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論一史” 曲藝學建設的核心板塊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學科,既指相對獨立的知識體系,也指高校中對眾多專業的分類。在中華曲藝大繁榮、大發展的年代,在曲藝教育生根、開花、結果于不同類別的高等學府的今天,曲藝學的建設已迫在眉睫。
學科建設是一個龐大而復雜的工程,既需要一批理論工作者孜孜不倦地努力,也需要學科帶頭人、學科的管理者做好規劃與設計。曲藝學,作為一個獨立的學科,其內部架構應該是怎樣的?換言之,曲藝學的理論大廈,需要由哪些橫梁立柱來支撐?這個問題談論的人不多,但它又是學科建設的必答題。本人不揣淺陋,嘗試著就這個話題,發表一點不一定成熟的思考。
本人認為,曲藝學的核心板塊,應是“四論一史”。也即,曲藝學的核心構成,當為曲藝表演論、曲藝創作論、曲藝原理論、曲藝批評論和曲藝發展史。具體的理由及內涵簡要分述如下:
一、曲藝表演論
曲藝,是一門表演藝術。曲藝作品的終極形態是由演員的表演來呈現的。因此,將曲藝表演論列為曲藝學的第一大板塊,既有學理依據,也與曲藝教育的迫切需求相吻合。
中華曲藝曲種眾多,在已知的400多個曲種中,有的以說為主,如相聲、評書、評話等,有的以唱為主,如揚州清曲、京韻大鼓、東北大鼓等,有的似說似唱,如山東快書、鑼鼓書、四川金錢板等,有的既說又唱,如山東琴書、徐州琴書、貴州琴書等,還有的曲種既說又唱、且走且舞,如寧波走書、二人轉、蓮花落等。曲藝表演的形式豐富多彩,決定了曲藝表演論的研究與論述可以分為三個層次:首先是宏觀層面的表演論,主要針對曲藝表演的共性展開研究與論述,其理論成果應為《曲藝表演概論》《曲藝表演通論》等。其次是具體曲種的表演論,主要瞄準不同曲種表演上的個性特征來展開研究與論述,其理論成果應為《相聲表演論》《二人轉表演論》等。此外,還可以有一種立足于中觀層面的研究,對以說為主、以唱為主、說唱結合或表演手段更為綜合的眾多曲種先分類、后打包,繼而再進行研究,探討不同的曲種集群在表演上的方法、技巧與奧秘,其成果應為《琴書表演論》《大鼓書表演論》《評書、評話表演論》等。
雖然,前輩曲藝家對晚輩后生的技藝傳授,講述的主要是表演方面的門道;雖然,父傳于子、師授于徒的傳統,幾百年來從未中斷,但是,這種口耳相傳、面授機宜的教學方法,已不能適應現代教育的要求,或者說,只能作為現代教育的必要補充了。因此,建立在挖掘整理、鉤沉發微、梳理歸納、遴選集成的基礎上的曲藝表演論,是高效率地培養當代曲藝人的重要藍本、教學依據,應該著力打造。
在對曲藝表演論開展研究的過程中,有一個資源應該得到充分的利用:近年來,地方政府及相關單位為曲藝大師、曲藝名家出版了不少傳記。在那些著述中,談論、介紹表演經驗與傳統絕活的篇章比較多。個中一些有價值的觀點與說道,曲藝表演論的研究者可以擇優汲取。
二、曲藝創作論
曲藝界有一個特色鮮明的傳統:編創與表演合一?;仨韧覀儼l現,許多優秀的曲藝作品都是表演者自己創作或親自改編的。有些作品的原創,雖然是前人、別人,但是一代代曲藝家在登臺表演的時候,還是會依據時代的發展、審美趣味的變遷對古老的話本、既定的曲調做些加工修改的。從業界的實際需要出發,每一個曲藝人都應該學點、懂點曲藝創作論。因此,將曲藝創作論列為曲藝學的第二大學術板塊,也應該是合理合情的。
曲藝創作論的建設,在大致結構上可以參照宏觀層面上的藝術創作論。兩者之間的共性,是顯而易見。但是,曲藝創作畢竟不同于戲劇、影視、繪畫、雕塑等其他藝術門類的創作,理論工作者還是應該在曲藝創作的個性特征、特殊規律上多下功夫、多做研究,方能滿足業界對學界的期盼與要求。
編輯、出版一批優秀的《曲藝作品集》或《曲藝名家作品選》,對于曲藝創作論的建設也是非常必要的。優秀的曲藝作品,既是創作論研究的范本,也是前輩曲藝家創作智慧的淵藪,個中蘊藏著豐富的、珍貴的曲藝創作的秘籍。
當然,曲藝創作論的研究,還應該關注曲藝音樂、曲藝舞蹈的研究。因為許多曲種之間的差異,主要體現在曲牌、曲調、聲腔以及主奏樂器(含打擊樂)的使用上。風格不同的民族、民間舞蹈,與曲種之間也有相對穩定的聯系。
三、曲藝原理論
