(其中有大尉軍官2人、中、少尉軍官5人),另外還有三大堆骨灰。2005年,當時90歲高齡的李德生將軍回憶起關家垴戰斗,“慟哭不止,淚流滿面,久久不能說話”,只是一個勁地說“太慘烈了!”彭德懷曾在回憶錄中稱,此戰為其一生中記憶深刻的四大敗仗之一。鄧小平和劉伯承則評論此戰,“實際上這一仗停止了敵一個大隊可以在根據地橫沖直撞的局面?!薄按蛲赀@一仗,不知又有多少母親向我要兒子,又有多少妻子向我要丈夫?”這一仗也是劉伯承元帥一生都無法釋懷的戰斗。另一視角是正面戰場徐州會戰中臺兒莊戰役的一個片段,臺兒莊戰役中國投入兵力二十多個師計12萬人,日軍投入兩個師八個團約3萬人,中國軍隊以損失近兩萬人的代價,取得了殲敵萬余人的戰果。“敵軍遺尸遍野,被擊毀的各種車輛、彈藥、馬匹遍地皆是?!比哲娨幻麉鹗勘谌沼浝飳懙?,“四小時拿下天津,六小時占領濟南,小小臺兒莊,誰知道竟至于這樣困難!其慘狀實為人間地獄。”臺兒莊戰役,以其“無墻不飲彈 無土不沃血”的慘烈和中國軍隊的勝利,名垂史冊。是役結束,從此鬼子不猖狂!臺兒莊捷報通過云集戰地的中外記者傳出,舉國若狂。這顯然是一場改變了中國人精神狀態的勝利。李宗仁戰后也曾回憶,“籠罩全國的悲觀空氣,至此一掃而空”,“臺兒莊大捷是國共合作的結果”。學生觀看這兩個視頻后感受到,我們的先輩為了國家的利益不顧流血犧牲,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我們作為新時代的中學生應該珍惜現在的生活,應該努力學習,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人生價值取向,使自己成為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與此同時,這兩場來自國共兩黨兩個不同戰場的英勇抗戰所顯示出的慘烈和所取得的成績,使學生到認識國共兩黨合作的重要性,這也是抗日戰爭取得勝利的最根本的原因。體會到國共兩黨合則利,分則弊。實現祖國完全統一,是中華民族根本利益所在,是全體中華兒女的共同愿望和神圣職責,也是不可阻擋的歷史潮流。只有實現統一,才能早日實現“兩個一百年”的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總之,良好的教學過程一定是學生的一種體驗過程,更是一種喚醒和內化的過程。教師在教學中只有通過教學手段、教學方法的多樣化運用,讓學生積極參與其中,通過所聞,所見,所參,然后有所思,有所悟,才能觸動心靈,實現情感升華,使其產生對歷史事件的認同感。這樣,歷史對學生核心素養培養的目標才能得以實現。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9535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