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小學數學學習過程中生活化策略的研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隨著數學在生活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教師如何將教學“生活化”成為難點。教學生活化,首先意味著要使學生掌握數學生活化的技能,其次要讓學生養成在生活中密切聯系所學到的數學知識的習慣。這樣不僅可以讓數學知識更加融入生活,也可以激發學生對數學的興趣,從而更加積極的投入到學習中去,并且可以在知識與生活的融合中提高學生的自主創新能力。
  【關鍵詞】小學數學;思維生活化;技能生活化,生活數學化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13-0297-01
  引言
  學習數學不能只局限于書本知識的學習,更要重視理論與實踐結合,讓學生在實際生活中學習數學、理解數學,并能夠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不能解決實際問題,空有滿腹理論知識是沒有意義的,學生學習數學的目的不僅僅是學會了理論知識便罷了,最終是要運用到生活中去實踐的。一個人所謂的數學素質優秀,并不是說其理論知識掌握的好能解決難題,而是其能夠把學到的知識用到生活中去,解決問題,可以用數學知識使自己提高能力,更加適應社會。
  一、思維“生活化”
  要做到數學“生活化”首先要從思想層面出發,教師在課堂上不僅僅要傳授書本知識,也要善于將其與現實生活結合,用日常生活中學生常見的事物作為切入點,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不再拘泥于枯燥的書本知識中,能夠更輕松的接受知識,從而打開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在一種更加舒適平和的氛圍中接受數學教育。
  比如在學習整數的四則混合運算時,對于15+3x3這道題目,學生若是沒有學習過,可能會先計算15+3得出結果后再x3,毫無疑問這是錯誤的。教師如果僅僅是告訴學生這樣不對,應該先乘后加,學生這樣也許可以記住,但是很難理解為什么要這樣做,為什么不能先加后乘。但若是教師在教學中能夠結合生活中的事物舉一個實例,讓學生置入教師所構建的生活場景中,學生則能夠更好的理解先乘后加的原因。舉這樣一個例子:學生去超市買水果,菠蘿8元一個,蘋果2元一個,學生買了一個菠蘿和四個蘋果,要支付多少錢?有的學生會這樣算:8+2+2+2+2,有的學生會這樣算:8+2x4。前者學生可以得出結果為16元,對于后者怎么算,學生可能產生分歧,是8+2得10再x4還是2x4得8再+8?當學生經過辯論,結合自己在生活中的經驗,得出正確結果時,學生便能夠更加生動的理解四則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這便是將抽象的運算加以具化,使學生在思維層面做到“生活化”。
  二、技能“生活化”
  僅僅做到思維“生活化”還不夠,學生還要具備一定的技能。要訓練學生學以致用,將學到的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去,這就需要從學生的現實生活出發,用學生熟悉的事物對學生進行引導訓練。
  舉例來說,教師可以跟學生做一個游戲,設立A、B兩支隊伍,教師說一個數字,代表要加入兩支隊伍的總人數,而加入兩支隊伍的人數必須一致。第一次,教師說了6,四位學生分別兩兩加入A、B小組;第二次教師說了6,6位同學也分別各自加入隊伍,每隊增加3人;第三次,教師說了3,前兩位同學分別加入A隊B隊,第三位同學站在原地不知所措,他不知道該去哪個隊伍。教師可以引導著問他:為什么站在原地不動了?從而引出一個人不能平分成兩部分加入兩個隊伍,同理一個整數也不能表示“半個”這個概念。那用什么來表示“半個”呢?學生自己便會產生學習“分數”的想法。這便是所謂的技能“生活化”,可以使學生有更加強烈的學習欲望,從而更好的學習數學[1]。
  三、應用題“生活化”
  應用題是數學題目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教師培養學生應用題“生活化”重點是要讓學生結合現實生活中的問題去理解題目,一些難懂的題目,聯系到生活中去可能就能夠理解了,生活中理解的道理運用到數量關系中去,便能夠理解數學關系了,這時候再去解決問題便簡單多了。
  例如在學習相遇追擊問題時,學生出現了各種令人哭笑不得的答案,有的學生認為相同起點的兩個人走10分鐘可以繞400米操場走一圈而相遇,有的學生認同向行走且相差2千米的兩個人只需要2分鐘后者可以追上前者,這反映出學生對于一些單位并沒有具體的概念。為了使學生更加透徹的理解相對、相向、同向等幾個概念,可以讓學生實地演示,實打實的走一走,這樣便能更加牢固的掌握解答此類題目的要點。再例如“兩步計算應用題”,教師可以在教師模擬一個超市,讓學生充當售貨員和顧客,學生將自己置入“超市”這個實際場景中去,則更加容易理解題目,更加容易去解決問題。這時候教師可以提出一個問題,如顧客有50塊錢,想買一個有蘋果、梨、香蕉、橘子的果籃,都可以怎么搭配?學生此時的學習興趣被充分激發出來,可以拿出不同的方案來設計這個果籃,這就比學生僅僅在書本中學習更加具有優勢。學生在這種活動中不僅牢固掌握了知識點,也大大提高了學習的欲望,并且提高了學生的自主創新能力[2]。
  四、生活“數學化”
  當今社會,是一個離不開數學的社會,數學在生活中的作用也越來越重要。不僅數學要“生活化”,生活也要“數學化”。這就要求教師合理引導學生,使學生具備在生活中運用數學的技能。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要學會運用數學知識來解決現實生活中的難題,這樣才能使數學學習更加有意義。
  教師在課堂上可以引導學生運用數學去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比如想要了解爸爸媽媽的身高體重,就要用尺子去量一量,用秤去稱一稱;要知道同學的年齡,就要用數學知識去做減法;要清楚自己一天的花銷,就要把上午下午晚上的花銷相加。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離不開數學知識的運用,錢放在銀行計算利息、購物付款結賬到處都要用到數學。學生將數學知識運用到生活中去,不僅可以加固對知識點的記憶,而且能夠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還能夠激發學生創新思維。因此,讓生活“數學化”十分必要。
  五、結束語
  學生的日常生活離不開數學,數學同時也為學生的日常生活服務。讓數學“生活化”意味著數學將會更加貼合融入生活中去,生活也會跟數學更加緊密聯系。教師在促進二者更加融合的過程中,從思維“生活化”、技能“生活化”、應用題“生活化”生活“數學化”四個方面,使學生養成將所學的數學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去解決實際問題的好習慣,讓數學更好的為生活服務。這樣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更加符合學生的心理,同時也為學生提供了將書本知識與實際生活結合起來的途徑,更好的解決實際問題,還能夠在現實生活中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拓寬學生的創新思維。
  參考文獻
  [1]朱延春.新課程理念下小學數學作業生活化有效設計的策略[J].新課程學習(下),2013(1).
  [2]彭小娟.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研究[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6(18):124-124.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44218.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