曲藝原理論,又稱曲藝美學、曲藝學基礎理論。這個理論板塊,形而上的程度較高,它需要回答諸如曲藝的本質、曲藝的特性、曲藝的功能、曲藝的形態、曲藝的美學特征、曲藝的不可替代性等一系列較為抽象的問題,還需要研究曲藝與社會、曲藝與人生、曲藝與政治、曲藝與文化、曲藝與民族、曲藝與美學、曲藝與經濟、曲藝與市場等許許多多的關系。
由于曲藝起源于民間、生長于民間、活躍在民間,也由于曲藝教育長期滯留在中?;虼髮哟危碚摻?、美學界尤其是高校里的研究院所對于曲藝的關注是不夠充分的。因此,這個理論板塊的成果目前并不豐盛,特別需要更多的理論工作者加盟,并對其展開曠日持久、鍥而不舍的研究。當然,曲藝界也應抓住各種機遇,呼吁、懇請相關部門、文化機構在基金設立、項目招標等工作中給予曲藝界特別的關照與支持。
誠然,曲藝原理論或曲藝美學并不能直接指導一線曲藝家的表演與創作,也很難立竿見影地解決曲藝發展中出現的具體問題,但是曲藝原理論是曲藝學的“壓倉石”,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的理論板塊。沒有一個學科沒有原理研究,曲藝學自然也不能例外。如果著眼長遠,曲藝原理論、曲藝美學的研究,一定會給曲藝學的健康發展從根本上帶來幫助與支撐。
四、曲藝批評論
曲藝批評論,與文藝批評論、藝術批評論的關系較為密切,尤其是在批評的性質、任務、功能、環節等方面,其共性確實存在。因此有人認為,有了宏觀層面的文藝批評論、藝術批評論,微觀的、僅僅針對曲藝的批評論也就可有可無了。然而,筆者卻不能同意這個觀點。
眾所周知,文藝批評的功能主要有三:其一,通過評析,幫助受眾更好地理解作品;其二,通過評價,幫助作者更好地創作作品;其三,通過批評與反批評,在商榷與論爭中豐富、發展既有的理論。如果,我們的批評理論,不考慮、不涉及不同藝術門類的個性特征,不關注、不深究不同藝術門類在人物塑造、敘事言情等方面的傳統與特性,那么,對作品的解析與評論,就很難細致入微;對作者的反饋與幫助,也只能隔靴搔癢;對門類藝術的理論建設,也很難有所貢獻。
曲藝批評的對象是曲藝,準確地說是曲藝作品、曲藝創作、曲藝流派、曲藝風格以及曲藝批評本身。曲藝批評在標準的建立、尺度的把握以及關注點、切入點、參照系的設定等方面還是具有自身的特殊性的,因此必須展開深入、細致的研究。
門類藝術的批評標準,一定是既遵循普遍規律又具有針對性。許多藝術門類,早就圍繞著批評標準的具有化在展開研討了。例如:電影批評的標準有“好看、動情、意味深長”說;書法批評的標準有“點畫線條、結構章法、筆墨氣度”說。曲藝批評的標準,有些什么樣的說法與主張呢?好像沒人對其做過系統的梳理。就某個角度而言,曲藝批評在很大程度上還是處于失語狀態的。
中華曲藝生于中華、長于中華,曲藝作品能否體現中華美學精神,應該成為衡量作品的優良中差的標準之一吧?可是,在筆者見過的曲藝批評文章中,很少有人提及這個問題??梢娗嚺u論的建設,不僅很必要,而且還得抓緊。
五、曲藝發展史
門類藝術史的建設,也是學科建設的題中之義。如果沒有曲藝史,那么曲藝是從哪兒來的?曲藝將往何處去?如何能夠說得清楚?曲藝界的繼承創新、古為今用、文化傳承、薪火相傳等話題,也一概無從談起。曲藝史的研究雖然繁雜甚至需要進行田野調查,但是為了學科建設,這個陡坡必須爬。
依據學術研究的常規,曲藝史的研究,應該先從曲種史做起。沒有涓涓溪流,焉能匯成大海?惟有集腋方能成裘,惟有聚沙方能成塔,這個道理不言自明,此處毋須贅述。
眼下,有些理論工作者正在按照行政區劃(如某省、某市、某縣)來做曲藝史。他們的努力雖然是有價值的,但在學理上恐難講得通順。因為曲藝的濫觴、發展與流傳,從來不以人為劃定的行政區域為界,遑論千百年來,出于多種復雜的原因形成的行政區劃,一直處于變動與更名中。
總之,學科建設是一個浩瀚的工程,常常需要幾代人的努力方能趨于成熟。常言道,欲速則不達,曲藝學的建設自然也跳不出這個規律。但是,只要我們相信跬步也能至千里的古訓,只要我們鎖定“四論一史”的學科主干框架,建立曲藝學的目標,就一定能夠實現。
(作者:南京大學藝術學院教授、博導,中國曲協理論委員會主任)
(責任編輯/鄧科)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46339.htm