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基于全球史觀在高校歷史教學中的實踐分析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在信息化的今天,與世界接軌的全球時代已經體現在各個領域,全球史觀在高校歷史教學中的應用,可以更好的提高歷史教學的質量。
  【關鍵詞】全球史觀;高校歷史教學;實踐
  中圖分類號: G642.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2457(2019)11-0090-002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19.11.040
  【Abstract】In today’s information age,the global era in line with the world has been reflected in various fields. The application of the global view of history in history teach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an better improve the quality of history teaching.
  【Key words】Global outlook on history;History teach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Practice
  1 全球史觀概述
  全球史觀故名思議,即是站在全球化的角度,將整個人類社會歷史作為一個整體來看待的一種歷史觀念。如今在互聯網以及各種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的當下,在全球化時代大背景下,人們的世界觀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世界正逐漸成為一個整體,不同國家地區的經濟文化的交流融合,將會進一步推動人類社會實現更進一步的發展。而在高校歷史教學過程中,通過建立反映世界全球化的“全球史觀”,已是當前社會與時代賦予歷史學科發展的重要任務。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用“全球史觀”去看待這個世界,對于完善學生價值觀念,幫助學生建立科學發展觀,促進學生實現全面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2 全球史觀在高校歷史教學中的應用作用分析
  首先,在高校歷史教學中應用全球史觀,能夠幫助學生構建完善的歷史知識體系。而一個完善的歷史知識體系不僅能夠幫助學生更好的掌握歷史發展的內在規律,同時還能夠有效幫助學生準確把握學科主干知識,培養學生歷史思維能力。具體來說,在全球史觀的指導下,能夠通過對全球歷史進行縱向梳理,打破原有教材的時空界限,將同一性質、類型的歷史發展進行歸納梳理,從而成功形成對某個歷史問題的完整表象認知,比如教師可以將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與中國共產主義革命聯系在一起,有效強化知識間的縱向聯系,能夠成功讓學生對世界無產主義革命有著一個更加深刻全面的認識。基于全球史觀的橫向梳理,有助于引導學生透過歷史現象看本質,了解歷史發生的必然性與歷史發生的原因,使得學生更好的掌握歷史階段的特征,構建一個完善的歷史知識體系。比如針對鴉片戰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去思考為什么會發生鴉片戰爭,此時清朝與國外最為顯著的差距是什么?引導學生全面認識19世紀中期的中外歷史發展特征,并對這一歷史現象進行深刻反思,意識到落后就要挨打,從而激發學生斗志,順利遠大理想,為中華之崛起而努力奮斗。
  其次,在高校歷史教學中應用全球史觀,能夠加深學生對歷史知識的理解,并能夠從中得到啟發,實現歷史學科知識古為今用。在全球史觀的指導下,能夠讓學生系統全面的認識到中外歷史發展,為學生編制一張中外歷史的經緯網,不僅知識內容全面,同時還能夠突出其中的重點,通過不同歷史知識比較,幫助學生成功可將史學觀念與對歷史知識的記憶、理解以及綜合運用融為一體。比如在學習“羅斯福新政”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與同時代的“斯大林模式”進行比較,從而讓學生認識到資本主義在確立國家干預經濟模式時,同樣借鑒了社會主義經濟干預的一些經驗,在此基礎之上,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將蘇俄的新經濟政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聯系在一起,從而讓學生充分認識到,計劃經濟并不只存在于社會主義國家之中,資本主義國家同樣存在“計劃”,市場經濟并不只存在于資本主義國家之中,社會主義國家同樣有市場經濟,從而有效加深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認識,并能夠意識到歷史知識就在人們日常生活之中,有效提升高校歷史教學的質量水平。
  最后,在高校歷史教學中應用全球史觀,能夠培養學生世界意識。所謂世界意識,即是能夠站在更高的角度來看待世界、認識世界。主要內容包括合作競爭意識、平等開放意識、價值觀多元意識等,這有助于學生更加正確客觀的認識世界歷史與中國歷史發展進程,銘記歷史教訓,堅定理想信念,樹立國際責任感,理解尊重世界各地區、各國、各民族的文化傳統,注重發揚國家文化,繼承中華民族精神,彰顯大國姿態與風采,更有助于提升學生民族歸屬感、民族自信心。因此需要教師在開展高校歷史教學過程中,做好全球歷史觀的實踐應用,更好的擴展學生歷史視野,實現學生世界意識有效培養,更好的適應當下全球化時代發展需求。
  3 基于全球史觀在高校歷史教學中的實踐策略
  3.1 在歷史教學活動中注重全球史觀的滲透
