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析《桃花源記》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許多文章在組織文字時有線索或有文眼。運用線索或文眼分析法,可以準確把握文章脈絡,正確理解文章內容。文章通過啟發學生發現文章的文眼“異”,以其為線,采用大提綱式的問題總起文章分析,引導學生從源外“美”、入源“奇”、源內“雅、和”及復尋“幻”等四個方面來分析《桃花源記》全文所表現出來的“異”,從而理解文章主題及其現實意義。
關鍵詞:桃花源記;語文課堂;閱讀教學
《桃花源記》是一篇膾炙人口的優秀散文,歷來為人們傳誦,先后被收入眾多選本、教材。這篇文章文筆優美、情節神奇、充滿魅力。筆者在教學中注意到,在文章第一段中有一個文眼——“漁人甚異之”的“異”。文眼,是我國傳統的、獨有的關于文章寫作的術語,是文中最能揭示主旨、升華意境、涵蓋內容的關鍵性詞句。文眼往往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調,以及確定文章的中心?!皾O人甚異之”的“異”本是一個意動用法,理解為“以……為異”。在分析中,將“異”字的含義還原為本意,即“奇異”,讓學生通過尋找文章中奇異的情節,從而抓住文章所表達的主要內容。
一、通過時代背景來啟發學生找到文眼
要找到文眼,前提是學生必須對課文的內容有大概的了解。由于《桃花源記》這篇課文的文字相對通俗,不太生僻,學生通過反復閱讀,借助課文注釋,基本可以了解文章的大意。
“陶淵明生活在東晉的分裂崩亡時期和晉末的換代之際,社會矛盾尖銳,兵荒馬亂,民不聊生?!边@是文章寫作的大背景。了解寫作背景,再引導學生理解與當時的社會生活截然相反的課文內容,稍加點撥,學生就能很快從第一段中找出文眼“異”字。
二、以文眼為線索,串起課文分析
教師拋出一個總領全文分析的綱領性問題:題目是《桃花源記》,記的自然就是“桃花源”了,那么,課文寫了桃花源哪些方面的“異”呢?
通過閱讀理解,把握以下要點:
(一)源外“異”——美
在一個戰火紛飛的年代,展現給讀者的景象應該是浮尸遍野、滿目瘡痍的凄涼,人們流離失所、背井離鄉,生活慘淡。然而,“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怎么會有如此完整的桃林?為什么沒有被戰爭毀掉?又是何人所栽?誰人在管?這樣的景觀也許只有天宮瑤池才會出現。如此花團錦簇、香艷迷人的桃林,令人神往,與我們印象中的戰爭印記竟是那么的格格不入,這種“異”不能不說是作者精心設計的,既展現了一片幽美之景色,又吸引了讀者眼球,引人入勝。
?。ǘ┤朐础爱悺薄?
正因為這一派美景,漁人才“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一個“甚”字,把漁人對桃花林的著迷態度表露得淋漓盡致。漁人或許就是帶著我們前面所提出的問題,想對桃林一探究竟。“林盡水源”,桃花林的盡頭,竟然是溪水的源頭。桃花流水的意境,為文章增添了許多美好的畫面感?!氨愕靡簧?,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彼刺幱幸簧剑嚼镉幸恍】?,好像有些許光。這光是奇異的、神奇的。也許,這光還透著紫氣。正是這些許的光,吸引了漁人繼續往前走,想進一步探明究竟。接著又一個“便”字——“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這個“便”字很顯然是漁人的一個連貫動作,也反映出漁人想探明真相的急切心情。穿過一段“極狹”的小路,到“豁然開朗”,這里,作者采用了欲揚先抑之法,讓讀者在略暗且神奇的入源路上產生各種猜想,直至眼前“豁然開朗”,帶來了“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震撼。
?。ㄈ┰磧取爱悺薄拧⒑?,及復尋“異”——幻
桃花林的美艷,入源路的神奇,為即將濃墨重彩描繪的源內景象做了極好的渲染。
1. 自然環境“異”——雅
