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驗實踐下的規則教育探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規則教育對社會發展和個人成長都具有重要的意義。針對中學生的發展特點和學校教育的特點,在規則教育中引入體驗式教學方法是有必要的。通過構建和諧互動的師生關系,在情景設置中達到知情合一的效果,同時加強有效的監督和完善的評價標準,循序漸進地使規則積淀為學生自身的品質與追求。
【關鍵詞】體驗式;和諧互動;知情合一;監督;評價
【中圖分類號】G63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1270(2019)12-0066-02
規則,在社會上、生活中隨處可見,人人參與。規則是一種行為規范和準則,是人們在日常活動中商定的需要共同遵守的制度和章程。在法治社會中,規則顯得尤為重要。規則本身具有規定性和強制性,要讓學生能夠真正從內心認同規則,單純依靠說教可能會產生逆反效果。教師應該依據學生的心理發展和個體經驗歷程,加強學生在尊重規則中的體驗和感悟,并通過這種體驗感悟中的反思內化為尊重規則的品德,在不斷反復的積淀中形成自己的行為習慣。這一教育過程與體驗式教育的理論是相符合的[1]。因此,在規則教育中嘗試用體驗式教學可以說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建立互動和諧的師生關系
規則的制定與中學生的天性發展具有一定的斗爭性。孩子在中學這個階段,往往具有強烈的自我意識和追求自由平等的需求,不愿意受到太多外來的束縛。規則卻要去規范一個人的言行舉止,也就是意味著個人會失去一部分的“自由”和“個性”。但是規則的遵守與中學生的個體發展又具有一定的同一性。每個人成長的過程就是適應社會、適應他人的一個過程,而規則恰恰給人們的適應過程提供了可供依據的方法,告訴人們如何處理好自己與社會、與他人之間的關系。正是因為規則與學生之間的這種矛盾性,在進行規則教育的過程中,師生關系一般會出現兩種極端化傾向:一種是過分強調了教師規則對于學生的約束作用,強行將規則逼迫學生接受。教師是規則的制定者、監督者、執行者,不允許學生產生疑問。教育過程中,師生缺乏交流或者教師指定“好”學生做表率答問題,其他學生只要按照這個標準做就行了。長久下去就會抹殺學生發展的天性,造就膽小怕事的性格。另一種就是夸大或者錯誤理解學生的“主體”作用,完全放任學生的自由發展,甚至違反了規則也沒有特別的提醒和強制改正,最后的結果往往是培育了一批無視規則的“個性化”群體。
因此,體驗式的規則教育首先就需要處理好師生之間的關系,老師要清醒地認識到規則對于學生的重要性,也要明確規則教育不是“主導者”與“參與者”的關系,而應該是師生共同參與、共同探究的過程。教師應該扮演的是“引導者”的角色,通過設置情景、分享經驗,帶領學生走進情景,深入體驗獨立思考,產生對規則最深切的理解和感受。只有教師和學生之間不再是絕對的聽從和權威,規則才有可能被感受被體驗,“規則”才能充滿人性的關懷和平等的禮遇,真正被學生接受。
二、以情促學,知情合一
人對規則的認識發展一般會經歷強制性的服從規則階段和發自內心的尊重規則兩個階段。對學生來說,規則的認識一般是停留在違反了規則就會受到處罰的強制服從階段。這種認識當然可以規范學生的言行舉止,但是這種對規則的尊重是有條件的。這個條件就是學生必須處在一定的監督或者承擔處罰的氛圍中,如果脫離了監督范圍或者能夠免去處罰,他就會忘記“規則”的約定,猶如脫韁的野馬。教師要解決這種情況的出現,就需要讓學生發自內心的尊重認同規則。教師需要告訴學生的就是:為什么我們需要尊重規則?尊重規則對誰有益?尊重規則和我有什么樣的關系等基本內容。當然,這些內容是不能夠像傳播課本知識一樣,通過教學常規手段灌輸給學生的。著名教育學者朱小蔓說過:人們在掌握知識時,如果沒有理解意義,那么在知識被淡忘以后,它就很難留下什么。如果人們在學習知識時,理解了它對生命的意義,即使知識己被遺忘,這種意義定可以永遠地融合在生命之中。也就是說規則教育更加注重的是知與情的統一。校園心理劇是教師常用的一種體驗教學方式。它可以通過模擬劇情的角色表演,深入學生內心,激發學生情感共鳴,以實現“情”的生成。心理劇的情景需要選取來自于學生生活實踐或者是與學生聯系較為密切的內容,通過藝術加工,展開表演。學生在角色扮演的過程中,需要把自己當作劇情中的角色,按照角色的立場、觀點思考和分析問題。這種扮演就是一種體驗。學生在把自己當作劇情角色的同時,體會角色的認知,結合現實情況和知識判斷角色行為的是非對錯,并反觀自我行為,從而尋找自我提升的途徑和空間。對于沒有參與角色扮演只是觀看心理劇的學生來說,老師應該布置一定的問題,讓學生能夠帶著問題觀看表演。雖然這一類學生沒有“身臨其境”實踐,但是通過表演的故事結合自己的思考,仍然能夠從中反思領悟故事中角色言行的對錯,并加以對照自身,也是主動參與的一次學習過程。通過知情的統一,能夠調動學生認知、情感、態度、行動等因素,使學生在認識提高的同時體會規則的內在意義。
三、強化監督評價的目標達成
體驗式教學不同于傳統應試教學的一個特點就是,它不能僅僅憑借一個分數來判斷學生的學習和成長,也不是通過統一的評價模板來衡量學生的行為和發展,而是提倡學生在體驗中領會規則的重要性,在實踐中構建尊重規則的自我。而又因為規則教育本身就是一個循序漸進、潛移默化的過程,因此,規則教育的過程需要注重監督,還需要完善體驗評價標準[2]。
體驗活動本身就是尊重規則的過程,只有保障了體驗活動的規范性,才能讓學生信服體驗中所碰撞出來的結果。規則教育的監督注重在體驗中的監督,活動準備之前的方案制定、活動實施之中的行為準則、活動結束之后的評價結果等都是監督的內容。這種監督也可以體現在教師對整個體驗活動的引導中,如監督體驗過程中是否偏離了主題方向,監督學生觀點和行為是否產生了錯誤的導向等。
監督是為了更好地定位每位學生的言行,也為了作出準確的評價。評價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鼓勵學生參與,我們注重的是學生從每一次的體驗中所生發出來的規則意識的提升和遵守規則行為的堅持。規則教育的評價需要考慮到學生的方方面面,如體驗中參與的活躍度、小組同伴之間的協調能力、體驗過程是否尊重規則、學生是否能夠提出個性化問題、學生的反思結果是否具有創造性等;甚至還可以是本次體驗活動中,教師就學生的某些行為或者觀點生成的隨機評價。這種評價方式才能更全面反映學生的情況,提高體驗效率。
規則教育不是傳統說教下的單向性教育,也不是追求統一模式的形式化教育。規則教育應該是以學生的體驗為基礎,在體驗中分辨對錯,提升認知能力,內化于自覺行動的過程。
【參考文獻】
[1]鄭三元.規則的意義與兒童規則教育新思維[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06(9).
[2]鄭潔.反思規則教育[J].班主任之友,2006(1).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4417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