  在開展高校歷史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有意識的培養學生樹立全球史觀,在具體實施上,教師可以將體現“全球史觀”的書籍推薦給學生閱讀,例如上文提到的《全球通史》,便能夠讓學生多全球歷史發展有一個全面的認識與了解。還可以向學生推薦由我國學者主編的《世界史》書籍(吳于廑和齊世榮主編),可有效提升學生全球史觀觀念的培養效果,例如在《世界史》中,闡述了地理大發現的出現,標志著世界歷史文明第一次打破了封閉狀態,開始互相融合發揮在那,并在19世紀,世界歷史逐漸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全球歷史觀在此時才真正具有全球意義。高校歷史老師在實際開展教學時,應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史觀,對歷史發展進行分析,引導學生用站在全球史觀的角度,來看待分析歷史問題,有效培養學生科學發展觀,提升學生辯證的能力。   3.2 應用全球史觀解讀歷史事件現象
  高校歷史教師在教學時,針對一些歷史現象,需要引導學生從全球史觀的角度入手,更加客觀真實的看待這一歷史現象?!叭蚴酚^”主要以是否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發展作為標準,來評判歷史事件現象。例如第一次工業革命的來臨,有效推動了西方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加快了西方資本主義成型速度。英國作為第一次工業革命的發起者,極大提升了國家生產力,由此開啟了大航海時代,實現全面的殖民與資本主義擴張。在18世紀末19世紀初,英國一躍成為“西方霸主”,被譽為“日不落帝國”,此時的清朝的仍沉溺于“天朝上國”的美夢中。隨著第二次工業革命的來臨,讓西方多個國家受益,極大提升了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實力,同時也迎來了西方列強爭奪殖民地與市場的最高峰,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熱潮,最終促使資本主義體系日益發展成熟。另一方面,在進行某一歷史現象評價時,教師也應引導學生用全球史觀進行看待評價。例如哥倫布發現新大陸與明朝鄭和下西洋二者幾乎在同一使其,但為何鄭和下西洋針歷史意義要低于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主要原因在于,鄭和下西洋雖然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壯舉,但最終目的只是為了炫耀明朝統治者國力,搜刮海外各種珍寶。而哥倫布自發現新大陸以后,為資本主義的發展開拓了更為廣闊的空間,也為資本主義擴張發展指明了方向,有效推動了西方資本主義的發展,因此前者的歷史意義要低于后者。
  3.3 用全球史觀評價歷史人物
  高校歷史教師在教學時,針對歷史人物評價,教師應消除學生固有的對歷史人物評價的刻板印象,引導學生利用辯證的眼光對歷史人物的功過是非進行客觀全面的評價。而全球史觀在這一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例如對于晚清名臣李鴻章來說,在很多人眼中,李鴻章是一個“賣國賊”,正式他與列強簽訂了《中法新約》、《馬關條約》、《辛丑條約》等一系列喪權辱國的條約,但同時我們也應清醒的認識到,李鴻章在推動中國近現代發展方面,也做出了很多貢獻。比如李鴻章在率先認識到清朝與國外列強的差距下,聯合曾國藩、左宗棠等開辦了洋務運動,通過籌集資金,引進西方先進設備、技術,嘗試“師夷長技以治夷”,盡管最終洋務運動以失敗告終,但成功開啟了中國近現代進程,使中國出現了首批近代工業,同時也為當時的中國培養了一大批優秀技術人才,例如詹天佑成為了當時著名的工程師,修建了京張鐵路。此外在洋務運動下,催生了一大批民用企業,有效抑制了外國經濟勢力擴張,為中國近代企業生產積累了大量生產經驗,培養了技術力量,有效推動了中國近代發展。所中國現代作家、革命烈士郁達夫先生曾說:一個沒有英雄的民族是可悲的,一個有英雄而不知尊重的民族則是不可救藥的生物之群。因此我們在評價歷史人物時,應用辯證的眼光去客觀看待,不能用片面、帶有偏見的眼光去看待一個歷史人物,予以歷史人物足夠的客觀評價與尊重,是應用全球史觀作為核心的要求。
  4 總結
  綜上所述,在高校歷史教學中應用全球史觀,能夠幫助學生構建完善的歷史知識體系,加深對歷史知識的理解,并能夠從中得到啟發,實現歷史學科知識古為今用,有效培養學生世界意識。因此需要高校歷史教師采取有效措施,注重做好全球史觀的運用,擴展學生歷史視野,更好的適應當下全球化發展要求。
  【參考文獻】
  [1]史平.全球史觀在高校歷史教學中的實踐探索[J].陜西教育(高教),2016(5):45-45.
  [2]王旭萍,羨萌.全球史觀在高校歷史教學中的實踐探索[J].黑河學刊,2017(5):128-129.
  ※基金項目:吉林省教育廳“十三五”社會科學研究規劃項目“大學生歷史教育中的愛國主義教育研究”(JJKH20190534SK);吉林省教育廳產學合作協同育人項目“吉林省歷史文化類學生研學體系研究”(201801060060);”長春師范大學2019年度教育科學課題“以孔子仁學思想融合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路徑研究”(長師高教〔2019〕12號);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卡羅·金茲堡的文化史理論與方法研究”(18BSS005);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孤抄本《辨音纂要》音系疊置與明代官話語音研究”(14BYY098);吉林省教育廳“十三五”社會科學項目“孤抄本《辨音纂要》文獻研究”(JJKH20170662SK)。
  作者簡介:孫凌晨(1979—),男,吉林舒蘭人,博士,長春師范大學副研究員。
  羅丹丹(1980—),女,吉林省梨樹縣,碩士,吉林省學校后勤管理指導中心,助理研究員。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8/view-14839802.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