沒有斷瓦殘垣、哀鴻遍野,而是“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一切都那么井然有序,優美典雅。土地平整而肥沃,民居整齊而有致,池塘桑竹環繞四周,田間小路四通八達,雞鳴狗吠聲聲入耳,遠山近水印入簾中,一幅優美的山水田園風光活靈活現地展現在世人面前。顯然,這里沒有天災的影響,更沒有人為的破壞,實屬人間天堂。這與漁人所熟識的當下之景象相去甚遠。
2. 社會環境“異”——和
典雅的居住環境,與之相伴的是祥和的人文景致。
首先展現在漁人面前的是老人與小孩的生活狀態——“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老有所依,幼有所養,人人安居樂業,生活安詳,天下大同。老人和小孩的生活狀態和精神狀態最能反映出一個社會的幸福指數。桃花源里的人們,過著與源外兵荒馬亂的動蕩社會截然不同的生活。而接下來漁人所感受到的人與人之間的和睦相處,淳樸自然的民情民風,更印證了漁人的所見。
“見漁人……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睂Υ迦硕裕瑵O人無異于天外來客,淳樸、善良的村人在與漁人簡單溝通之后,“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這體現了村人的熱情與好客。這是一種對陌生人毫無防備之心的本能反應。這種本能反應,正與村人長期生活的環境氛圍有關。可以想象得出,村人在平時相處的過程中,沒有爾虞我詐、勾心斗角,更沒有欺凌剝削、巧取豪奪,有的只是人人為善、平等互助。只有在這樣的環境下生活的人們,才會如此淳樸與自然?!按逯新動写巳?,咸來問訊?!薄坝嗳烁鲝脱又疗浼遥猿鼍剖??!币粋€“咸”字,一個“皆”字,再一次證明了村人的淳樸與善良。
另外,“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边@句也折射出了村人所處社會的有序管理。在這么一個與世隔絕的地方,要實現社會安寧、人人幸福,需要科學有效的管理。在文章里展現出這樣的有序管理、這種寧靜的生活,同樣折射出作者當時的復雜處境。陶淵明雖棲身田園,卻仍然無法逃避現實,自然災害和社會動亂仍困擾著他?,F實的黑暗、丑惡,自身經歷的痛苦和艱辛,以及農村的凋敝、荒蕪,引起了作者深沉的思考,他在現實世界中找不到出路,只能寄希望于一個沒有壓迫、人人平等、自食其力的烏托邦理想社會。
3. 復尋“異”——幻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憋@然,漁人并沒有把村人“不足為外人道也”的告誡當回事?!爸尽弊?,把漁人重返桃花源的心愿表露無遺。如此美好之地,“獨樂不如眾樂”也許就是漁人的真實想法。然而,即便在第一時間告訴了太守,太守第一時間作出安排(“即遣人隨其往”),但還是趕不上桃花源消失的速度。奇怪的是,漁人出桃花源,能找到原來的路(“向路”),且“處處志之”,然而重返桃花源時卻“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宛如南柯一夢。通過漁人重尋桃花源的奇遇,作者含蓄地表達了對自己所追求的理想社會的一種態度——那些美好的一切,其實只是幻想,它并不存在。
作者的高超之處不僅在于通過漁人的見聞描繪了一個美好的社會,更令人叫絕的是,文章結尾處安排了一個當代的“高尚士”——南陽劉子驥來代言:“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后遂無問津者?!弊x者或許會認為漁人是作者所編撰的,因此,桃花源的真實性必然會受到質疑,但是劉子驥的現身,又在一定程度上增強了內容的真實性,從而產生了“真亦假來假亦真”的奇幻效果。而這樣寫,更能揭示文章的主題:桃花源只是陶淵明所追求的卻不可能實現的美好理想。
三、強烈的今昔對比,深化主旨
陶淵明所處的年代,注定了桃花源的“異”只能是空中樓閣,只能是鏡中花水中月,只能是陶氏夢。把今天的中國夢與陶氏夢進行對比,將更能突出文章的主旨,進而激發學生為實現偉大中國夢而發奮努力的決心和壯志,讓整個教學過程在師生的思維碰撞中得以順利結束。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4573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